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名人传记 -> 陶渊明传 -> 神释第十三 -> 正文阅读

[名人传记]陶渊明传  神释第十三 [第13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陶渊明传: 神释第十三

                     1

 公元411年(义熙七年)正月,刘裕回到建康。等到三月他接受了太尉、中书监之职,让刘穆之作太尉司马,实际负责处理朝廷里的大小事务。四月份卢循被剿灭,后将军、豫州刺史刘毅兼任江州都督,并派心腹将领赵恢戍守寻阳。谢灵运当时在刘毅军中任记室参军,也随赵恢来到寻阳。他一到寻阳就上庐山拜访了慧远法师。他是谢玄的孙子,王羲之的曾外孙,谢混的族侄。谢混当年是刘裕的红人,但因为刘裕出身寒素粗鄙无文,而刘毅附庸风雅会吟几句诗,再加上刘裕多年不在京城,而刘毅一直在朝中任职,他就慢慢跟刘毅好上了。等到刘毅和刘裕的矛盾日渐加深,他更靠到刘毅那边,成为刘毅的死党。谢灵运正是他推荐到刘毅军中任职的。

  谢灵运聪颖早慧,博览群书,精通玄理,对佛学也颇有钻研。他性格放诞,酷好山水,车骑鲜丽,衣服新异,年纪轻轻就承袭了康乐公的爵位,在谢家子弟中标格独具,出类拔萃。他才思敏捷文采斐然,诗文当时与琅琊临沂人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又被誉为“江左第一”。十五岁那年他就想去庐山拜慧远为师,被长辈阻拦才未去成,这次从军来到寻阳,怎肯放过见慧远的机会呢?慧远对这位崇信佛学的谢家才子,自然是盛情款待。两人终日恳谈,谢灵运真正见识到了慧远的博学与修养,对慧远更加推崇。

  说起来这两年庐山还真有些热闹。卢循打到寻阳的时候,亲自上庐山拜望慧远法师。有人劝慧远说,卢循是叛逆盗贼,如果和他来往,会引起朝廷的怀疑。慧远不为所动,款曲迎接,礼遇有加。后来刘裕来到寻阳,也派人上庐山赍书问候,奉送礼品,慧远也殷勤回书谢礼,送上亲自栽种的云雾茶。刘裕又听说慧远手下有一群跟随他学习佛法的高人隐士,就想弄一个出山装潢自己的门面,打听谁最有名,众人都说是刘遗民。刘裕就征召刘遗民为参军,刘遗民岂会动心?以年高体弱不堪任用婉言谢绝。等刘裕走后,谢灵运又来到庐山,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位“江左第一”的谢家大才子,白莲社又热闹了好多天。但这些热闹场面中一次也没有出现陶渊明的身影,他自从移居南村后,一次也没上过庐山。

  陶渊明听说刘裕征召刘遗民为参军,心里就打起了鼓,害怕刘裕又想起自己来,因为他现在已经与刘遗民周续之并称“寻阳三隐”了。所以他移居南村后闭门谢客,足不出村,送陶延寿回去时也叮嘱他千万不要在军营中提到自己,陶延寿离开寻阳时,他也没有去送别。好在刘裕倒也没派人来找他,大约因为他不信佛法吧,刘裕要的是崇信佛法能够跟慧远法师拉上关系的“活宝”,并不是单纯的隐士,看来这一次是陶渊明自作多情了。

  那一年八月又发生了让陶渊明痛心疾首的事,他的堂弟陶仲德暴病身亡。


                     2

  听到噩耗陶渊明急忙赶到仲德家,只见陶仲德的未亡人茫然站在开始冷却的遗体旁边,呆若木鸡。怀中还抱着不满周岁的婴儿,孩子在哇哇啼哭,她似乎听不见,根本不去哄。(“呱呱遗稚,未能正言,哀哀嫠人,礼仪孔闲。”)陶仲德不满十岁的大儿子躲藏在母亲身后,拽着母亲的衣角,目光中充满恐惧,不敢去看父亲的遗容。

  庭院中的树木蓊蓊郁郁一如既往,但夏蝉单调的鸣叫声,显得那么凄厉,屋子内外都空荡荡的。(“庭树如故,斋宇廓然。”)陶渊明走到弟妹身边,沉默了半晌,终于说出一句话:“你要节哀啊。”

