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名人传记 -> 屈子传 -> 第三六章 撕肝裂胆 怀石投江 -> 正文阅读 |
[名人传记]屈子传 第三六章 撕肝裂胆 怀石投江 [第37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36] 本页[37] 下一页[38] 尾页[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屈子传: 第三六章 撕肝裂胆 怀石投江
公元前278年夏历的五月初四日夜,这是个非同寻常的夜晚,在这个夜晚里,一颗巨星正经历着陨落前的熬煎与磨难。 天阴地晦,星月无光,漆黑的天空正沉沉地压了下来,欲与昏睡的大地相合。天气闷热,空气潮湿,抓一把湿漉漉的,人畜无不浑身热汗百流,张着大嘴喘息。这阴晦,这黑暗,这闷热,预示着一场震撼人心的暴风雨就要来临!…… 人终有一死,死并不可怕,令人悚惧的是死前那痛苦的折磨——灾难的折磨,疾病的折磨,刑罚的折磨,境况和遭遇的折磨,……在这个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夜晚里,屈原正经受着精神和感情上撕肝裂胆的折磨。 自郢都陷落后,在短暂的三两个月的时间里,屈原一气呵成了《哀郢》、《怀沙》、《天问》三首光辉诗篇,但他终觉意未尽,情未了,志未明,话未完,于是抓紧这辞世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又赶写了《惜往日》,这是他的绝命辞。 “惜”是爱惜、痛惜之义。以首句的三个字名篇,乃全诗之主脑。首句“惜往日之曾信兮”,是爱惜。中间“惜壅君之不识”,是痛惜。 在这首《惜往日》中,屈原要突出表现自己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法治思想。他痛惜自己的理想和主张受到谗人的破坏而不能实现,说明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并希望以自己的死来唤起广大人民的爱国意识。他对于低能无识的顷襄王没有半点指望,他不愿眼睁睁看着祖国灭亡后才去死,故而赴死之心早决。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回忆过去我曾深受信任,领受诏命而使时世清明)。”诗人追忆往日曾经得到楚怀王的信任,授其左徒官职,让其整饬朝纲,昭明国事,以振兴楚国时,便有蜜溶于口浸于心之感,怎不爱惜!“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遵奉先王功业普照后世,使得法度明确,人们不至于误解)。”诗人自谓尽职尽责,凡内政外交之大事,必审慎缜密,不敢苟且;修明法度,必严格遵奉先王遗训,条斟句琢,明确无误,不存疑义,以昭示众庶。距屈原前七十余年,楚悼王曾任用吴起变法,其内容是“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要在强兵……”①可以认为诗人的“奉先功”当指上述楚悼王启用吴起变法的祖制,所造为之《宪令》中侵犯了公族的权益,因而才遭到了诋毁而被靳尚之流进谗。屈原所倡导的变法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政绩,呈现着“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屈原自谓)而日娭”的兴盛局面。当时楚怀王委任得人,屈原为政竭忠尽智,即使稍有失误,怀王亦不予苛求,君臣各得其乐。然而好景不长,“心纯庞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我的心纯朴忠厚态度严谨,却遭到谗佞小人的嫉恨。君王听信谗言含怒待我,也不弄清事情是假是真)。”这几句,诗人清楚地交代了自己遭谗蒙冤见疏的原因,将冤情寓于事实和事理的陈述之中,词语浅显,然是非分明,悲愤之情灼然自现。诗人遭受的打击迫害接踵而至,被罢官,撤职,流浪汉北,放逐江南,故再次直指谗佞人壅君之罪:“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谗人们蒙骗了君王的视听,他们无中生有以假乱真)。”屈原在怀王时期,上官大夫曾进谗言,因而见疏,这是第二次,所以说“又以欺”。 -------- ①引自《史记·吴起列传》。 屈原被放于江南之野,尚图返国以竭忠尽智,然而谗言日笃,终不见纳,于是诗人悲愤地喊道:“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君王对此也不考察核实,将我远远放逐不念旧情。他听信污浊丑恶的谗言,盛气凌人地把罪加于我身)。”