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名人传记 -> 名人简介 -> 王润身简介 -> 正文阅读 |
[名人传记]名人简介 王润身简介 [第2273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272] 本页[2273] 下一页[2274] 尾页[287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名人简介: 王润身简介
![]() 姓名:王润身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4年 籍贯:河北雄县 职务:演员 王润身,1924生人,河北雄县人。1947年加入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北进”文工队。1949年调河北军区文工团。1952年调华北军区文工团。1955年调入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1956年调入八一厂,先后在《激战前夜》、《长空比翼》、《战上海》、《回民支队》等影片中扮演了主要角色。1960年他在故事片《林海雪原》中扮演了侦察英雄杨子荣,给观众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接着他又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饰演起义将领关敬陶。1978年他调入长影,接拍了《北斗》、《春眠不觉晓》、《明天回答你》、《不该发生的故事》、《鞘中之剑》、《黑太阳731》等影片。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珠影、峨影、西影、广西厂的影片拍摄,并参加了30多部电视剧的演出 1949年保定刚刚解放时,一位英姿勃发的文工团员,在街头看到举着“灵机妙算”招牌的算命先生,他在卦摊前停下,正思疑间,算命先生拉过他的手,又看了看他的面相,问了他的生辰八字,然后对他说:你的命会是一个马鞍型!这句话不幸而言中,这位文工团员就是如今年近八旬的著名电影演员王润身。 人生历程 在茫茫白洋淀东北,在缓缓东流的大清河畔,有一个昝岗镇。这里是冀中大平原的腹地,人们戏称这里是“中国的粮仓乌克兰!”这里水草丰美,物产富饶,人杰地灵。虽属乡野,却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西河大鼓在当地就广为流传。著名西河大鼓北口“王派”创始人王振元,在雄县和书界都久负盛名。他说唱的中长篇书目,多达数十个,武书《呼延庆打擂》《杨家将》《薛仁贵征东》,是西河大鼓中的经典书目。北口“王派”第二代传人、王振元之子王魁武,不仅能说传统书目,而且创作编演了反映抗日斗争的著名书目《昝岗惨案》和反映土地改革的书目《减租减息》,影响深远,在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1924年6月,王魁武在刚过而立之年喜得娇子,这就是王润身。王润身小时,就被公认“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一脸福像,王魁武暗喜孩子一定有会更大的发展。王润身出生在这样一个西河大鼓的世家,从小受到家庭艺术熏陶,自然喜爱这种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本可跟父学艺,成为北口王派的第三代传人。可父亲却执意不让他学习大鼓,而要他读书,希冀将来能出门做大事。尊从父命,王润身8岁时便入学,先在镇上的官学后入私人学校学习。私人学校,除学习国文、算术、历史等课程,重点学习古文。从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龙文鞭影》等学起,还学习了四书中的《孟子》。这种基本正规的教育,虽只学习四五年时间,但使王润身获益良多,达到了相当初中的文化水平,这在当时就算有文化的了。