  夏天天气热,遗体不能停放太久,陶渊明一家都过来帮着料理后事,在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将陶仲德的棺椁送进了南山下那片陶家墓地里。那天刚好下着霏霏细雨,道路泥泞,埋葬完毕后回来的路上,未亡人突然晕厥,婴儿在泥浆里滚了个来回,口鼻被烂泥堵住,差点憋死。翟夫人赶紧抱起来抠掉他嘴里的泥,孩子才“哇”的一声哭出来。而他的母亲一直等众人将她抬到陶渊明家中,才苏醒过来,扑到翟夫人身上,号啕大哭,母子俩此起彼伏一唱一和,哭得陶渊明心如刀绞。翟夫人安慰了好半天,未亡人才止住了哭声,等陶渊明和几个儿子把她送回家安顿好再返回自己家中,已经是黄昏时分。陶渊明累得头昏眼花心力交瘁,晚饭也没吃就睡下了。

  半夜里他从梦中醒来,看着月光漂白四面空空的墙壁,不禁自言自语:“弟弟也走了?应该是我走呀,他怎么先走了?”

  这个堂弟小他三十岁,居然也走到了他的前面!母亲走了,妹妹走了,如今最亲的堂弟也走了,陶家的亲人,都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孤单单地活着!

  要说陶仲德的脾气禀性,跟陶渊明真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他自幼也是孝顺母亲(“孝发幼龄”),清心寡欲,从不计较世俗得失。(“心遗得失,情不依世。”)他爱好的也是经书典籍和琴棋书画,也喜欢结交澹泊名利的士人。(“乐胜朋高,好是文艺。”)但他跟陶渊明也有不同之处,他对自家田园没有太多的兴趣,而喜欢庐山里头淙淙的瀑布和苍莽的荒林,经常是白天到庐山去采药,晚上在家研习琴书。(“淙淙悬流,暧暧荒林,晨采上药,夕闲素琴。”)他也不崇信佛法,但对道家玄学却有些偏爱,一直在修炼闭谷功,也服用寒石散。(“绝尘委粒,考槃山阴。”)陶渊明怀疑他这次暴毙,可能跟服用丹药有关。毕竟才三十一岁呀,身体一直很好,没有体外的毒气侵害,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命丧黄泉呢?(“年甫过立,奄与世辞。”)

  陶渊明回忆起了跟仲德堂弟交往的许多往事……


                      3

  父亲是亲兄弟,母亲又是亲姊妹,陶渊明同陶仲德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就可想而知。陶仲德父亲去世的时候,陶渊明刚过四十,已经有了四个孩子,母亲又年老多病,全家七口人就靠三十亩薄田和陶渊明在庠序里领的一点薪水糊口,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但陶渊明一家还是尽全力帮助仲德家的孤儿寡母度过难关,时时周济他们的生活。到了冬天自己的孩子还没有棉衣穿,孟老夫人却为仲德先做一件棉衣;夏天自己家也是箪食瓢饮勉强糊口,但还是经常把仲德母子接到家里来一起吃饭。陶渊明对这个弟弟非常友爱关心,两家人建立了极为深厚的血肉亲情。(“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父,母则从母。相及龆龀,并罹偏咎。斯情实深,斯爱实厚!念彼昔日,同房之欢,冬无缊褐,夏渴瓢箪,相将以道,相开以颜。岂不多乏,忽忘饥寒。”)

  等仲德长大成人后,他们以道义互相勉励,彼此都为对方排解生活上的困难和忧愁。陶渊明到桓玄和刘裕军中任职的时候,将家人托付给陶仲德。陶仲德一直照顾他的母亲和妻儿,真像他的亲兄弟一般。那几年陶渊明屡次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陶仲德都能理解他的心情,赞同他坚守的节操,支持他作出的抉择,从来不管世俗的议论。(“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和我意,常愿携手,置彼众议。”)等到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下决心终身归隐,陶仲德到村口迎接他归来,给予了他精神上的巨大支持和生活上的无私帮助。特别是几年前的那场火灾,如果没有仲德堂弟雪中送炭,真不知道一家人会成什么样子……

