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名著精选 -> 明朝那些事儿第7卷 -> 第二章 宁远,决战 -> 正文阅读 |
[名著精选]明朝那些事儿第7卷 第二章 宁远,决战 [第2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明朝那些事儿第7卷: 第二章 宁远,决战
五月二十八日,皇太极抵达宁远。 一年前,他的父亲在这里倒下,现在,他将在这里再次站立起来——反正他自己是这么想的。 然而当他靠近宁远城的时候,却看见了一幕奇特的场景。 按照惯例,进攻是这样开始的,明军守在城头,架设大炮,后金军架好营帐,准备云梯、弓箭,然后开始攻城。 但这一次,他看到的,是整齐的明军——站在城外。 总兵孙祖寿率军,驻守西门,满桂、祖大寿率军,驻守西门,其余兵力驻守南、北方向。宁远守军共三万五千余人,位列城外,准备迎战。 现在的袁崇焕,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实力,可以击败纵横天下的后金骑兵,不用龟缩城内,不用固守城池,击败他们,就在他们的面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 皇太极的神经被彻底搞乱了,这个阵势已经超越了他的理解能力,于是他下达命令,暂停进攻,等等看看先。 看了半天,他明白了——这是挑衅,随即发出了怒吼: “当年皇考太祖(努尔哈赤)攻击宁远,没有攻克,今天我打锦州,又没攻克,现在敌人在外布阵,如果还不能胜,我国威何存?!” 皇太极认为,不打太没面子,必须且一定要打,但有人认为,不能打。 所谓有人,是指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换句话说,四大贝勒里,三个都不同意。 虽说皇太极是拍板的,但毕竟是少数派,双方陷入僵持。 于是皇太极说,你们都回去吧,我再考虑考虑。 三个人撤了,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听见了进攻的号角。 对这三位大哥级人物,皇太极还是给面子的:至少把他们忽悠走了再动手。 一向只敢躲在城里打炮的明军,竟然站出来单干,实在太嚣张了,他再也无法遏制自己的愤怒,率全军发动了总攻。 很多时候,愤怒者往往是弱者。 三位贝勒毫无提防,事已至此,只能跟着冲了。 但当他们冲到城边时,才终于发现,明军敢来单干,是有原因的。 皇太极发动进攻,是打过算盘的,骑兵作战,明军不是后金军的对手,放弃拿手的大炮,偏要打马战,不占这个便宜实在不好意思。 袁崇焕之所以摆这个阵势,是因为他认定,关宁铁骑的战斗力,足以与后金骑兵抗衡,但更重要的是,他也没说不用大炮。 皇太极认为,当双方骑兵交战时,城头的大炮是无法发射的,因为那样可能误伤自己的军队。 袁崇焕知道这一点,但他认为,大炮是可以发射的,具体使用方法是,双方骑兵展开厮杀时,用大炮轰后金的后继部队。 换句话说,就是引诱皇太极的骑兵进攻,等上钩的人差不多了,就用大炮攻击他们的后队,截断增援,始终保持人多打人少。 在大炮的轰鸣声中,满桂率领骑兵,向蜂拥前来的后金军发动了冲锋。 一直以来,在后金军的眼里,明军骑兵很好欺负,一打就散,一散就跑,一跑就死,很明显,眼前的这帮对手也是如此。 但自第一次交锋开始时起,自信就变成了绝望。 首先,这帮人使用的不是马刀,而是铁制大棒,抡起来呼呼作响,撞上就皮开肉绽,更可怕的是,这种大棒还能发射火器,打着打着冷不丁就开枪,实在太过缺德。 而且这帮人的精神状态明显不正常,跟打了鸡血似的,一点不害怕,且战斗力极强,见人就往死里打,身中数箭数刀,依然死战不退。 在这群恐怖的对手面前,战无不胜的后金军,终于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经历——崩溃。 当后金军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满桂知道,胜利的时刻到了。 关宁铁骑是一群不太正常的人,他们和以往的明军骑兵不同,不但是因为他们经过长期训练,且装备先进武器三眼火铳(即当枪打,又当棒使),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是既得利益者。 根据袁崇焕的原则“以辽人守辽土”,关宁铁骑的主要成员都是辽东人,因为根据以往长期实践,外地人到辽东打仗,一般都没什么积极性,爱打不打,反正丢了就丢了,正好回老家。 而对于关宁铁骑来说,他们已经无家可归,这里就是他们唯一的家。 但最终决定他们拼命精神的,是袁崇焕的第二条原则:“以辽土养辽人”。 和当年的李成梁一样,袁崇焕很明白,要人卖命,就要给人好处。