这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父亲明确表示不让王润身学唱西河大鼓,而要另图发展,可王润身从小还是受到家庭的感染,在几乎人人都会唱几段鼓词的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不学自然也会哼上几段,再说王润身心灵口快也喜爱这种艺术形式,私下偷偷跟父辈学唱,很快便能唱数个段子。开头随便哼唱没人注意,可不久人们发现,这个10多岁的王家男孩,哼唱的西河大鼓词非同一般,乡亲们听了无不称赞说:“唉,真有点味儿!”有人说:“是一颗好苗子,定成为王家的第三代传人。”王润身的父亲,觉得孩子会唱鼓词也不是什么坏事,既然他是一块艺术坯子,就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默认了王润身学唱西河大鼓,并让其学习弹拨三弦拉二胡。王润身跟随父亲走乡串巷,四处演出。王润身在台上一面弹拉,一面说唱,很快,便成为家庭戏班里一个多面手,成为西河大鼓的民间艺人。 昝岗镇是著名的西河大鼓之乡,与其相距9公里的开口镇却是个武术重镇,那里各派武林高手云集,每当举行武术比赛,热闹异常。青年人爱听大鼓也爱习武,昝岗镇上也有不少习武人,王润身在学习间隙,也常与同伴学习武术,11岁时,曾正式拜武林名家高振东为师,学习“形意门派”武术,几近学完了全套功夫。挥枪舞棒,架式十足,颇有一点“形意门”的味道。这种当初无意间的活动,为后来从事表演带来很大益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开进了雄县昝岗镇,王润身既不能学习,又不练武,更无心说唱大鼓。那段日子很苦闷。这是王润身痛苦难忘的一段日子。 1947年国民党部队到了昝岗位镇,王润身不愿在家呆下去,听说大清河以南共产党正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部队还有文艺演出队,便与几个年轻伙伴,通过封锁线,偷偷跑到大清河以南,投奔了八路军,参加了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北进文艺工作队。经过两个多月的短期培训,1947年10月正式参军,成为文工团的队员。因为他能拉善唱,会蹦会跳,而且还会耍枪弄棒,很快便成为团里的艺术骨干分子。那时,文工团没有细致分工,提倡的是“一专”“三会”“八能”,团员要什么都干。王润身很快成为团里名附其实的多面手。1949年三级军区文工团取消,王润身所在的文工团整编,全团百多人只留下11个人。王润身有幸被留下,被编入新成立的河北军区文工团,王润身到了省城保定。1952年文工团再次整编,王润身被编到华北军区文工团,与田华、张良、李炎等同在一个团。在这两个团先后参加演出了话剧《赤叶河》、《为谁打天下》、《白毛女》、《刘胡兰》和《战线南移》及《在战斗里成长》等。在后两个戏中,分别扮演侦察参谋和一个普通战士,后来两剧参加全国话剧汇演,《战线南移》荣获了一等奖。王润身荣立三等功,《战斗里成长》荣获了二等奖,王润身再次荣立三等功。1955年夏,文工团再次整编,王润身与田华、王心刚、张良、李炎等人一起被编入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 银幕初试 1956年夏,王润身与田华、王心刚、张良、李炎等人一起,被抽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成立,王润身成为专业电影演员。从此步入影坛。 王润身到八一厂后,拍摄的第一部戏是王冰与冯毅夫执导的《激战前夜》,他在片中主演侦察科长鲁维智,他机智敏锐,侦察出暗藏的特务,他化妆打入敌特内部,最后将特务一网打尽。王润身第一次在水银灯下拍戏,开头很不适应,有些紧张。导演对他说:“王润身,我看过你的戏,你是演员的料。你要舒展开,该怎么演就怎么演。不要顾虑灯光场面等,大胆放开。”王润身拘紧心理消除,表演自如,凭他多年舞台实践的经验,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开头顺利。 1958年导演王冰又邀请王润身出演空战片《长空比翼》,扮演片中的飞行师长。按着要求,剧中有师长两场滑冰的戏,开拍前,导演问王润身:“你会滑冰吗?”王润身摇头。导演说:“片中有你滑冰的戏,不找替身,你要自己干,你要学会滑冰。”王润身问:“给多长时间?”“一个月时间。”王问:“好学吗?”