  这几年每到秋高气爽的时节,收割完田地里的庄稼,陶渊明就跟陶仲德各乘一艘小船,在江中并排划行。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江面上灯火闪烁,两艘小船就停靠在江边,两个人举杯同饮,共度良宵。静静的月亮高悬在澄明的天宇中,轻柔的江风送来阵阵清凉。两个人把酒问天,谈到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由衷地发出感叹……想不到啊,真是想不到,这位堂弟走得这么急这么快(“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偕行,舫舟同济。三宿水滨,乐饮川界。静月澄高,温风始逝。抚杯而言,物久人脆。奈何吾弟,先我离世!”)……

  陶渊明拨亮油灯,在书案上铺开草纸,拈毫磨墨,写下了《祭从弟敬远》这篇祭文。


                      4

  公元412年(义熙八年)四月,荆州刺史刘道规身染重病,请求回建康治疗养病,朝廷同意了。刘裕觉得刘毅久住京城,拉拢朝臣,扩充实力,对自己不利,就在刘道规解职后,上表调任刘毅为荆州刺史,并都督荆、宁、秦、雍四州诸军事。刘毅担任了这个极为重要的方镇大臣,还要求监督交、广二州,刘裕同意了。他又提出调自己的好友郗僧施为南蛮校尉,刘裕也同意了。他见到郗僧施后说:“我得到你就像刘备得到了诸葛亮。”这话传了出去,听到的人都觉得刘毅实在太狂妄。他带着豫州、江州的文武吏属和士兵一万多人到了江陵,将荆州各郡县的官吏都换上自己的亲信,有意要霸占长江上游。如果他就此罢手,也许能多活几年,但他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再上表说自己病重,要求派他的堂弟、兖州刺史刘藩,来帮助他治理荆州,这等于是要将刘家掌握的兵力全都集结在荆州,等于是要求朝廷承认荆州是他的家天下。

  刘裕假惺惺地答允调动刘藩,当刘藩从广陵到达京师准备去江陵赴任的时候,突然诏书下达,谴责刘毅、刘藩兄弟和谢混相互勾结,图谋不轨,当即逮捕刘藩和谢混,一起赐死。第二天,朝廷任命司马休之为荆州刺史,刘裕亲率大军讨伐刘毅,先锋是参军王镇恶和龙骧将军蒯恩。刘裕封锁了刘藩谢混被杀及大军出征的消息,并沿路放出谣言,说王镇恶和蒯恩率领的队伍是刘藩的前锋部队,正在往荆州开拔。

  二十多天后,王镇恶和蒯恩到达豫章口,没有人发现其中有诈,他们登陆后直奔江陵,沿途有人查问也回答是刘藩到了。直走到江陵城下,刘毅的将士们才发现其中有诈,城门虽然关上了,但来不及上锁。王镇恶手下的官军攀登上城墙,打开城门,其他将士随即冲入城内,与刘毅的亲兵交战。当时刘毅身边的一千多将士,大多是京口一带的人,和王镇恶的先锋队伍的士兵非亲即故,很快就溃散了。

  刘毅好不容易逃出江陵城,走到城北二十多里的牛牧寺,想进去投宿,庙里的和尚死活不接纳。原来八年前桓玄的叔父桓蔚败退到这里,曾在牛牧寺躲藏了八天,后来逃奔到后秦。当时刘毅在荆州主事,得知此事后就处死了寺内的住持,并通令所有庙宇和民户不得擅自收留逃亡者,如有违反与逃犯同罪。没想到作法自毙,今天终于得到了报应。刘毅羞愧难当,默默地走到庙边的树林里,上吊而死。刘敬宣当年对他的预言,得到了应验。


                      5

  刘敬宣这时已任冀州刺史,一天突然接到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的一封信,信上有这样的话:“扫除异端,世道方平。富贵之事,你我同享。”话虽然隐晦,却可以看出诸葛长民对刘裕镇压刘毅是不满的,企图拉拢刘敬宣图谋不轨。刘敬宣吓了一跳,将他的信秘密派人送给了刘裕。刘裕看了信后感慨地说:“我知道阿寿(刘敬宣字万寿)是不会辜负我的!”