在这一点上,他毫不含糊,只要打仗就给军饷,此外还分地,打回来的地都能分,反正是抢来的,也没谁去管,爱怎么分怎么分。更有甚者,据说每次打仗,抢回来的战利品,他都敢分,没给朝廷报帐。 这么一算就明白了,拼死打仗,往光明了说,是保卫家园,保卫大明江山,往黑了说,打仗有工资拿,有土地分,还能分战利品。 国仇家恨外加工资外快,要不拼命,实在没有天理。 所以每次打仗的时候,关宁铁骑都格外激动,所谓保家卫国,对他们而言,绝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因为踩在脚底下那块土,没准就是他自己的家和地(地契为证)。 所以这场战斗的结局也就不难预料了,关宁铁骑如同疯子一般冲入后金骑兵队,大砍大杀,时不时还射两枪,威慑力极大,后金军损失惨重,只能收缩等待后续部队。 而与此同时,城头的大炮开始怒吼,伴随着后金军后队的惨叫声,宣告着残酷的事实:他们的攻击已经失败。 皇太极并没有气馁,死人嘛,很正常的事情,死光拉倒,把城攻下来就行。 在他的指挥下,后金军略加整顿,向宁远城发起更猛烈的进攻。 战斗持续到中午,在关宁铁骑的强大冲击力下,后金军损失极大,却依然没有退却。 然而就在此时,皇太极得知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锦州出事了。 自五月十二日进攻开始,就一直呆在城里不露头的赵率教终于出现了,他没有出来喊话,而是带着一群人,冲进了锦州城边的后金大营,一阵乱砍乱杀之后,又冲了出来,回到了城中。 这招实在太狠,城下的后金军做梦都想不到,城里这帮人竟然还敢冲出来,以致于人家砍完、杀完、跑完了,看着眼前的尸体,还以为是在做梦。 当赵率教看见城下的后金军绕开锦州,前往宁远那一刻起,他就知道,战役的结局已经注定。 宁远的骑兵和大炮,将彻底打碎皇太极的梦想,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对城下的这些留守人员,是可以趁机打几下的,当然,要等他们的主力走远点。 这次进攻导致后金军伤亡近五百人,更重要的是,它让皇太极认识到,锦州不是安全的后方,那个死不出头的赵率教可能随时出头,将自己置于死地。 他打算放弃了,但按照以往的习惯,临走前,他还要再试一把。 后金军对宁远发动了最猛烈也是最后一次进攻,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尽管未能攻破关宁铁骑,部分后金军依然冲到了宁远城边。 然后,他们看到了一道沟,很深的沟。 挖这条沟的,是袁崇焕手下的一支特殊部队——车营。 车营,是为应对后金的骑兵冲击组建的战斗团体,由步兵和战车组成,作战时推出战车,挖掘战壕,阻挡骑兵冲击,并使用火枪和弓箭反击,攻击说不上,防守是没问题的。 没戏了,毕竟马不是坦克,开不过去,在被赶过来的关宁铁骑一顿猛打后,后金军彻底放弃,退出了战斗。 五月二十九日,皇太极离开宁远,向锦州撤退。 宁远之战,明军方面,出城迎战的满桂身中数箭(没死),他和将领尤世威的坐骑也被射死。 但在后金方面,死得就不只是马了,其伤亡极为惨重,贝勒济尔哈朗重伤,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萨哈廉和瓦克达重伤,将领觉罗拜山、备御巴希战死,仅仅一天,后金损失高达四千余人。 皇太极走了,他原本以为能超越他的父亲,攻克这座不起眼的城市,然而事实是,上一次,他爹还在墙上刨了几个洞,这一次,他连城墙都没摸着。 回去吧,皇太极同志,宁远是无法攻克的,回家消停几年再来。 偏不消停。 皇太极并不较真,但这次例外,因为他刚刚上任,面子实在是丢大了,没点业绩,将来如何服众呢?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他又有了一个想法,攻击锦州。 这是一个将大败变成惨败的想法。 五月三十日,皇太极到达锦州,再次合围。 他整肃队伍派出骑兵,击鼓、鸣号,呐喊示威,可就是不打。 非但不打,他还把大营设在离城五里外的地方。五里,是明军大炮的最远射程。 就这样,白天派人去城边吼,晚上躲在营帐发抖,一连五天,天天如此。 六月四日,皇太极决定,发动进攻。 进攻的重点是锦州南城,后金军动用大量云梯,冒死攻城。 接下来的事情我不大想讲了,因为皇太极是个很烦人的家伙,啥新意都没有,攻城的程序,从他爹开始,一直到他,这么多年,都没什么长进,后金军一批批上,一批批死,又一批批火化,毫无进展。 赵率教这边也差不多,他虽然进攻不大行,打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守着城池,用大炮,看准人多的地方就轰,按照程序操作,十分轻松。 而且趁着后金军撤走的这几天,赵率教还在城边修了几条壕沟,以保证后金军在进攻时,能在这里停上一会,为大炮提供固定的打击地点。 