| |
|
阅读网 -> 诗词散文 -> 陆文夫散文 -> 人过中年话提高 -> 正文阅读 |
[诗词散文]陆文夫散文 人过中年话提高 [第72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71] 本页[72] 下一页[73] 尾页[9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陆文夫散文: 人过中年话提高
在座的诸位都已经是人过中年了。我们这些中年人有机会在一起,来讨论一下如何提高的问题,实在很有意义。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最好是从我们的具体情况出发,看看哪些是有利于我们提高的,哪些是阻碍我们提高的,权衡利弊,寻出端倪。 我们的年纪都不小了,年纪大虽然使有些人不那么高兴,可是对创作来说也有值得高兴的一面。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年纪大了,经历得多了,创作的原材料也就增加了,那个记忆的仓库里虽然堆得还不太满,但比起年轻时总要多一点。年轻时往往写了这一篇还不知道下一篇在哪里。现在,每个人的脑子里有许多人和事在盘旋,有的已经盘旋了好多年。创作这个东西也好比制香烟,它需要有新烟叶、陈烟叶、云南叶、许昌叶等等的搭配。如果在一小块土地上收那么一点烟叶便制烟,弄得不好便会制出“社办厂的高级烟”,装璜虽然漂亮,味儿却不是那么醇的。 在座的许多同志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改造,反右派、大跃进、三年调整,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整整一部中国的现代史都装在脑子里,生活不能说不丰富。这一点,中国的作家似乎是得天独厚。我们用不着去寻求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就够你写的。经济的繁荣都出现在太平盛世,而文学的崛起往往是出现在大动乱、大转变。大激荡之后。因为文学是写人的,是写人物命运的,在社会的大转变之中,人物的命运是那么千变万化,起伏不定;旧的势力是那么的强大,新的东西拼命地奋起;人们的追求是那么诚挚,感情是那么的强烈;喜怒哀乐,恩恩怨怨,迷惘困惑,失败胜利……这些都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好作品所不可缺少的。多难而兴邦,文学往往也是在多难中兴起的。“文章憎命达”,这句话不应该仅仅理解为个人的命运,扩而大之应该是指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而言的。贫穷、落后、多难、动乱,这些对文学并不完全是阻力。物质的富有并不等于精神的富有,一味追求物质却肯定会造成精神的空虚。精神和物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我们是搞精神的人,一部好作品总是要有那么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愈是强烈,那作品愈是有久远的意义。从这一点来检查我们的原料仓库,是不是可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是积存了许多原料,而且是好原料,是上等烟叶。如果用工业生产来作比方,首要的问题是原材料,然后才是加工的程序。而有了优质的产品,就不愁没有销路。登广告当然可以多销一点,不登广告也可以不胫而走,《红楼梦》是靠手抄而流传的。如此说来我们在座的同志都不要悲哀,我们每个人的手里似乎都捧着一只“金饭碗”。 我觉得,创作有如赛跑。长篇是长跑,短篇是短跑,中篇有如八百米。其胜负如何,是靠两条腿决定的。一条腿是生活,一条腿是对生活的理解。当然还有些技巧问题,那像是双手摆动,腰肢旋扭,都是为两条腿服务的。我们有了一些生活的积累是有了一条腿,说得得意点是有了一条健壮的腿。可是对于创作来说,光有生活而没有对于生活的深刻的理解,那就等于没有生活。 独腿要借用别人的拐棍,无腿要人抬着走,这两种情况在赛跑中都不能取得胜利,甚至连参加比赛的资格都值得怀疑。国外有独腿人赛跑,手轮车比赛,那是另外一回事,那是有双腿的人都不能参加的。我们都知道,光有生活而没有对于生活的理解是形不成作品的。理解得肤浅也不会写得深刻,理解得一般也不会写得独特。对于这一点来讲,年龄大倒也是有好处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经历的丰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在逐步加深的。在座的同志都有这种体验,即记忆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理解力却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的(在生理的某种极限之前)。 当然,这里的所谓提高,往往与正确是不能划等号的。小时候我读过千家诗,至今还能背上几首。“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早请罪、晚请罪,请罪之前偷读两首唐诗,然后站在那里低头默念,半年下来便把唐诗三百首从头背到尾。