  诸葛长民当时坐镇姑孰,离建康近在咫尺,而刘裕尚在江陵。他决定先稳住诸葛长民,以防他狗急跳墙,占领建康,掳掠刘裕在建康的家属为人质。刘裕派心腹王诞单身独返建康,造成仍然对诸葛长民很信任的假象,果然把诸葛长民迷惑住了。过了两三个月,刘裕的辎重络绎不绝地从江陵运回,但就是不见他的人影。直到413年(义熙九年)二月底,刘裕乘坐快艇悄悄进了石头城,回到家中。

  诸葛长民听说刘裕已经回来,就在次日赶到他家中去问候。刘裕单独接见,促膝谈心,显得亲密无间。正当诸葛长民说得眉飞色舞的时候,突然从帘幔后面跳出一个力大无穷的壮士,一手反扭他的双臂,一手紧扼他的咽喉,将他摁倒在地,一阵猛拳活活打死……

  刘毅死后,继任荆州刺史的司马休之治理江汉一带,才一年多就很有威望。但他的儿子司马文思生性粗暴不守法纪,竟将一名无辜的属吏活活捶死。刘裕派人将司马文思押解到江陵,意思是请司马休之大义灭亲。司马休之舍不得宝贝儿子,知道留下儿子的小命就要跟刘裕结怨,便偷偷联络坐镇襄阳的雍州刺史鲁宗之,准备发兵征讨刘裕。刘裕先下手为强,在415年(义熙十一年)捕杀了司马休之在京城的亲属,亲率大军西征镇压司马休之。

  鲁宗之让儿子鲁轨带领四万人马,守卫长江两边陡峭的江岸。刘裕的女婿徐逵之作为先锋,与鲁轨在破冢交战,竟然被鲁轨杀死。刘裕得知女儿成了寡妇,悲愤难平,要亲自披带盔甲登岸强攻,被主簿谢晦死死抱住。刘裕将剑锋抵着谢晦的喉头喝道:“我要斩你!”谢晦高喊:“天下可以没有我谢晦,但不可无公。”刘裕闻听此言才怒气渐消,没有亲自冲锋。后来建武将军胡藩沿着陡峭的山崖攀上江岸,经过一场恶战,终于击垮岸上守军,占领了滩头阵地。刘裕的后续部队陆续登岸,鲁轨难以抵敌,江陵城才被刘裕拿下。

  司马休之和鲁宗之逃到襄阳,留守襄阳的鲁宗之的参军李应之,看到鲁宗之大势已去,紧闭城门不肯接纳他们,这几个人只好逃奔后秦。

  正当刘裕忙着大开杀戒剪除异己的时候,慧远法师在庐山建立了佛影台。


                       6

  慧远法师听西来的僧人说,西方天竺有佛影,是佛从前变化成毒龙时留下的,在北天竺月氏国那竭呵城南部,古代仙人的石洞中。从庐山到那里,直线距离也有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慧远只要听到别人说起这个,就百感交集,总想亲自去瞻仰瞻仰。但想到此去路途遥远战火弥漫,又想到庐山上的众多佛家子弟善男信女实在是离不开自己,只好作罢。这一天从西域来了个道士,说他亲眼看到过佛影,向慧远法师讲述了佛影的状貌。他说佛影就像一条巨龙,若有若无,若虚若实,光芒四射,笼烟罩雾……直说得慧远心旌摇摇,决定在背山临水的一处胜境盖起一座龛室,请高明的画工按照道士的描述画出佛影,供佛教信徒们瞻仰朝拜,这就是“佛影台”。

  公元412年(义熙八年)五月,佛影台竣工。远远望去,形似苍龙的佛影仿佛是天空中堆积的乌云,又如同大地上升腾的烟雾。每到日出日落时分,佛影与朝霓晚霞交相辉映,若隐若显,如梦如幻。凡是看到的僧徒学士都赞叹不已,纷纷烧香焚纸,顶礼膜拜,佛影台很快成为庐山的一处佛教胜地。

  第二年九月,慧远法师写了《万佛影铭并序》,同时请谢灵运也写了一篇《佛影铭》(此时谢灵运已经从刘毅幕府转投到刘裕幕府,任太尉参军),并将这两篇铭文都刻在了山石上,流芳百世。白莲社的一百多位名士,纷纷前来朝拜礼赞,唱和题咏,佛影台每天都热闹非凡。刘遗民又想起陶渊明,捎信给张野庞遵羊松龄等人,叫他们一定要把陶渊明拉来。陶渊明不好推辞,但想起上次去的时候喝不上酒,一天下来憋得够呛,就让人带话给刘遗民,如果慧远法师允许他带酒去,他就去,不让带他就不去了。刘遗民跟慧远一说,慧远含笑默许了。


