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尼采简介
姓名:尼采
国籍:德国
年代:1844.10.15—1900.8.25
职位:哲学家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着名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尼采首先是一个语言学家,然后作为一个哲学家或者称之为自由思想者,他的许多着作里都包含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他是一个充满着反叛精神的诗人哲学家,他强力地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否定基督教传统的道德体系,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更提出了超人理论和永恒轮回的命题,渴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强力的思想文化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尼采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但是他不同于他年轻时代的精神导师——叔本华之处就在于,他渴望着在这个虚无的世界上寻找到一种意义,或者说创造出一种生存的意义,以此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但是由于尼采的某些思想过于极端,过于的强力,因此后来被纳粹所利用而染上“纳粹哲学家”的污名。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写,任何伟大都会被误解。
尼采年表 1844年,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一个小村庄洛肯(Roecken),他父亲是基督教路德宗的牧师。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1846年,7月,妹妹伊丽莎白·尼采出生 1849年,尼采父亲病故。 1850年,搬家到萨勒(Saale)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64年,进入波恩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语言学。 1865年,尼采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 1868年,初识瓦格纳,瓦格纳是尼采的年轻时代的好友。 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尚未正式毕业就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 1870年,升为正教授。8月,普法战争爆发,志愿从军,因伤退役。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1882年,去意大利旅行。经人介绍与罗•莎乐美相识。五月,完成《快乐的科学》并出版。同月,向莎乐美求婚,被拒绝。 1883年,开始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部。7月开始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 1884年,在威尼斯撰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11月起执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影响 尼采的着作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它颠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着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福柯和德里达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以及鲁迅。
主要作品 1872: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1876:不合时宜的考察(Unzeitgemässe Betrachtungen) 1878-1880:人性,太人性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1881:朝霞(Die Morgenröte) 1882:快乐的科学(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1883-1885: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 1886:善恶的彼岸(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1887:论道德谱系(Zur Genealogie der Moral) 1887:偶像的黄昏(Götzendämmerung) 1888:瓦格纳事件(Der Fall Wagner) 1895:反对基督(Der Antichrist) 1895:尼采反对瓦格纳(Nietzsche contra Wagner) 1908:瞧,这个人(Ecce Homo) 1911: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 尼采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