导演说:“你试试吧。”这年,王润身已经34岁,按说已不是滑冰的年龄。既然戏里需要,他决心要滑出一个样子来。这时,摄制组到了丹东浪头机场。机场有滑冰场,正好长影演员杨光在摄制组扮演飞行员的爱人护士长,她滑冰滑得好,主动教王润身滑冰。王润身每天天亮早早爬起来,先偷偷个人练习,杨光发现后,赶到冰场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刚滑几步摔倒了,倒了又爬起来,滚得满身冰雪。那时正值十冬腊月,东北天气正冷,10多天下来,不只手被冻得红肿难受,大腿屁骨都摔得疼痛难挨,肿得不敢碰。开拍前,导演检查,问王润身:“你滑得怎样了?”王润身说:“你看看吧。”说着滑了几圈,导演高兴地说:“好了,还有那么点意思,合格了。”接着开始拍摄。影片拍完后,由空军最高首长刘亚楼审查,刘亚楼司令员对影片给予赞赏。导演很高兴。导演见到王润身说:“首长对影片评价很好,你的戏首长很满意,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后要多下功夫。” 同年王润身接连上了王冰导演执导的另一部戏《战上海》,影片反映1947年我军解放上海时,在苏州河同国民党军队的激战,王润身扮演老班长赵永生(胡朋扮演赵妈)。当时正是七月流火的季节,上海高温多达40度,行人只穿一个裤头,撑一把洋伞还热得汗流浃背,演员个个要全付武装,头戴钢盔,荷枪弹实弹投入拍摄。摄制组在苏州河一带摆开战场,封锁交通,戒严行人,敌我双方数百名兵力,真刀真枪打起巷战来。为了追求影片真实,冲杀一次又一次,每次下来,汗水把衣裳打个响透。王润身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我是班长,每次冲杀我必在前,一冲数十米,敌人枪弹射来,我先倒下,折腾最利害的就是我了。我没有丝毫的怨言,真是不厌其烦。一连拍了四天,个个累得不行了。”一天,一对老年夫妇,拎着两个大西瓜来到摄制组,说:“我就住在附近一座楼房的三楼,每天着你们拍戏。我们原以为演员最清闲了,这几天看到你们太苦了,要不是为了表现当年解放上海时的战斗情景,谁来受这个罪!没有别的,买个西瓜,送你们吃了凉快凉快吧。”王润身回忆当年情景,感触颇深地说:“我们拍戏的艰苦情景感动了老年夫妇,老年夫妇的举动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影片拍完,剪接送审,当年指挥上海战役的陈毅元帅审查了影片,认为影片拍得不错,但对影片提出了意见。据王润身回忆说:“当时,导演王冰送审回来,向摄制组传达了陈毅元帅的审查意见,主要意思是:影片表现了解放上海的艰苦,但战争场面过于残酷:到处是摞成摞的尸体,血水染红了苏州河的河水,使人看了受到剌激,这样谁还敢送儿子参军?现在修正主义正在宣扬“战争残酷论”,你们这样表现战争,正给修正主义作了例证。你们想想是否作些修改?”据说,根据领导审查意见,这部影片作了较大修改。修改的结果将王润身的戏大量被删减,由原来在战场上英勇牺牲,成为战斗英雄,改成没有死,英姿勃勃回来见到了他的妈妈胡朋。王润身说:“原来我在战场上死掉了,后面就没戏了。战场拼杀的戏大量删减后,又增加了一场新的戏----战场回来同妈妈胡朋见面。这倒是好事:我没死,活了过来。但白遭了四天罪。” 走向巅峰 人们常说:干什么事都是“头三脚难踢”。王润身的头三脚可以说是一脚比一脚踢得好。这与他自小学艺后来又从事多年舞台表演不无关系。他拍摄了3部影片后,不仅自己增加了自信,而且外界对他的评价越来越好。刚刚拍完《战上海》,导演刘沛然正在筹备八一厂1960年重点影片《林海雪原》的拍摄。 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7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据说9个月销售50万册,是当时最畅销的图书。侦察英雄杨子荣一时成为家喻户晓人物。王润身在看了小说后,就想:如果把小说搬上银幕,能饰演杨子荣这个人物那将是最过瘾的了。他得悉刘沛然导演筹拍这部影片的消息之后,暗暗注视着他的“动向”,这时刘沛然导演正为选择扮演杨子荣的演员,伤透了脑筋。这时全国许多剧种——从话剧、评剧、京剧直到曲艺,都在演出《智取威虎山》。