                     7

  慧远法师博学多识,不是光讲佛经,有时侯也讲讲《周易》、《老庄》、《毛诗》这些儒道经典,每次都能让众多名士们听得大眼瞪小眼。但这一次是在佛影台聚会,慧远法师肯定又要讲解他的佛经了。陶渊明对佛经没兴趣,但白莲社里的众多名士多半是他的故友新知,能和他们聚会在一起谈笑一番,也是人生一大快事。这又是个秋天,他的腿脚走平路都蹒蹒跚跚,更不要说上庐山了,只好坐在篮舆里让双胞胎儿子和两个门生抬着他去。

  那一天慧远法师倒没有讲经,而是专门阐发了自己的一个佛学观点——“形尽神不灭”。不知不觉过去了几年,慧远法师已经是八十高龄,但他讲经的声音依然是那么洪亮,条理依然是那么清晰,引经据典依然是天花乱坠,环环相扣层层相因,有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他的目光每每落到陶渊明脸上,总要停留片刻,然后端起杯子来抿一口茶。


  几年前陶渊明的那一次未曾主动上前与他交谈的拜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他在纳闷,多少王公贵胄都对他顶礼膜拜,而这个庐山脚下的贫寒隐士,却对他敬而远之。陶渊明不像其他僧徒士人那样听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而是一副犹疑迷惑的神情,有时甚至下意识地摇摇头,轻轻叹一口气……

  慧远法师认为,精神与形体不同,内外有别,但又可以相互转化浑为一体;在人的生命形成的过程中,精神是主要因素,形体是次要因素;形体随生命的终结而毁灭,而精神则能在冥冥之中转移,可以从这一形体传递到另一形体,就像火可以从一根木柴传递到另一根木柴上;形体只是累患,是桎梏,而精神是永恒的,是不灭的,形有尽而神不灭。

  陶渊明在庐山脚下住了一辈子,结交的又都是崇信慧远法师的朋友,对于慧远法师的佛教学说,耳濡目染几十年,已经有了比较全面透彻的了解。但他从不相信。就说“因果报应说”吧,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里,就有反驳。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中,颜回二十出头就夭折而且断子绝孙,屈原被贬逐自沉于汨罗江中,李广最后获罪自杀……历史上多少正直忠义之士,一生命运坎坷,甚至被摧残杀害,只是因为他们前世作孽?自古道“举头三尺有神明”,但老天爷又总是瞎着眼睛,偏要让恶人享福善人受难,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

  联系到自己的身世,陶渊明更不相信因果报应。他一生禀持真心,严守节操,却际遇坎坷,有志难骋,家人也跟着贫困潦倒艰难度日,真的是因为他和他的妻儿前生都做了太多的坏事?在这战乱纷争穷兵黩武的时代,老百姓又有几家几户不是饥寒交迫终生受苦?难道他们前生都作了孽?那几十年前应该是满天下的恶人没几个好人,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管哪朝哪代,受苦受难的平民百姓总是大多数,而享受荣华富贵的总是少数,这善恶到底是怎么在轮回,那些前生受苦受难做好事的人都投胎到哪里去了?都去了西方净土,那西方是不是已经挤得人贴人了?

  回想自己的大半生,有好几次机会,只要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富贵和名位就唾手可得,如果违背自己的本心得到了这些,就意味着前生做了善事?坚守清廉的节操因而没得到这些,就意味着前生是在做坏事?我实在无法相信。今生问心无愧,来生就能得好报,可虚无缥缈的来生又在哪里,能不能让我过一天来生的幸福生活?如果能让我过一天,我就信。算了吧,我还是喝口酒闭上眼睛眯一会吧,别跟老和尚叫这个汁了……

  对于慧远法师今天讲的“形尽神不灭”,陶渊明也不相信。木柴一根根地烧成灰烬,而火却可以传递……是的,的确是这样,但谁又见过离开了燃料凭空燃烧的火苗呢?总还是要有燃料然后才会有火。在这根木柴上燃烧的火,跟下一根木柴上燃烧的火,其实已经不是同一的火,就像儿子的精神和老子的精神不会是一样的。慧远认为精神是形体的根源,有精神才有形体,陶渊明也不赞同,精神与形体是互相依附的,片刻都不能分离,即便是喝了酒,即便是在梦中,我的精神就真的离开了形体,灵魂就出窍了吗?