战斗继续着,确切地说,不是战斗,而是屠杀。 后金军根本没法靠近城墙,每到沟边,就有定点爆破,不是被轰上天,就是被打下沟,尸横遍野。不过客观地讲,赵率教挖这几条沟也方便了后金军,人打死就直接进了沟,管杀,也管埋。 就这样,高效率的定点爆破进行了半日,后金军伤亡极大,按赵率教的报告,打死不下三千,打伤不计其数。 明军的伤亡人数不明,但很有可能是零,因为在整个战斗中,后金军最远才到壕沟(包括沟里),以弓箭的射程,要打死城头明军,似乎可能性不大。 打仗也是要计算成本的,这次战役,皇太极带上了全部家当,而他的全部家当,也就七万多人,按一天损失三千人的打法,他还能打二十多天。 这生意不能再做了。 六月五日,皇太极撤军,算是彻底撤了。 第二天,他率军路过大凌河城,此处空无一人,于是皇太极下令——拆了。 泄愤需要,理解万岁。 战役至此结束,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长达二十余天中,后金与大明在锦州、宁远一线展开大战,最终以后金惨败告终,史称“宁锦大捷”。 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军伤亡极大。据保守估计,应该在一万人左右,多名牛录战死,退回沈阳。 该结果充分说明,明朝只要自己不捣腾自己,后金是没戏的。 六月六日,就在皇太极撤退的第二天,袁崇焕向朝廷报捷: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诸军愤恨此贼,一战挫之。” 天启皇帝回应: “十年之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峰!” 皇帝很高兴,大臣很高兴,整个朝廷,包括魏忠贤在内,都很高兴。 现在是天启七年(1627)六月,很明显,形势还是一片大好。 天启七年(1627)七月初一,兵部侍郎、辽东巡抚袁崇焕提出,身体有病,辞职。 一般说来,辞职的原因只有一个:如果不辞职,会遇到比辞职更倒霉的事。 袁崇焕的情况更复杂一点,首先是有人告他,且告得比较狠。 宁锦大捷后几天,御史李应荐上书,弹劾袁崇焕,说他在战役中,不援助锦州,是作战不积极的表现,还用了个专用名词——“暮气”。 “暮气”大致就是晚上的气,跟没气也差不了多少,用这个词损人,足见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如果你觉得这个弹劾太扯淡,那说明你还没见过世面。明代的言官,从没有想不到,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想做,啥理由都能找,啥人物都敢碰,相比以往的张居正、李如松等等,这只是小儿科。 此外,不服气应该也是他辞职的原因之一。 宁锦大战后,论功行赏,最大的功劳自然是魏忠贤,头功;其次是监军太监;再其次是太监(什么都没干的);再再其次是阉党大臣,如顾秉谦、崔呈秀等等等等;再再再其次,是魏忠贤的从孙(时年四岁,学龄前儿童),封侯爵。 袁崇焕的奖励是:升一级,赏银三十两。 如果是个老实人,也就罢了,袁崇焕的性格,要让他服气,那是梦想。 而最重要,也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再干下去,就没意思了。 说到底,要想干出点成绩,自己努力是不够的,还得有人罩着,按此标准,袁崇焕只能算个体户。 许多书上说,袁崇焕之所以离职,是因为他是东林党,所以阉党容不下他,把他赶走了。 这个说法有部分不是胡扯,也就是说,有部分是胡扯,袁崇焕虽然职务不低,但在东林党里,实在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也没什么影响力,既不是首犯,也不算从犯,你要明白,阉党也是人,事情也多,也没功夫见人就灭,像袁崇焕这类人物,睁只眼闭只眼就过了。 但干不下去也是实情,袁崇焕的档案实在太黑,比如,他中进士时,录取他的人是韩旷(东林党大学士),提拔他的人是侯恂(东林党御史),培养他的人是孙承宗(模范东林党),如此背景,没抓起来就算是奇迹了,虽说他本人比较乖巧,但要魏公公买他的帐,也不太现实。 基于以上原因,他提出辞职,基于同样原因,他的辞职被批准。 死了上万人,折腾几十天,连块砖头都没挖到的皇太极永远不会想到,袁崇焕就这么失败了,败在一个连大字都不识的人妖手里。 妖风 魏忠贤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人妖了,不是人,而是妖。 解决掉东林党,没有敌人了,就开始四处闹腾刮妖风了。 最先刮出来的,是那个妇孺皆知的称号——九千岁,但事实上,这只是个简称,全称是“九千九百岁爷爷”。 