诗人将矛头直指顷襄王,指斥他对靳尚之徒以往虚饰的罪状不作检验考实,错误地将自己放逐,之后又不作反思;对其现在散布的种种流言蜚语轻信不疑。这里诗人不仅指斥谗人壅君之罪,还重言顷襄王愚昧昏庸。面对楚国的黑暗现实,诗人进一步质问:“贞臣”而“被离谤”,“无辜”而“见尤(被责罚)”,“诚信(真诚可信)”者需要躲避提防,这种忠佞倒置,是非不明的溷浊局面,其责任应该由谁承当?诗人的回答是清醒的:“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君王没有标准,也不明察,竟让杂草把香草埋没了)”。“独障壅而蔽隐兮,使贞臣而无由(只要君王还受谗人蒙蔽,他想任用忠臣已不可能)”。君王胸无准则尺寸,于冤不作省验核实,障壅蔽塞,情不上达,故而使贞臣遭谗被黜,欲谏不得,报国无由,又哪能舒展情感拔出诚信呢?诗人对己身死名灭不足惜,只痛惜谗人壅君之罪不能大白于天下。 以上几章,诗人沉痛陈述其遭谗被黜及沉渊的缘由,其用意不在昭雪己冤,而在痛惜怀、襄两君不能明察佞臣壅君之罪。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悟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听说百里奚曾当过俘虏,伊尹善于烹调做过司厨;吕望曾在朝歌做过屠夫,宁戚夜间喂牛唱歌诉苦。不遇商汤、周武、齐桓、秦穆,世上谁能了解他们的才能。吴王听信谗言不辩是非,伍子胥死后才知忧患安危。忠贞的介子推被焚山之火烧死,晋文公觉悟时难以追悔。绵山改为介山禁止打柴,为报大德晋文公对他优待。思念多年来亲近的部下,因而穿着丧服去哭祭他)。”诗人步彭咸之志向已决,面对楚国的现实忧心如焚,故而颠倒重复,不厌其烦地引用史实,希冀昏君知人善用,举贤任能。百里奚、伊尹、吕望、宁戚等均出身卑贱,然汤、武、桓、穆不因其卑贱而忽视其才能,举而用之,终成霸业。诗人以史实苦谏顷襄王即便不能象汤、武、桓、穆那样贤德明智,也要学晋文公知错必改,尚不失为仁义之君。至于夫差,应引以为戒。诗人对楚国之忠,对君王用心之苦,由此可见。 承上所述,诗人认为历史上的或忠信者死于节烈,或奸佞者重用不疑,这种情况之所以存在,皆因君王“弗参验以考实”,情不上达,赏不应赏,罚不当罚。这种香臭不分,好坏混杂,谁能将其申辩明白而给予区别呢? “何芳草之早夭兮,微霜降而下戒(为何香草总是过早地凋零,变法改革刚刚开始,黑暗势力就敏感到气候的寒冷)。”诗人言其在怀王时期所取得的政绩及理想很快遭到了摧折和失败,只是遣词的感情色彩不同,陈述的角度不同。前一句诗人以惋惜爱怜的语气,言己之失败;后一句是指变法改革刚刚开始,黑暗势力就敏感到气候的寒冷,虚饰罪状进行诋毁,于是怀王降敕令,变法改革遂遭失败。谗佞人阴谋得逞,遂朋比为奸,同恶共济,忠贞之士无立锥之地,故诗人悲愤地喊道:“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自古以来贤人总受嫉恨,还说香草不可佩带在身)。”楚国的妒贤害能从怀王时期便开始了,到了顷襄王已发展到“嫫母姣而自好(丑妇搔首弄姿以为漂亮)”、“谗妒人以自代”的地步,诗人纵有西施之美容,谁还肯垂青呢!朝纲废弛,国事日非,诗人的“罪状”越积越多,即使想澄清事实,还其清白,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诗人仍自叹自慰:罗列的“罪状”再多,终是冤情,自有昭雪之时。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乘汜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以此其无异(想要乘着骏马纵横驰骋,自己却不备置马勒缰绳。想要驾着木筏顺流远航,自己又没有准备船和划船的桨。违背法度只凭意志办事,就和上述情况没有什么两样)。”这六句诗极其重要,这是诗人对楚国每况愈下,国惫民艰,君死臣辱的惨痛历史教训的理性的概括;是诗人从亲身遭际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哲理性的美。这是本篇的诗眼。诗人将背法制主心治的危害比喻得如此中肯、精辟、深刻、触目惊心,意在以危言动君听,希其接受历史教训,改弦易辙;同时也表明诗人主张法为立国之本。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宁可突然死去魂魄离散,恐怕会再一次遭到祸殃。我的话未说完就要走向深渊,可惜他不懂啊,糊涂的君王)!”结尾这四句是显志,表明赴渊作赋的缘由。诗人为何宁愿赴渊?怕国亡身虏也;诗人何以要反复陈词呢?怕谗人壅君之罪世人不明也;结束两句系为设问句式,意谓:我如果不把话说完了就去赴渊,那么谗人壅君之罪,谁能明白? 写完了《惜往日》已是三更将尽,这是屈原一生中写的无数光辉诗篇中的最后一篇,是他的绝笔辞。