  慧远法师讲完了,又请雷次宗起来朗诵他写的《万佛影铭》。雷次宗二十出头正是底气足的年纪,朗诵得颇为卖力:“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回晖层岩,凝映虚亭。在阴不昧,处暗逾明。婉步蝉蜕,朝宗百灵。应不同方,迹绝杳冥……”

  “体神入化,落影离形” ……陶渊明咂摸着这一句,体会到慧远是把形、影、神完全分开了,形、影、神真的能够截然分开吗?

  朗诵完了之后,慧远法师带领大家一起念佛。在座的一百多人左手当胸致意,右手捻动佛珠,嘴里念叨起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停地念叨这一句。

  陶渊明把酒壶又递到嘴边,仰起了脖子……没有了,酒喝完了。人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念佛,就自己一个人心不在焉无所事事,难为情,还是提前撤退吧……

  陶渊明蹑手蹑脚地离开座位走了出去,找到了儿子和门生。他们四人都躺在松树的浓荫下打盹呢。陶渊明把他们一一推醒,小声说:“走,走,下山。”

  “下山?回家?”

  “是啊。”

  四个人一跃而起,把陶渊明扶进了篮舆里……


                       8

  那天晚上陶渊明老想着慧远法师的讲话,心里像有什么东西一跳一跳的不得安生。世界上无论高低贵贱贫富贤愚之人,都在为多活几天而奔波忙碌。道教幻想人能够超脱宇宙生命的法则而长生不老,佛教宣扬死后精神不灭还能轮回转世,其实都空洞虚无。只有达人君子明白宇宙运行的法则和万物相生相克互相转化的规律,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死。“体神入化,落影离形”……要是形体、影子和精神真的能够完全分开,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形体”和“影子”各有各的苦恼,而只有“精神”能够解答他们的疑惑。干脆,就让形体、影子和精神说说话,写一首诗吧?肯定挺有意思的……但一时又写不出来,这三者截然分开,怎么分得开呢?不行,头脑不能太清醒了,太清醒就没诗了,喝点酒……

  一盏油灯跳动着黄豆粒大小的火焰,映照着微醺将醉的陶渊明。他倚靠在几案边,回头看地上自己的身影……我的形体该对我的影子说些什么呢?

  影子啊,我的影子,你可是我的老朋友了,从我一生下来你就是我的朋友,片刻都没有跟我分离过……影子啊,你知道吗?天与地永恒地存在,山川也没有太多的更改。花草树木依凭自然的规律,经历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周而复始地繁荣凋谢。人在万物中最具智慧和灵性,却不能像天地山川那样永恒存在,也不能像花草树木那样荣枯更迭。刚刚看见他还活在世上,转眼间就被埋葬在尘埃。这就是我形体的悲哀和恐惧呀,告诉你不知道你是否明白。(“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影子啊,如果我真的从世间消失,又有谁会觉得少了一个人呀?也只有陶老头的亲属们还想得起来。生前用过的东西,他的妻儿们偶尔看到了,也许会流泪悲哀。人间并没有飞升成仙的方术,我知道我必然殒灭,毫不疑猜。但愿陶老头每天能多喝点酒,趁我还存在的时候,活得悠哉游哉。(“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馀平生物,举目情凄洏。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陶渊明想象自己的影子,恍恍惚惚从地上站起来,朝着自己的形体伸出手来。形体也伸手想把影子的手握住,但他握住的只能是一团虚无。影子叹息了一声,说话了……


  形体啊,咱俩老在一起,你想些什么我还不知道?没有你就没有我,你的痛苦也就是我的烦恼。长生不老的神话实在不可靠,养生之术只会把自己弄得心劳力竭。谁不想登上昆仑、攀越华山学成神仙之道,可这条道实在虚无飘渺,久已断绝。还是多想想我们在一起的岁月,自从我这影子和你相生相伴,从来没有不同的悲哀和喜悦。你休憩在树荫下我们就暂时分手,等你回到阳光里,我就与你重逢,不再分别。(“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形体啊,大限一到,我们将同时殒灭,在一起的时光注定难以长久。其实一个人的名声也是他的“影子”,一旦形体消灭,名声也不会长久地存留。想到这些啊,我同你一样的烦恼忧愁,五脏六腑如烈火烹油。只有善良的德行能留下长久的纪念,我劝你要竭尽全力矢志不渝,保持自己清廉的操守。有了操守就能立身处世,闲暇的时候再喝点酒,以此消解一生的忧愁。(“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9

  影子说完了这些不再开口,形体也默默无言。他们享受着宁静的对视,体会着无言的默契。是啊,存在与消殒都联结在一起,烦恼和困惑也没有分别,还需要多说什么呢?但他们都想着同一个问题:到底谁能解答我们的困惑,排解我们的忧愁?