如今不请罪了,却又忘得光光的,剩下几首没有忘,那还是年轻时记住的。年轻时虽然记住 了许多事,印象很深,但理解得不一定深刻,更不全面。背书背诗也往往是鹦鹉学舌,甚至于完全不懂得它的意义。现在我们常常会发现,即当我们重新检查生活的储存时,可以发现某种新的、更深一层的含意,这对我们的创作极其有利。至于创作技巧,在座的都不是门外汉,用不着白手起家的。 以上谈的是我们有利的一面,其目的并非要自我扩张,实在是一种自我激励。因为过了中年的人对创作往往信心不足,这是常见的大敌。年轻时气壮如牛,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阵冲刺,往往倒也能写点好东西,甚至写出以后也无法超越的好东西。年纪大了往往瞻前顾后,眼高手低,即使写完了也缺少拿出去的勇气,所以说要鼓足信心对我们来讲还是很重要的。但也不能盲目自信,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不利的一面。 有人提出要我们争取成为大作家,成为鲁迅和茅盾。这是一种殷切的企望,好心的鼓励,事实上是有困难的。这种希望也许能在我们下一代的人身上实现。我这样说并不代表所有的人,只代表我自己。因为我觉得所谓大作家,并不是写了几部作品就可以作成的,他是一代的民族文化在一个人身上的凝集、体现。如果把文化比成一座山,他应该是站在山巅上的。山巅是个尖尖,形式这种尖尖的山脚方圆数十里,数百里。没有基础形不成山尖,基础很小山巅很低,一根竹竿竖不到天。你看鲁迅和茅盾他们多么渊博!中外古今,天文地理;能创作,能翻译;能写小说,能做学问,一手毛笔字在书法中也是上乘的!环顾我们的同龄人,没有一个人的文化基础有他们那么雄厚。这也不能完全责怪我们的懒散和不争气,自从我们懂事起便是抗日战争,生活动荡,斗争频繁,最后还碰上了那灾难性的十年。在我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没有可能、没有条件多学点东西。我们走上创作之路,实际上是偶尔介入,准备不足,打打停停,且战且走。只是因为经历了一些能使人激动的生活,加上也读过一点书,摸索出一点创作技巧,便马马虎虎地当起作家来了。创作这个东西,你有多少文化修养,都能在作品中看得出来,特别是长篇,简直是无法掩饰的。我们有时候也能把一人一事描绘得有声有色,活龙活现,但读完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缺少大手笔的那种渊博精深,悠远宏厚。我想,如果曹雪芹只是懂得一点创作技巧,熟悉那么几个宝哥哥和林妹妹,他是写不出《红楼梦》来的。一部《红楼梦》,简直有如一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博览会。当然,我们今后还有可能再看点书,再学点东西,但是时间、精力和条件总是有限的。 鲁迅和茅盾走上山巅的时候,和我们现在的年龄差不了几岁。大器可以晚成,但它不是偶成,不是速成。“大器晚成”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明制作一件大器其准备工作必须充分,其制作过程非一朝一夕而已。 我们除掉底子太薄之外,在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创作习惯上框框条条还是很多的。有许多曾经流行过,但本身不正确或理解得不全面的观点,在我们的身上还起作用。我们都认为自己的思想很解放,其实未必。解放思想和主观随想,和忽发奇想是有区别的。我认为解放思想主要的是两点,一点是及时地承认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一点是牢牢掌握根据实践而作出的科学预见。前一点是我们作品的落笔之外,后一点是要在作品中加以预示或直接体现的。搞文学创作的人不能没有强烈的感情,但也容易感情用事而不能自拔。文学是具体的,形象的,这就容易造成我们的局于一隅和某种程度的偏激。我们的僵化和半僵化常常是用一种固执、偏激、偏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即所谓“瘌痢头的儿子自家好”。当然,不热爱自己的“儿子”是写不出作品来的。但是,如果连“癞痢头”也看不出来未免狭隘了一点。这会使我们的作品缺少一种高屋建瓴之势,往往是从具体到具体,那具体中体现(不是说出)的一般少了点。鲁迅如果看不清楚阿Q的“癞痢头”,《阿Q正传》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巨大的典型意义。 如果说以上的分析还有可取之外的话,那么在考虑如何把我们的创作提高一步的时候,就必须从我们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要丧失信心,也不要想入非非;不要犹豫不决,裹足不前,时不待人了!但也不要动辄来个三部曲,企图概括一个时代什么的。最好是花那么一点时间, 把我们的仓库打开,把我们的积存一一检点,重新认识它的意义。把过去的生活用现在的目光打量,把现在的生活用历史的目光检验。看准了,看清了,然后采取“老鼠吃馄饨”的办法,“挑那有馅儿的地方啃”。不要放着馅儿不啃,老是吃馄饨皮,也不要放着馄饨不吃,企图再去找碗红烧肉什么的。