为了不惊动女儿小媭,也为了向小媭保守这个机密,他不敢高声诵读,只是正襟危坐于灯烛之下默诵了两遍,垂泪不止,泪湿沾襟。读完之后,他仿佛完成了今生的最后一件事情,了却了一番心愿,心情似觉平静了许多。他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在室内踱步。 屈原欲做之事也许已经做完,但他的心思却没有完,踱步之后依然面对孤灯而坐,继续想他那想了许久的问题。 天亮后便是五月五日端午节了,端午节虽不是廿四节之一,但却与夏至颇为接近。夏至为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日,太阳的威力到这天的午时为最高潮,日照最长,威炎亦最盛。夏至以后太阳随即由盛转衰,威炎减退。中国的古人一向依赖“应天显时”的方式生活,一切均以太阳的出没为依归,太阳由盛转衰之日,人们便惶然感觉受到“衰老死亡”的威胁,仿若大祸临头,于是大兴禳灾避疫之举,纷纷举行各种祭礼活动,在这一天投江,亡灵可以与神祇们共享天下万民之祭。 五月五日是民间祭祀图腾神兼始祖的节日。上古时候,人们在自然势力的威胁下,常意想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认定那种东西为他们全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这便是“图腾”。华夏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就形成了绣图纹身的风俗。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龙吃,一面也自己吃。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在这一天投江,既反映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又展示了他至死不渝的美政思想——以楚来统一中国。同时他也希望乘着龙神,在一片祝福声中升入天国。 春秋时道家于五月五日祭“地腊”。《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五月五日是“割其腓股以啕”君王的介子推、尽忠于吴国的伍子胥死难的日子。前者不惜性命以事君王,终无所得而被遗弃;后者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反被吴王杀戮而抛尸江中。这些冤屈与屈原之“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最后落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以至长期流放江南,何其相似!屈原推想其最后结局,便喟然长叹:“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他对着已死去的前贤,对着还活着的忠臣赤子,提前一个月就发出了信息:“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越王勾践为了复仇“卧薪尝胆”,每年于五月五日训练水军,屈原选择这个日子自尽,旨在号召人民团结一心,复仇兴国。 死的决心早已下定,死的日期业已确定,这一切都是自觉的,经过深思熟虑的。 死的日期确定在五月五日,死的方式是怀石投江,那么投江的地点选择在哪里呢?最理想的地方自然莫过于故里秭归,或者是郢都,然而,此刻郢都已经沦陷,至洞庭想要渡江北上死于生身之地,事实上已经不可能了。不得已而求其次,屈原只好在洞庭以南寻找一处理想的地方。俗话说,哪里黄土不埋人。不,屈原这一非常之人,其自杀也求非常之功。既然“知死不可让”,就要死得有意义。第一,他希望结束世人“莫吾知”的结局,以一死来唤醒民众,振奋楚国人民的爱国心。第二,他想通过自杀,最后一次刺激顷襄王的觉悟。第三,他要以生命的代价洗刷强加给他的冤屈,恢复和建立自己“正道直行”的美好名声,他对于自己本身的担忧主要是“恐脩名之不立”。他曾想到过远逝自疏,去秦或其他各国寻求“政治避难”,或谋取高官厚禄,这在当时“楚材晋用”的人才流动时代是极普遍的。但他终究“不容自疏”,保持了“常度”,不能忘怀宗国和多艰的人民,也不愿为谗佞小人所言中。为了振奋国人的爱国之心,唤醒壅君的觉悟,确立自己的脩名,投江自尽的地点需经慎重而严格的选择。 夏历四月,屈原写了一篇《怀沙》,抒怀念长沙之情,以死自誓,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因为长沙是楚始封之地,熊绎在开拓疆域的过程中,江北以丹阳为中心,江南以长沙为中心,春秋之后才正式定都于郢,因此死于长沙跟死于郢都并无本质区别。然而,屈原并不想到长沙去死,而决计死于汨罗江,因为汨罗在长沙附近,它是楚国的附庸国、与楚国共一始祖的罗子国国治所在地。