阉党的贵孙们尽力了,由于天生缺少部件和职位的稀缺性,魏人妖当不上万岁,所以只能九千九百了,用数学的角度讲,应该算极限接近。 除称号外,魏公公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有个很牛的官衔,就不列出来了,因为我算了一下,总计两百多字,全写出来比较麻烦。 光有称号和官衔是不够的,人也得实在点,吃穿住行,还得买房子。 简单点说,除了不穿龙袍,魏公公的待遇和皇帝基本是一样的,至于房子,魏公公也不怎么挑,只是比较执着——看中了就要。 而且他还有个不好的习惯:只要,不怎么买。 比如参政米万钟,在北京郊区有套房子(园林别墅),魏忠贤看中了,象征性地出了个价,要买,米万钟不卖。 魏忠贤同意了,他免了米万钟的官职,直接占了他的房子,一分钱都没花。 在强买强卖这个问题上,魏忠贤是讲究平等的,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全都一视同仁。如某位权贵有座大院子,魏忠贤想要,人家没给,魏忠贤随即编了个罪名,把他绕了进去,还打了几十棍。 除了自己住的地方外,魏忠贤也没忘了家乡。他的老家河北肃宁,一向很穷,以出太监闻名,现在终于也露了脸。为了让肃宁人民时刻感受到魏公公的光辉,他专门拨款(朝廷出),重新整修了肃宁城,一个小县城,挖了几条护城河,还修了三十座敌楼,城楼十二栋,大炮就安了上百门,实在有够夸张。 问题在于,魏公公不忘家乡,却忘了老乡,肃宁的穷光蛋们还是穷光蛋,除了隔三差五被拉去砌墙,生活质量没啥改善。 肃宁是个县城,且战略地位极其不重要,修得跟碉堡似的,这么穷的地方,请人来抢人家都未必来,搞得南来北往的强盗们哭笑不得。 搞笑的是,十几年后,后金军入侵河北,经过这里,本来没打算抢肃宁,但这城墙修得实在太好,忍不住好奇心,就攻了一下,想打进去看看里面有多少钱。而更搞笑的是,肃宁太过坚固,任他们死攻活攻,竟然没能够攻进去(进了白进)。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是魏公公这样的人,如果下定决心要做点事,也是可以做成的。 吃喝不愁了,有房子了,光宗耀祖了,官位称号都有了,还缺吗? 还缺。 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的东西不外乎以下几种:金钱、权力、地位,这些魏忠贤全都有了。 但最重要的那件东西,他并没有得到。 那是无数帝王将相梦寐以求,却终究梦断的奢望——入圣。 成为圣贤,成为像老子、孔子、孟子一样的人,为万民景仰,为青史称颂! 问题是,魏公公不识字,也写不出《论语》、《道德经》之类的玩意,现在还镇得住,再过个几十年就没辙了。 为保证长治久安,数百年如一日地当圣人,魏忠贤干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件是修书,虽然他不识字,但他的龟孙还是比较在行的,经过仔细钻研,一本专著随即出版发行,名为《三朝要典》。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在这本书里,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梃击,讲述疯子张差误闯宫廷,被王之寀诱供,以达到东林党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二个故事叫红丸,说的是明光宗体弱多病,服用营养品“红丸”,后因体弱死去,无辜的医生李可灼被诬陷。 第三个故事移宫,是最让人气愤的,一群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党人恶霸,趁皇帝死去,闯入宫中,欺负弱小,赶走了善良的寡妇李选侍。 为弘扬正义,澄清事实,特作本书,由于瞎编时间短,作者水平有限,有错漏之处,敬请指正。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愤怒,很多人的愤怒,浙党、楚党、方从哲,以及所有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还有那个拉住轿子,被杨涟喝斥的小人物李进忠。 为圆满完成对东林党人的总清算,除此书外,魏忠贤还弄出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名单——东林点将录。 几年前,为了抓住伊拉克的头头们,美军特制了一副扑克牌,把人都印在上面,抓人之余还能打牌,创意备受称赞。 但和几百年前的魏公公比起来,美军就差的太远了,他的敌人们统统按照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归类编印成册,每个人都有对应外号,读来琅琅上口,而且按牌数算,美军只有一副扑克,只能打斗地主,魏公公能做两副打拖拉机。 