导演刘沛然什么也不说,拉上王润身观看各剧种的演出,看了几个剧种的演出,看了多个不同的杨子荣,之后才问王润身:“你认为哪个杨子荣演得好?”王润身把几天来看戏的感受直告导演:“感到这些杨子荣都缺了点什么。”导演问:“此话怎讲?”王润身说:“我们已听了曲波的几次报告,如果把这个人物演成胆大心细,群众关系好,天不怕,地不怕,乐观、老实、正派的一位老侦察员,当然可以。不过这与小说的风格有些不太统一了。”导演问:“你打算怎么演?”王润身说:“应该在他身上悄悄地抹上一笔中国武侠的色彩。如果这个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带点武侠味儿,这个人物会更加丰满。”导演认真地问:“如果你演这个人物怎样?”王润身掩饰内心的喜悦,平静静地说:“我倒有这个条件:小时,我看过不少武侠小说,学过武术,也会跳舞,又在戏剧舞台上演过多个角色,演起来不会有什么问题。好像画家手里拿着笔,看着景物,心里想画什么,手自然就画了出来。”导演见王润身这样充满了自信,就说:“这样吧:你先准备两段戏----一是舌战群匪,一是进山献图。”这样,王润身找化妆师造了型,准备了两天戏,找到导演刘沛然,将准备好的两段戏表演给他看。导演看后非常满意,一板敲定:“就这么演!杨子荣就是你了!”就这样,王润身在导演几经筛选之后,接演了《林海雪原》中杨子荣这个人物。 影片故事背景本来发生在小兴安岭的牡丹江,原来想在那里选择外景地。当时,吉林通化军分区对拍这部影片有着特别的热情,说什么要摄制组到通化拍摄。盛情难却,摄制组到了通化,住在通化军分区安排的一个离山林较近的小招待所,在长白山的深山老林选择了一处外景地。当时正是东北最冷的季节,气温总是在零下30--40度。出门就是没膝深的大雪,步行几千米才能到达拍摄地点。追剿土匪,雪地行军,以至同当地老百姓的接触,都在山里。总之每天拍戏,都在雪地跋涉。拍起戏来,一遍又一遍,人在大雪壳里走上几趟,就会累得跋不动腿。再加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吃的很差,摄制组是在一个工人吃饭的大棚子里吃饭,尽管当地军分区多方照顾,但营养还是跟不上去。那种艰辛可想而知。王润身回忆说:“那年冬天,东北雪特别大,头一天走过的路,第二天就被雪覆盖上,进山常常迷路。一次我化妆晚了,单独进山,觉得是这个方向,走了半天,不见景地,不顾沟壑,低头往前走,被一伐木工人喊住,狠狠地训斥我一顿:‘你不要命啦?’我不解地问:‘怎么啦?’工人用嘴呶呶指着前面的一处林子说:‘你没看着?前面有牌子:行人止步,前面危险。那里的石头是风化石,松动得很。一脚踩下,跌到万丈深渊,就会粉身碎骨!前不久,这里还死过人呢。’”王润身吓得忙停住脚步,心里更感到发冷。后来工人将他送上景地,才免生意外。这样在长白山密林深处,连续拍摄百多天,北京街头的树都长出了绿叶时,摄制组才回到了北京。 拍摄内景正是7到8月份,这时北京灼热如火。摄制组在长白山几个月冻得不行,现在又热得难挨。好多戏都身穿冬衣,一动满身汗。王润身咬牙坚持,好在拍完能冲冷水澡,比山区还是好多了。看来当演员冷的罪能遭,热的罪也能遭才行。王润身按着自己的设想,紧紧把握住导演定下的基调,克服寒冷炎热等各种困难,认真拍摄每一个镜头。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润身将我军侦察英雄杨子荣的飒爽英姿,胆大心细,临危不慌,威武不屈,豪侠仗义的非凡气质,生动地表现出来。影片上映后,受到全国广大观众的欢迎。这使“王润身”三字顿时耀眼,为人熟知,从此跻身明星的行列。八一厂这时将王润身与王晓棠和王心刚并称“三王”,王润身的事业走到了一个巅峰。 一度息影重返影坛 1963年,长影导演王炎筹备拍摄《独立大队》时,曾邀王润身扮演片中从“天、地、人”三不管的绿林好汉成长为革命战士的马龙,这时八一厂的严济洲导演正在物色《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人选。一下把王润身拉住,请他扮演了片中的伪治安军团长,后被我争取,在关键时刻率部起义的关敬陶,这是王润身创作的第五个银幕形象。当我请他谈谈这个形象时,王润身首先连连说:“遗憾,遗憾。”我问:“怎么回事?”他向我介绍了片中最后一场戏自己没有把握准。他说:“就是在年三十晚上,两口子在屋里喝酒,这时有人敲门,从门缝捅进来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共产党送来的。