不要过分地爱惜自己的羽毛,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来也不要紧,只要求能从某个方面提供一点东西,哪怕是一点素材、一本笔记也可以,让后来都去加以凝集。我们这一代的人要甘愿作人梯。《水浒》引发了《金瓶梅》,《金瓶梅》启示了《红楼梦》,曹雪芹也是踏着人梯上来的。这决不是什么踏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文化是有继承才有发展的。我这样说并非提倡无所作为,而是为我们的提高计划留有余地,便于我们脚踏实地、立即动手。由于我们也存在着种种有利的条件,这样做了以后,在我们的同辈人中也许可以出现几个高峰,出现几个大作品和大作家,只要我们不去把这些作品和作家作跨时代的类比。 文学这个东西,最忌的是空言大志,它是具体、具体、再具体,一直具体到细微末节。有什么馅儿就得赶快去啃,空想美味佳肴是不行的。世界是有很多美味佳肴,如果方便的话,我们不妨拿来品尝一下,增加营养,一饱口福。但是不能因而便企图去制作这些美味佳肴,因我们缺少制作这些佳肴的原料。这就象我们看食谱,看完了以后只能望谱兴叹,又是香菇,又是高汤,又是火腿,这些原料你家里都没有的。如今宾客已经临门,再去采买也来不及了,怎么办?还好,幸亏家里还有半筐鸡蛋,那自留地上的韭菜,老根新发,可以下刀。尽其所有:油跑蛋、炒韭菜。文火闷,大火炒。精心制作,盛情待客。其结果倒也是别有风味、别具一格。“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连诗人都会点头称赞的。何也?因为你有那么一种盛情厚意在里面。如果缺少这种盛情厚意,割韭菜又怕伤根,拿鸡蛋又想留存,结果是一把韭菜、两只鸡蛋烧了一锅汤,那也没有什么滋味。十年浩劫之后的头几年,我们很多人都非常激动,有时候差点儿要在大腿上拧一把,看看是不是在做梦。应该说,过分激动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创作往往是热得发冷,冷得发热,冷热相调,在某种恒温之中进行的。再加上当时的拨乱反正,落实政策,许多问题要重新认识,许多具体的事务要处理。那时候我们在创作上多啃了一点馄饨皮,是情有可原,在所难免的。现在,我们之中绝大部分的人都安定下来了,认识也比以前全面,或者说是有所提高,这时候来啃馅,可以说是到时候了! 我们有了一些制作菜肴的原料,也准备尽其所有,盛情待客了。但那烹调的技术也是不能不考虑的。我们决不能把半筐鸡蛋、一捆韭菜搅拌在一起,就这么向锅里一倒,算是个鸡蛋炒韭菜,量大质次,那也要使人倒胃口。所以我们之中有很多人都在思考创作方法和创作技术的问题。思考这个问题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若干年来我们对这个问题思考得不够,或者是有意地、无意地、故意地受了三突出、公式化、概念化、图解政策等等的干扰。我觉得,所谓创作方法,是和一个人的思想方法,处世为人,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分不开的;是和一个人的素质、修养、爱好、习惯分不开的。一个处世严谨、讲究实际的人,你硬要他去掌握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恐怕是不行的。一个欢喜大刀阔斧、快人快事的人,你硬要他去作缠绵悱恻、回肠荡气的描绘恐怕也是不行的。在这个问题上只能“走自己的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能这山瞧着那山高。同样的创作方法,别人用来就很好,你用来便很糟。“标新立异”这四个字,有人说它很好,有人说它不好。实践的结果表明,确实也有好与不好之分。如果一个人懂得自己的生活中哪些是有新意的,哪些是不一般的,从而把新标出来,把异立出来,这就很好。反之,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基础去追求什么新异,其结果往往是矫揉造作,形式主义。 关于创作技巧的问题我想说一件事,即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听过茅盾同志的一个讲话,他说“技巧主要是来自生活”。这句话在我的脑子里盘旋了多年,最近似乎才悟出了一点。确实如此,创作的主要技巧是懂得如何把生活中最受感动,印象最深,形象最鲜明,最有意义的东西有机地组合起来;懂得什么地方要抓住不放,尽情发挥,什么地方一笔带过或略而不提。所谓写得巧妙,所谓神来之笔等等,并不完全是由什么纯技巧决定的,它往往是生活 的某种闪光在强烈地要求你表现。只要你不把住门框硬是拒它于千里之外,它自己就会想方设法地跑进来。我很少看见一个人是先学会了技巧才来创作的,大多数的人都是“为生活所逼”。当然,创作上也有许多技术问题,我懂得不多,在座的诸位都懂得不少,恕不多言。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71] 本页[72] 下一页[73] 尾页[9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诗词散文 最新文章 |
苏利·普吕多姆诗选 |
唐诗鉴赏辞典 |
宋词鉴赏辞典 |
苏洵集 |
乡关何处 |
周国平自选集 |
孙犁散文集 |
李白 |
陆文夫散文 |
毕淑敏散文集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