汨罗是当时洞庭湖以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春秋时楚文王熊赀元年(公元前689年),徙都郢,将罗子国自湖北枝江徙入湖南汨罗定都,开发洞庭湖以南的疆域。罗子国国治在汨罗江下游南岸,长沙隶属罗子国,罗子国的繁荣与影响远胜于长沙。长沙既然隶属于罗子国,死于汨罗与死于长沙,其区别便不甚明显;而罗子国国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却又远胜于长沙。基于殉国的目的和对故国的依恋,屈原毫不犹豫地决定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对汨罗江了如指掌,最理想的地点莫过于罗渊,这里水深流急,漩涡似穴窟,浪涛若峰峦,江岸陡峭壁立,从崖巅一头扎下去,即刻便会被汹涌的波涛吞噬卷走,绝无搭救逢生之可能。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漫长啊,一分一秒都在煎熬着他,仿佛正有一把牛耳尖刀在割他的肉,在开他的膛,在摘他的心,他的五脏六腑都在抽搐,都在淌血;仿佛自己是一尾鱼,被置于油锅之中,正在被慢火煎,急火炸,温火烹;他仿佛是七十老妪,八十老翁,从高崖坠于深谷,鸷禽猛兽群集而来,啄之,撕之,咬之,啖之,嚼之,只弄得血肉模糊,狼藉不堪。需知,此刻的屈原并没有死,他的心脏依然在跳,他的神志尚清,只是这痛苦让他难以忍受。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宝贵,多么值得珍惜啊,他有许多事情要做,有许多问题需待处理,诸如故乡的姐姐女媭等亲人,需要给他们写封信,告诉他们自己为什么要投江自尽,劝慰他们不要过度悲伤;郢都还有诸多志同道合的同僚与密友,应给他们写一封诀别信,抒情言志,寄托希望;还有女儿小媭,弥留之际应该有所交代,叮嘱其无怨无恨,祝福她有一个好的归宿,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然而围绕着死的诸多煎熬羁绊着他,缠绕着他,使得他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来不及处理。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往日雄鸡的啼鸣,唤出了一轮升腾的红日,唤醒了沉睡的千夫万民,唤来了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新的一天,然而,今日雄鸡的啼鸣却如乌鸦,似枭鸟,催命,报丧,令人厌弃与憎恨,人们不希望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在这一天里,伟大的爱国诗人,与百姓心心相印的三闾大夫,就要告别这民生多艰的动乱时代,与世长辞了……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这匹颇具灵性的白马啊,大约早已有了某种预感……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为防石锁太重,会将被套抻碎,他用一根新搓的麻绳两端各系石锁,这样将被套抬上马鞍,两个石锁的重量便落在马的鞍背上了。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的涌出,滚落。为防泪水滴到女儿的脸上,将女儿惊醒,屈原急忙转身,一任热泪恣肆汪洋。过了许久,屈原方节哀掩泣,将满脸泪痕擦干,回转身去,用干裂的焦唇吻着女儿那并不细嫩的脸腮面颊——这是他今生的最后一吻,这是撕扯五脏六腑的一吻,这是生离死别的一吻…… 轻轻地、久久地吻过之后,屈原将早已写就的、掩藏得很深的遗嘱取出,小心翼翼地塞到女儿的褥角之下——这个掩藏遗嘱的地方,屈原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让女儿不能立即发现,当她亮晒被褥时则必然发现。遗嘱的内容很丰富,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便是招女婿向国栋入赘,改外孙晓辉之向氏为屈姓,以承屈嗣。屈原没有儿子,小媭是他的唯一骨血。昭碧霞过世后,伯庸夫妇很希望儿子在郢都能续弦生子,承继屈氏之烟火;同时他们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倘屈平再续也只生女而不生男,便招小媭之夫入赘屈门。当小媭与向国栋订亲时,以此作为重要条件。向国栋兄弟六人,其父母欣然应允。小媭来汨罗寻见父亲不久,便将祖父母的这一心愿及她与向国栋的婚姻详叙一遍,屈原闻后虽甚感欣慰,但当时却并未明确表态,故在这临终之际,有必要在遗嘱中重点申明。 