内容是:劝我要做好事,不要帮助敌人,祝新年快乐。我当时表现得很惊慌,没有一点自恃,可以说那不是关敬陶,而是我本人王润身。看完了标准拷贝后,我非常后悔,可这时不能再修改重拍了,这是我终生的遗憾。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真是使人遗憾终生。”王润身的这番话,使我感受到了一位老演员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瑕不掩瑜,一处表演失当,对一部影片的整体效果,影响并不很大。《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我国60年代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王晓棠一人扮演金环银环姐妹俩。她把金环演得有如“写意水墨画”,而将妹妹银环演得像“工笔画”,姐妹两个截然不同的地下交通员的性格,都表演出色,影片受到广大观众的交口称赞。 在拍摄完《野火春风斗古城》之后,正当王润身名望越来越高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前夕,厄运降临到他的身上:他回到了原籍河北省雄县昝岗镇。从此开始了如算命先生所说的他的命运马鞍型的低谷期。整个“文革”期间,他都是在昝岗镇上度过的。这也倒好:没人为“名星”而揪斗他,没人批判他“为文艺黑线卖力”,也没人授予他“文艺黑干将”之类的头衔,过得安静,但劳累而艰难。十多年后,当王润身再与八一厂的老友田华、王晓棠和王心刚等人聚首时,他感慨万端,田华和王晓棠也感触颇深地说:“这些年我们也没少受折腾,谁也没有拍戏。” 1978年长影筹拍反映陕北民间艺人生活的故事片《北斗》(上下集),导演周予曾在华北军区文工团任戏剧队长,与王润身共事,知王有说书人的经历,经多方打听,1978年4月,找到了远在昝岗镇的已息影十多年的王润身,邀他扮演片中两个人物:一是老实的喇叭匠后被地主逼疯的农民申多余,一个是以说书为掩护的刘志丹秘密交通员盲人安兆祥。王润身喜出望外,收拾行装,随周到了北京,见到编剧胡苏。周予胡苏为王安排好住处,要他看剧本及阅读有关材料,休整一个月后,王润身来到了长春。老朋友听说长影邀请他拍戏,都高兴地对他说:“你可要好好珍视这次机会,要卯足了劲,把戏演好,争取重返影界。”王润身暗下决心,一定不负导演和朋友们的厚望,把戏演好。他看了看剧本,饰演农民说唱艺人,从化妆造型到人物气质,都不是问题,用不着什么准备,剧中人物要说唱“陕北说书”(一种书体),与他所熟悉的另一种书体“西河大鼓”却是两码子事。导演当然知此区别,派王润身去陕西找著名“陕北说书”盲艺人韩起祥学习。王润身来到延安,找到韩家,进门先哼唱几句西河大鼓,表达前来拜师学习之意:“俺本是西河大鼓一艺人,为学‘陕北说书’走进韩家门,学书为了拍电影,不学出味来不能回长春。但请老师多指教,学生王润身这厢有礼了……”说着对师行礼。韩老师马上高声说:“打住,打住。”接着他也即席哼几句“陕北说书”回应:“同行见面莫客气,有事请您说仔细。学书学唱都容易,请坐唱茶慢慢提……”并连说:“请坐,请坐!”原来两人都是书界同行。王润身细说来意,韩老师热情表示一定真诚相助。王润身在陕西学习一个月,韩老师热心施教,王润身不仅很快掌握了“陕北说书”的韵味腔调,而且对陕北的风土人情也有了一定了解。王谢过恩师,胸有成竹地返回长春。又经准备,随摄制组陕西外景地,投入紧张的外景拍摄。王润身虽然十多年没进摄影棚,但他的一举一动,都具有农民的纯朴气质。他扮演的老一代农民申多余,在旧社会苦难中绝望地挣扎,他满腔仇恨无处伸诉,喜怒无常心理变态,他痛苦不能自拔时,面对苍天质问:“老天爷,要到多咱才能有穷苦人的好日月呀……!”他扮演的安兆祥,身背单弦,云游四方,宣传红军,诙谐幽默,当他的真实身份被军阀甘文戎发现,一枪击中他的胸膛时,他还乐观地弹起三弦,说唱歌颂刘志丹的鼓词,两个人物形象都演得鲜活生动,特别是较好地刻画了刘志丹地下交通员安兆祥的形象。该片由黄中秋和李元华分别扮演男女主角,由于影片编导演摄在整体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荣获了当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这部影片为王润身重返影界铺平了道路。