这份东林点将录的内容相当精彩,排第一的托塔天王,是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第二男主角及时雨宋江,由大学士叶向高扮演。 戏中其余主角,以排名为序,不分姓氏笔画: 玉麒麟卢俊义——吏部尚书赵南星饰演 入云龙公孙胜——左都御史高攀龙饰演 智多星吴用——左谕德缪昌期饰演 鉴于以下一百余人中没有路人甲、宋兵乙之流,全部有名有姓有外号有官职,篇幅太长,故省略。 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斗争中给魏人妖留下深刻印象的杨涟和左光斗,都得到了重要的角色,其中杨涟扮演的,是大刀关胜,而左光斗,是豹子头林冲。 当然了,创意并不是魏公公首创的,灵感爆发的撰写者是王绍徽,时任吏部尚书,这位王尚书并非等闲之辈,据说他虽然惟命是从,毫无道德,人品低劣,但相当女性化,长相柔美,还特别喜欢给人起外号,所以江湖上的朋友给他也取了个响亮的外号——王媳妇。 王媳妇向来尊重长辈,特别是对魏公公,他知道自己的公公不识字,写得太复杂看不懂,但《水浒》还是听过的,所以想了这么个招。 魏公公很高兴,因为他终于看到了一本自己能够看懂的书,兴奋之余,他跑去找皇帝,展示这个文化成果。 可是当皇帝拿到这份东林点将录的时候,却问出了一个足以让魏公公跳河的问题: “什么是《水浒》?” 魏公公热泪盈眶了,他终于遇到了知音:在这世上,要找到一个文化比他还低的人,是太不容易了。 本着扫除文盲的决心和责任,魏文盲对朱文盲详细解说了水浒的意义和内容。 皇帝满意了,他翻开首页,看到了托塔天王李三才,随即问了第二个让魏公公崩溃的问题: “谁是托塔天王?” 如此朋友实在难寻,有生以来,魏公公第一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问,他马上将自己听来的托塔天王晁盖的故事和盘托出,从生平、入行当强盗、智取生辰纲,梁山结义等等,娓娓道来。 然而他还没有讲完,皇帝大人就用一声大喝打断了他: “好!托塔天王,有勇有谋!” 讲坏话竟然讲出这个效果,那一刻,魏忠贤觉得自己的人生非常失败。 他闭上了嘴,收回了这本书,再没有提过,至于他回去后有没有找王媳妇算帐,就不知道了。 除著书立言外,魏公公成为圣贤的另一个标志,是修祠堂。 所谓祠堂,是用来祭奠祖先的,换句话说,供在里面的都是死人,而魏公公是唯一一个供在里面,却又活着的人。 修祠这个事,是浙江巡抚潘汝桢先弄出来的,为表尊重,他把魏公公的祠堂修在西湖边上,住在他旁边的也是位名人——岳飞(岳庙)。 这个由头一出来,就不得了了,全国各地只要有点钱的,就修祠堂,据说袁崇焕同志也干过这活。 为显示对魏公公的尊重,祠堂选址还专挑黄金地段,比如凤阳的祠堂,就修在朱元璋祖宗皇陵的旁边。南京的祠堂,竟然修在了朱元璋的坟头,重八兄在天有灵,知道一个死太监竟敢跟自己抢地盘,说不定会把棺材啃穿。 但最猛的还是江西,江西巡抚杨邦宪要修祠堂,唯恐地段不好,竟然把朱圣贤(朱熹)的祠堂给砸了,然后在遗址上重建,以表明不破不立的决心。 书写完了,祠堂修了,魏人妖当圣人的日子不远了,各种妖魔鬼怪就跳出来了。 最能闹腾的,是国子监监生陆万龄,他公然提出,要在国子监里给魏忠贤修祠堂。他还说,当年孔子写了《春秋》,现在魏公公写了《三朝要典》,孔子是圣贤,所以魏公公也应该是圣贤。 无耻的人读过书后,往往会变得更加无耻。 由于这个人的恶心程度超越了人类的极限,搞得跟魏忠贤关系不错的一位国子监司业(副校长)也受不了了,表示无法忍受,辞职走人。 面对如此光辉的荣誉,魏忠贤的内心没有一丝不安,他很高兴,也希望大家都高兴。 但这实在有点难,因为他并不是圣贤,而是死太监,是无恶不作、无耻至极的死太监。要想普天同庆,万民敬仰,只能到梦里忽悠自己了。 捧他的人越多,骂他的人也就越多,朝廷不给骂,就在民间骂,传到魏公公耳朵里,魏公公很不高兴。 可是国家这么大,人这么多,背后骂你两句,你能如何? 魏公公说,我能。 他自信的来源,就是特务。 作为东厂提督太监,魏忠贤对阴人一向很有心得,在他的领导下,东厂特务遍布全国,四下刺探。 比如在江西,有一个人到书店买书,看到《三朝要典》,就拿起来看,觉得不爽,就说了两句。 结果旁边一人突然爆起,跑过来揪住他,说自己是特务,要把他抓走,好在那人地头熟,找朋友说了几句话,又送了点钱,总算没出事。 这个故事虽然悲剧开头,好歹喜剧结尾,下一个故事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恐怖电影。 这个故事是我十多年前读古书时看到的,一直到今天,都没能忘记。 