掩藏好了遗嘱之后,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小媭见父亲的精神较前好了许多,又是一阵欣喜,她一边往灶里填柴煮饭,一边轻声地哼起父亲的诗句来:“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女儿想用父亲自己的诗句去劝他不要过度悲伤,保重自己的身体。屈原听了,苦笑着点了点头,步出门去,到低矮的以茅苫顶的厢房里牵出了那匹清瘦的白马,请女儿帮他将那装有石锁的被套抬上马鞍。被套为何竟有这般沉,小媭询问内装何物。屈原告诉女儿,是一位练武功的叔叔托自己请石匠毛老爹加工的一对石锁,今日顺路,给他捎去。小媭不疑,搀扶爹爹上马,哀求似的说道: “爹千万要小心,定要早点回来呀!……” 屈原点头应道:“知道了,你要照管好家……”说着珠泪两行,滚落在马背上…… 小媭见状,顿时心里一惊,仿佛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祸事,打算劝住父亲不要出门,但父亲一扬马鞭,白马已到了濯缨桥头,刹那间便不见踪影了。小媭怅然若失地爬上了玉笥山,站在一个高高的土墩上向着爹爹远去的方向眺望,眺望,许久,许久……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不知跑了多久,多远,那老白马又渐渐放慢了脚步。屈原回忆着一路上百姓们的问话,两眼失神地望着静静西去的江水,想到自己无力回天,救国救民,不禁又流起泪来。马蹄踏在干枯的路面上,发出单调的声响:壳、壳、壳、壳…… 屈原骑着马又朝前走了一阵,太阳被厚厚的、堆积若山的云层所遮掩,所吞噬,天色顿时阴沉下来,人仿佛坠入巢穴窖窟之中。起风了,风势甚猛,愈刮愈凶,大有欲将天地翻转之势。江水汹涌,江涛咆哮,疯狂地撞击着堤岸,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喧嚣,一排排浊浪在江面上翻飞,奔腾,追逐。善识气象的渔民们急忙收网,将颠簸欲翻的小舟划向岸边。这时的屈原,骑着白马已经走出了三十余里,攀上了罗渊的北岸峰巅。他的袍带早已被风扯断,他那灰白色的须髯在尖利的狂风中飘舞。巍峨高耸的峰巅上飞沙走石,树倒枝折,人畜难以立稳,然而紧眯着双眼的屈原,此刻倒觉心池平静而安详,大约因为这里便是自己真正的归宿,暴风雨将临之际,是自己归去的最佳时刻…… 屈原素来文静儒雅,这是他的性格特征,如同他那洁身自好的品格,好修饰打扮、“日三濯缨”的生活习惯,一生都不曾动摇过,变更过,然而有生以来,他从未象今天这样从容,这样镇静,这样坦然,毫无生的留恋,死的悲哀,正所谓“从容就义”,“视死如归”。他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云愈来愈黑,愈来愈低,凶神恶煞般地直压下来;风愈刮愈猛,愈刮愈狂,似欲将整个峰峦裹携而去;渊愈来愈深,愈来愈险,象怪兽张着的血盆大口;水墨绿阴森,翻卷折腾,似群兽圈于栏中,一心欲冲决而出,撞击得那渊壁山崖摇摇欲坠。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整个寰宇浑浊不堪!……面向西北,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先簪笔磬折,伫立许久,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的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谁都得承认,屈原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然而由于感情的极其丰富和性格的特异,他却女人似的易伤感,常垂泪,然而在这弥留之际,他的腮帮却未挂一滴泪痕,也许为国为民为天下、为自己的不幸和坎坷经历,他的心早已揉碎,泪早已流干;或者“从彭咸之所居”是他的最佳选择,自觉主动地自蹈死地,乐而从之,欣然前往,故而不忧,不伤,不悲。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鞭杆子雨直刺恶压,雨鞭无情地抽打惩罚着这个罪恶的世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36] 本页[37] 下一页[38] 尾页[4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名人传记 最新文章 |
中外作家辞典 |
共和国大将张云逸 |
中国历代大儒 |
徐志摩的前世今生 |
巨人百传丛书 |
管子传 |
老子传 |
撒切尔夫人传 |
隆美尔传 |
罗荣桓传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