1979年10月王润身正式调入长影演员剧团。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 再攀高峰 1980年,他又在苏里导演《春眠不觉晓》中饰演了农垦局副局长刘广厚,后在王亚彪导演的《明天回答你》中饰演了角色。连续拍摄几部戏之后,使王润身很快从低谷走出来,而找到了演员的感觉。使他的表演更加从容流畅。 1982年长影决定将描写某生产队划分作业组时,五名党员全遭冷落的报告文学《三门李轶闻》改编成电影,导演张辉邀请王润身饰演片中前任党支书现任党小组长梁财。有人听说要王润身饰演一个落伍的不受群众欢迎的老党员,好心提醒说:“你可要考虑好,别出什么岔子……”当时,好些人对这部“尖端”题材的影片都有些担心。王仔细地想了想,认为这个人物并不坏,导演敢拍,就爽快答应下来。演职人员集中后,摄制组开到了吉林省桦甸市一个叫苏密沟的山乡,王与饰演现任党支书的杜德夫等四人睡在老乡的一铺火炕上。戏还没有开拍,他发现杜德夫走路“跑偏”,有时身体摇晃,就问杜:“你走路跑偏,是不身体不舒服?”杜不在意。并说:“我是老东影人,我要为长影拍最后一部戏。”刚刚开始拍摄一两个镜头:王与杜在捡粪的路上相遇,杜觉得不行了,回来偷对王润身说:“我的梦怕是做不成了,你们做吧。”一天杜突然晕倒,急送医院抢救,后不治谢世。摄制组只好另换演员。真是出师不利。在接下来的拍摄中,王润身的表演,倒也得心应手,举镐甩锹,刨粪担水,言谈举止,都与东北农民极其相像,他将过去曾为革命做过很多工作,现在生活好了,想当社会主义的老太爷子的梁财,演得心安理得。对工作和群众都漠不关心。人物气质和戏的基调都把握得很准。不过接下来的拍摄,却“故事”不断:一天到离住地10多公里外的村子拍戏,拍完已到深夜,全组人坐一辆大空调车返回住地,人们正昏昏欲睡,突然感到身子被倒了过来——原来车子翻到了沟里。大家从车窗爬出来,万幸无人受伤。大家死劲将车翻过来,设法往外曳,弄了一两个小时,无济于事。后来谁提议到附近林场借来一台“爬山虎”拖拉机,总算将车子从沟下拖了上来。这时天也快亮了。无独有偶,一次因发电车的司机喝多了酒,回来路上又将车开到了沟里。王润身等演员刚到住地还未及卸妆,不顾荣累,又返回出事地点往出推车,一折腾又是两小时。在拍生产队开大会划分作业组那场大群众场面时,屋里挤满了人,屋檐下挂着一串串干苞米和红辣椒,王润身饰演的梁财刚要发言,一大串干苞米突然落了下来,砸在一位群众演员的头上,好在没有砸破头,群众一场虚惊。静了静后,才又重拍梁财的发言。就是在这个分组会上他与另外四名党员全被群众所冷落,使他从惊愕尴尬中觉醒,重新振作起来,不顾年老体弱,同年轻人比赛刨粪,关心群众,为群众让水送肥等,用自身的行动,重新赢得群众的信任,恢复了党员的自身形象。有力地反映了农村不仅有端正和恢复党风的必要性。而且证明我们党有能力克服自身的缺点,领导群众前进。王润身所塑造的梁财的艺术形象,是他重返影坛后所塑造的最具光彩的艺术形象。他所以能成功塑造这一形象,一是因他有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和较深的艺术功底,同时,也与他长时期的在农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农村活计,他不用现学,做起来就像农民。因此,他的表演纯朴真实,富有感染力。导演张辉长期在东北农村深入生活,熟悉东北农村的各种类型的人物,看了影片,使人仿佛触摸到北国雪天的寒气,闻到东北泥土的芳香,呛到了关东烟的辣味儿。影片拍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很强的观赏性。由于影片提出了当时极其尖锐的问题,有人担心这部影片会捅了“漏子”,据说有人还准备写批判文章。可影片还未送审,就引起了文化部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胡乔木在长春审看了这部影片,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称赞,认为影片是一部好影片,“可以作为整党教材”,“在全国农村放映”。