故事发生在一个深夜,四周无人,四个人在密室(或是地下室)交谈,大家兴致很高,边喝边谈,慢慢地,有一个人喝多了。 酒壮胆,这位胆大的仁兄就开始骂魏忠贤,越骂越起劲,然而奇怪的是,旁边的三个人竟然沉默了,一言不发,在密室里,静静地听着他开骂。 突然,门被人踢破了,几个人在夜色中冲了进来,把那位骂人的兄弟抓走,却没有为难那三个旁听者(请注意这句话)。 这意味着,在那天夜里,这几人的门外,有人在耐心地倾听着里面的声音。 他们不但听清了屋内的谈话,还分清了每个发言的人,以及他说话的内容。 这倒没什么,当年朱重八也干过这种事。 但最为可怕的是,这几个人,只是小人物,不是大臣,不是权贵,只是小人物。 深夜里,趴在不知名的小人物家门口,认真仔细地听着每一句话,随时准备破门而入。 周厉王的时候,但凡说他坏话的,都要被干掉,所以人们在路上遇到,只能使个眼色,不敢说话,时人称为暴政。 然而魏公公说,在家说我坏话,就以为我不知道吗,幼稚。 周厉王实行政策后没几年,百姓渐渐不满,没过几年,他就被赶到山里去了。 魏公公搞了几年,什么事都没有。 严嵩在的时候,严党不可一世,也拿徐阶没办法;张居正在的时候,内有冯保,外有爪牙,依然有言官跟他捣乱,魏公公当政时期,这个世界很清净。 因为他搞定了所有人,包括皇帝在内。 除了皇帝,他可以干掉任何人。 包括皇帝的儿子和老婆。 事实上,他也搞到了皇帝的头上。 对于天启皇帝,魏忠贤是很有好感的,这人文化比他还低,干活比他还懒,业务比他还差,如此难得的废柴,哪里去找? 所以魏忠贤认定,在自己的这块自留地上,只能有这根废柴,任何敢于长出来的野草,都必须被连根铲除。 所谓野草,就是皇帝的儿子。 天启皇帝虽然素质差点,但生儿子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到天启六年,他已经先后生了三个儿子。 一个都没有活下来。 天启三年十月,皇后生下一子,早产,夭折。 十余天后,慧妃生下第二子,母子平安,皇帝大喜,大赦天下,九个月后,夭折。 天启五年十月,容妃生子,八个月后,夭折。 我相信,明代坐月子的水平就算比不上今天,也差不到哪去,搞出这么个百分百死亡率,要归功于魏忠贤同志的艰苦努力。 比如第一个皇子,由于是皇后生的,大肚子时直接下手似乎有点麻烦,但要等她生下来,估计更麻烦,经过反复思考后,魏忠贤使用了一个独特的方法,除掉这个孩子。 我确信,该方法的专利不属于魏忠贤(多半是客氏),因为只有女人,才能想出如此专业,如此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 按某些史料的说法,事情是这样的,皇后腰痛,要找人治,魏公公随即体贴地推荐了一个人帮她按摩,这个人在按摩时使用了一种奇特的手法,伤了胎儿,并直接导致皇后早产,是名副其实的无痛“人”流。 如此杀人不见血之神功,实在让人叹为观止,如果这一招数流传下来,无数药厂、医院估计就要关门大吉了。 这件事情虽然流得相当利索,但传得相当快,没过多久,宫廷内外都知道了,以至于杨涟在写那封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时,把这条也列进去。 但皇帝不知道,估计就算知道,也不信。 此后,皇帝大人的两个儿子,虽然平安出生,但几个月后就都去见列祖列宗了。 可惜,关于这两起死亡事件,没有证据显示跟魏公公有关,充其量只是嫌疑犯。问题在于,他是唯一的嫌疑犯,所以只能委屈他,反正他身上的烂帐多了去了,也不在乎这一件。 除了皇帝的儿子外,皇帝的老婆也没能保住。 比如裕妃,原本很受皇帝宠信,但由于怀了孕,魏忠贤决定整整她,联合客氏,把她发配到冷宫。 更恶劣的是,他还调走了裕妃身边的宫女,让她单独在宫里进行生存训练,连水都没给,最后终于饥渴而死。 此外,慧妃、容妃、甚至皇后,只要是皇帝宠信的,能生儿子的,全部都挨过整。 魏忠贤的努力,最终换来了胜利的成果:登基六年的天启皇帝,虽然竭尽全力,身心健康,依然毫无收获。 魏忠贤的动机很简单,他并不想当皇帝,只是害怕生出了太子,长大后比他爹聪明,不受自己控制,就不好混了。 这个算盘没有打错,毕竟皇帝大人才二十二岁,还有很多时间,再享个十几年的福,让他生儿子也不迟。 更何况从大臣到太监,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即使新皇帝即位,也是自己说了算,世间已没有敌人了。 天启六年(1626),情况大抵如此。 但事实上,这两个假设都是错误的,首先,皇帝大人今年确实只有二十二岁,不过历史记载,他临终时,也只有二十三岁。 其次,魏公公是有敌人的,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个敌人虽不起眼,却将置他于死地。 