  形体突然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起来:“精神啊精神,你快点出来,你快告诉我,你快告诉我!”

  “嘘!”冥冥之中响起了一个微弱的声音,“你乱喊什么?别把陶老头的家人吵醒了,吵醒了我可什么都不能对你们说啦。”

  “你在哪里呀?我们怎么看不见?”形体和影子环顾四周,茫然地问道。

  “傻瓜,我就在你的里面呀,离开了你形体,我怎么能够存在?你俩冷静一点,听我为你们解疑答惑。”

  宇宙间自有运转衍化的规律存在,天地万物都同生共处。人能够成为天地间的灵长,岂不是因为有我精神的缘故?虽然我与你们形影不是一回事,但也是与生俱来就与你们互相依附。既然也是同生共死朝夕相处,又有什么话不能向你们倾诉?(“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形影啊,你们想一想,古代的“三皇”都是大圣人,如今又在何处?传说彭祖享有八百岁的高寿,但最终也化为灰土。老老少少都难免一死,贤智愚鲁都埋葬在一处。天天醉酒也许能够忘怀生死,但酒其实是让人短命的毒物。(“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就算像影子刚才说的,行善固然能带来欣慰,可又有谁会将你长久地称颂?过多的思虑只会戕害自己的生命,最好还是听从自然的摆布。随着天地造化的推移运转,坦然面对生死,不欢喜也不恐惧。该结束的时候就结束好了,用不着独自个儿劳神愁苦(“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陶渊明的《形影神》,并不单单是为了批驳慧远法师的“形尽神不灭”论,其实是他对形神关系的哲学思考。应该说是慧远法师的观点引起了他对这一哲学命题的思索,但他并没有想着去和别人辩论。他不相信“形尽神不灭”,更不相信道教说的有长生不老的养生之术,他在这组寓言诗里对两者都进行了批驳。他表明了自己对生死的态度:随顺自然,不喜不惧;也表明了自己立身行善并不是为了来生得好报,而只是在完善自己的人格,坚守自己的节操。


                       10

  陶渊明写《形影神》的时候,耳畔不时传来小孙子的哭声,在深夜里分外响亮。这不是陶俨的儿子,而是陶俟刚出生的儿子。二儿子陶俟也娶妻生子了,几间茅屋充满了尿片散发的香味。

  翟夫人又在张罗着为老三、老四纳采问名,要是再娶进来两个媳妇,南村这几间草屋,肯定住不下。一家人商量商量,决定在园田居的旧址重新起几间草庐,让两位老人搬回去住。等到公元415年(义熙十一年)春末,房子终于盖好,陶渊明夫妇就带着陶俟一家和小儿子阿通,搬回到旧居。本来打算让陶俨一家过来,可陶渊明舍不得小孙子,听不到他的哭声心里就没着没落,全家人只好依着他。

  回到旧居的心情非常复杂,欣喜中又满含凄怆,陶渊明在《还旧居》一诗中,将它们表露无遗。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这里本是我陶家的祖居,一场火灾使我不得不离去。离别了六载今天又回来,满目疮痍令人怆恻悲凄。“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庭院外的街道还是从前模样,但不少房舍已破败凋敝。我跑去拜访周围的邻居,才知道他们家中的老人,多半都长眠地底……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一步一步找寻往日的遗迹,每到一处旧址,我都会感慨嘘唏。人生百年真如流动的幻影,寒来暑往日月不停地推移!“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时常担忧生命已走到尽头,腿脚早就没有了力气。空想这些又有何用,还不如举起杯来高歌痛饮,让美酒为我送来温暖的慰藉……

  新起的草庐比以前宽大了许多,为此不得不砍去一些树木,大门前只剩下了五棵垂杨柳。坐在万缕丝绦织出的一片浓荫里,陶渊明构思了一篇奇文……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名人传记 最新文章
中外作家辞典
共和国大将张云逸
中国历代大儒
徐志摩的前世今生
巨人百传丛书
管子传
老子传
撒切尔夫人传
隆美尔传
罗荣桓传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2 12:06:12  更:2021-07-02 14:40:3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