并亲自给导演张辉写信,对影片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影片修改后,在全国放映,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文汇报》《大众电影》等报刊都召集了座谈会,以大量篇幅作了评介。1984年,该片连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四届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和第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当年,在金鸡奖颁奖大会上,当王润身上台兴奋地接过奖杯时,八一厂的老友为他高兴,在台下高喊:“王润身,把奖杯举高点!”王润身,在重返影坛后仅五年时间,用自己的切身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又攀上了一座新的高峰。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真是厚积薄发,宝刀未老。这可视为王润身命运马鞍型的后一个鞍峰吧。 幸福晚年 王润身拍完《不该发生的故事》后,身价倍增,片约不断,接连在影片《瓜熟蒂落》《我不是猎人》《点燃朝霞的人》《舞狮人传奇》《男性公民》《鞘中之剑》等饰演不同角色。在拍片方面,王润身很忙火。可他个人生活,却形支影单,他只身住一间单身宿舍,生活很不方便。这时,原来与王在一起工作过的女同事,有人给王写信,告知王自己或离异或失偶,表示愿共度晚年。王觉得现身在长春,只能在长春落脚,外地朋友不能考虑,都一一婉言谢绝。当时湖北一戏剧团正在长影拍戏,有人给王润身介绍团里某某人,王润身也没有考虑。 1980年初,王润身偶给导演尹一青客串拍一两个镜头,在组里与带小孙女在组里拍戏的厂一位女医生相识。医生了解到王润身的经历和当前处境,深为同情,一下想到现单身而居的她过去的一位女邻居。她从中撮合,这位女邻哈尔滨人,长得白胖富态,漂亮大方,虽年逾半百,可风姿不减。王润身一见钟情。王的发妻早在1968年病逝,一双儿女都有自己的工作,无后顾之忧。这位女士虽有婚史,也有儿女,但儿女不反对两人相处。这位女士又请她的好友“妞姐”高参,“妞姐”一板敲定。这样双方都相当满意,颇有相见恨晚之感。1980年4月,俩人旅行结婚,回到女方老家哈尔滨,请来兄弟姐妹一大家人热闹一番,命运将两位天南地北的陌生人结合在一起。女士究竟为何人?原是长影剧场广播员王苹。当年她51岁,王润身57岁。20多年来,两人相濡以沫,生活美满。现在王润身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王苹虽年过古稀,看起来要比她的实际年龄年轻10多岁。王润身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王苹热情活分,处事周到,二人相得益彰。他们居住100米的住房,室内整洁高雅。王润身时常外出拍戏或拍广告,家事甩手不问,王苹主持家政,内务外交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我戏问王润身:“您有如此贤内助,有何感想?”王润身高兴得一时不知如何表达,只说:“命运安排的吧。”人们常以为这是一对原配夫妻,祝愿二人白头偕老,共度百年。 电影: 《激战前夜》、《长空比翼》、《战上海》、《回民支队》、《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北斗》、《春眠不觉晓》、《明天回答你》、《不该发生的故事》、《鞘中之剑》、《黑太阳731》等等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272] 本页[2273] 下一页[2274] 尾页[287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名人传记 最新文章 |
中外作家辞典 |
共和国大将张云逸 |
中国历代大儒 |
徐志摩的前世今生 |
巨人百传丛书 |
管子传 |
老子传 |
撒切尔夫人传 |
隆美尔传 |
罗荣桓传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