我知道,所有的场景,荒唐的,奇异的,不可理解的,都在上天的眼里,六年前,他送来了一个女人,把魏忠贤送上了至高无上的宝座,创造了传奇。 现在,他决定终结这个传奇,把那个当年的无赖打回原形,而承担这个任务的,也是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叫做张嫣。 就在六年前,当客氏和魏忠贤打得火热,太监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十五岁的张嫣进入了皇宫。 作为河南选送的后妃人选,她受到了皇帝的召见。 面试结果十分之好,张嫣年级很小,却很漂亮,皇帝很喜欢,并记下了她的名字。 而当客氏见到她时,却感受到了一种极致的惊恐,她的直觉告诉她,她所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将毁在这个女孩的手上。 于是她去向皇帝哭诉,执意反对,要把这个小女孩送回去。 一贯对他言听计从的皇帝,第一次违背了奶妈的意愿,无论客氏哭天抢地,置若罔闻。 非但如此,十几天后,他竟然把这个女孩封了皇后,史称懿安皇后。 客氏是个相当精明的人,她认为,这个女孩太过漂亮,会影响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但是她错了。 这个女孩不但漂亮,而且精明,她不但抢走了皇帝的宠信,还将夺走她所有的一切。 虽然张皇后才十五,但她的心智年龄应该是五十多,自打入宫起,就开始跟客氏干仗,且丝毫无惧,时常还把魏公公拉进宫来骂几句,完全不把魏大人当外人,九千岁恨得咬牙切齿,没有办法。 到天启三年(1623),张皇后怀孕了,客氏无计可施,让人按摩时做了人工流产。 这件事情让客氏高兴了很久,然而她想不到的是,短暂的得意换来的,将是永远的毁灭。 在失去孩子的那一天,张皇后发誓,客氏和魏忠贤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双方矛盾开始激化,由一本书开始。 此后不久的一天,皇帝来到了张皇后的寝宫,发现她正在看书,于是发问: “你在看什么书?” “《赵高传》。” 皇后这样回答。 皇帝没有说话,他虽然不知道托塔天王,却知道赵高。 很快,魏忠贤就知道了这件事,他十分愤怒,决定反击。 第二天,皇帝在宫里闲逛的时候,意外发现了几个素未谋面的生人,大惊失色,立刻召集侍卫,经过搜查,这些人的身上都带有武器。 此事非同小可,相关嫌疑人立即被送往东厂,进行严密审查。 这是魏忠贤的诡计,他在宫中埋伏士兵,伪装成刺客,故意被皇帝发现,而这些刺客必定会被送到东厂审问,在东厂里,刺客们一定会坦白从宽,说出指使人,想坑谁,就坑谁。 魏忠贤想坑的人,叫做张国纪——张皇后的父亲。 这是一条相当毒辣的计策,泰山也好,岳父也罢,扯上这个罪名,上火星也跑不掉。 然而就在他准备实施这个计划时,一个人出面阻止了他。 这个人表示,即使死,他也绝不同意这种诬陷行为。 不过这位仁兄并不是什么善人,他就是魏忠贤的忠实走狗,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 只用一句话,他就说服了魏忠贤: “皇上凡事都不怎么管,但对兄弟老婆是很好的,你要是告状,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就没命了!” 魏忠贤到底是老江湖,立刻打消主意,为了信息安全,他干掉了那几个被他安排扮演刺客的兄弟。 皇后是干不倒了,那就一心一意跟着皇帝混吧。 可是皇帝已经混不下去了。 天启七年(1627)八月,天启皇帝病危。 病危,自然不是勤于政务,估计是做木匠太过操劳,也算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魏忠贤很伤心,真的很伤心,他很明白,如果皇帝大人就此挂掉,以后就难办了。 拜自己所赐,皇帝的几个儿子都被干掉了,所以垂帘听政、欺负小孩之类的把戏没法玩了,而皇位继承者,将是天启皇帝的弟弟。 明光宗虽然只当了一个月皇帝,但生儿子的能力却相当了得,足足有七个。 不过很可惜,七个儿子活到现在的只剩两个,一个是天启皇帝朱由校。 而另一个,是信王朱由检,当时十七岁,他后来的称呼,叫做崇祯。 对于朱由检,魏忠贤并不了解,但他明白,十七岁的人,如果不是天启这样的极品,要想控制,难度是很大的。 废柴难得,所以当务之急,必须保住皇帝的命。 他随即公告天下,为皇帝寻找名医偏方,兵部尚书霍维华不负众望,仅用了几天,就找到了一个药方。 他说,用此药方,有起死回生之效。 出于好奇,我找到了这个药方。 药名:仙方灵露饮,配方如下: 优良小米少许,加入木筒蒸煮,木筒底部镂空,安放金瓶一个,边煮边加水,煮好的米汁流入银瓶,煮到一定时间,换新米再煮,直到银瓶满了为止。 金瓶中的液体,就是灵露,据说有长寿之功效。 事实证明,灵露确实是有效果的,天启皇帝服用后,感觉很好,连吃几天后,却又不吃了——病情加重,吃不下去。 其实对此药物,我也有所了解,按以上配方及制作方法,该灵露还有个更为通俗的称呼——米汤。 用米汤,去抢救一个生命垂危,即将歇菜的人,这充分反映了魏公公大无畏的人道主义精神。 真是蠢到家了。 皇帝大人喝下了米汤,然后依然头都不回地朝黄泉路上一路狂奔,拉都拉不住。 痛定思痛,魏忠贤决定放弃自己的医学事业,转向专业行当——阴谋。 当皇帝将死未死之时,他找到了第一号心腹崔呈秀,问他,大事可行否? 狡猾透顶的崔呈秀自然知道是什么大事,于是他立刻做出了反应——沉默。 魏忠贤再问,崔呈秀再沉默,直到魏大人生气了,他才发了句话:我怕有人闹事。 直到现在,魏忠贤才明白,自己收进来的,都是些胆小怕死的货,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了。 他找到客氏,经过仔细商议,决定从宫外找几个孕妇进宫当宫女,等皇帝走人,就搞个狸猫换太子,说是皇帝的遗腹子。反正宫里的事是他说了算,他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为万无一失,他还找到了张皇后,托人告诉她,我找好了孕妇,等到那个谁死了,就生下来直接当你的儿子,接着做皇帝,你挂个名就能当太后,不用受累。 这是文明的说法,流氓的讲法自然也有,比如宫里的事我管,你要不听话,皇帝死后怎么样就不好说了。 皇后回答:如听从你的话,必死,不听你的话,也必死,同样是死,还不如不听,死后可以见祖宗在天之灵! 说完,她就跑去找皇帝,报告此事。 按常理,这种事情,只要让皇帝知道了,是必定完蛋的。 然而当皇后见到奄奄一息的皇帝,对他说出这件事时,皇帝陛下却只说了三个字:我知道。 魏忠贤并不怕皇后打小报告,在发出威胁之前,他就已经找到了皇帝,本着对社稷人民负责的态度,准备给皇后贡献一个儿子,以保证后继有人。 皇帝非常高兴。 这很正常,皇帝大人智商本不好使,加上病得稀里糊涂,脑袋也就只剩一团浆糊了。 所以魏忠贤相信,自己的目的一定能够实现。 但他终究还是犯了一个错误,和当年东林党人一样的错误:低估女人。 今天的张皇后,就是当年的客氏,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不但有心眼,而且很有耐心,经过和皇帝长达几个时辰的长谈,她终于让这个人相信,传位给弟弟,才是最好的选择。 很快,住在信王府里的朱由检得到消息,皇帝要召见他。 在当时的朝廷里,朱由检这个名字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 朱由检,生于万历三十八年,自打出生以来,一直悄无声息,什么梃击、红丸、移宫、三党、东林党、六君子,统统没有关系。 他一直很低调,从不发表意见,当然,也没人征求他的意见。 但他是个明白人,至少他明白,此时此刻召他觐见,是个什么意思。 就快断气的皇帝哥哥没有丝毫客套,一见面就拉住了弟弟的手,说了这样一句话: “来,吾弟当为尧舜。” 尧舜是什么人,大家应该知道。 朱由检惊呆了,像这种事,多少要开个会,大家探讨探讨,现在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突然收这么大份礼,怎么好意思呢? 而且他一贯知道,自己的这位哥哥比较迟钝,没准是魏忠贤设的圈套,所以,他随即做出了答复: “臣死罪!” 意思是,我不敢答应。 这一天,是天启七年(1627)八月十一日。 皇帝已经撑不了多久,他决心,把自己的皇位传给眼前的这个人,但这一切,眼前的人并不知道,他只知道,这可能是个圈套,非常危险,绝不能答应。 两个人陷入了沉默。 在这关键时刻,一个人从屏风后面站了出来,打破了僵局,并粉碎了魏忠贤的梦想。 张皇后对跪在地上的朱由检说,事情紧急,不可推辞。 朱由检顿时明白,这件事情是靠谱的,他马上答应了。 八月二十二日,足足玩了七年的木匠朱由校驾崩,年二十三。 就在那一天,得知噩耗的魏忠贤没有发丧,他立即封锁了消息。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名著精选 最新文章 |
明朝那些事儿第7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6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5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 |
贾平凹散文精选 |
铺花的歧路 |
几度夕阳红 |
朝花夕拾 |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