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名著精选 -> 明朝那些事儿第6卷 -> 第八章 萨尔浒 -> 正文阅读 |
[名著精选]明朝那些事儿第6卷 第八章 萨尔浒 [第8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明朝那些事儿第6卷: 第八章 萨尔浒
会战 努尔哈赤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作为一名没有进过私塾,没有上过军校,没有受过系统军事训练的游牧民族首领,努尔哈赤懂得什么是战争,也懂得如何赢得战争。他的战役指挥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抚顺、清河以及之后一系列战役中,他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无论是判断对方动向,选择战机、还是玩阴耍诈,都可谓是无懈可击。 毫无疑问,他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将领——在那两个人尚未出现之前。 但对明朝而言,这位十分优秀的军事家,只是一名十分恶劣的强盗。不仅恶劣,而且残忍。 清河、抚顺战役结束后,抢够杀完的努尔哈赤非但没有歉意,不打收条,还做了一件极其无耻的事情。 他挑选了三百名当地平民,在抚顺关前,杀死了二百九十九人,只留下了一个。 他割下了这个人的耳朵,并让他带回一封信,以说明自己无端杀戮的理由: “如果认为我做的不对,就约定时间作战!如果认为我做得对,你就送金银布帛吧,可以息事宁人!” 绑匪见得多了,但先撕票再勒索的绑匪,倒还真是第一次见。 明朝不是南宋,没有送礼的习惯。他们的方针,向来是不向劫匪妥协,何况是撕了肉票的劫匪。既然要打,那咱就打真格的。 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明军集结完毕,向赫图阿拉发起进攻。 明军共分东、西、南、北四路,由四位总兵率领,统帅及进攻路线如下: 东路指挥刘綎,自朝鲜进攻。 西路指挥官杜松,自抚顺进攻。 北路指挥官马林,自开原进攻。 南路指挥官李如柏,自清河进攻。 进攻的目标只有一个,赫图阿拉。 以上四路明军,共计十二万人,系由各地抽调而来,而这四位指挥官,也都大有来头。 李如柏的身份最高,他是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的弟弟,但水平最低,你要说他不会打仗,比较冤枉,你要说他很会打仗,比较扯淡。 马林的父亲,是马芳,这个人之前没提过,但很厉害,厉害到他的儿子马林,本来是个文人,都当上了总兵。至于马先生的作战水平,相信你已经清楚。 这两路的基本情况如此,就指挥官来看,实在没什么戏。 但另外两路,就完全不同了。 东路指挥官刘綎,也是老熟人了。使六十多斤的大刀,还“轮转如飞”,先打日本,后扫西南,“万历三大征”打了两大征,让他指挥东路,可谓志在必得。 但四路军中,最大的主力却并不是东路,最猛的将领也并不是刘綎。这两大殊荣,都属于西路军,以及它的指挥官,杜松。 杜松,陕西榆林人,原任陕西参将,外号杜太师。 前面提过,太师是朝廷的正一品职称,拿到这个头衔的,很少很少,除了张居正外,其他获得者一般都是死人、追认。 但杜将军得到的这个头衔,确确实实是别人封的,只不过……不是朝廷。 他在镇守边界的时候,经常主动出击蒙古,极其生猛,前后共计百余战,无一败绩。蒙古人被他打怕了,求饶又没用,听说明朝官员中太师最大,所以就叫他太师。 而杜将军不但勇猛过人,长相也过人,因为他常年冲锋肉搏,所以身上脸上到处都是伤疤,面目极其狰狞,据说让人看着就不住地打哆嗦。 但这位刘綎都甘拜下风的猛人,这次前来上任,居然是带着镣铐来的,因为在不久之前,他刚犯了错误。 杜松虽然很猛,却有个毛病:小心眼。 所谓小心眼,一般是生气跟别人过不去,可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杜松先生小心眼,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比如之前,他曾经跟人吵架,以武将的脾气,大不了一气之下动家伙砍人,可是杜兄一气之下,竟然出家当和尚了。 这实在是个奇怪的事,让人怎么都想不明白,可还没等别人想明白,杜松就想明白了,于是又还俗,继续干他的杀人事业。 后来他升了官,到辽东当上了总兵,可是官升了,脾气一点没改,上阵打仗吃了亏(不算败仗),换了别人,无非写了检讨,下次再来。 可这位兄弟不知那根筋不对,竟然要自杀,好歹被人拦住还是不消停,一把火把军需库给烧了,论罪被赶回了家,这一次是重返故里。 虽说过了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么多事,但他的同事们惊奇地发现,这人一点没改,刚到沈阳(明军总营)报到,就开始咋呼: “我这次来,就是活捉努尔哈赤的,你们谁都别跟我抢!” 又不是什么好事,谁跟你抢? 事实也证明,这个光荣任务,没人跟他抢,连刘綎都不敢,于是最精锐的西路军,就成为了他的部属。 以上四路明军,共计十二万人,大致情况也就是这样,大明人多,林子太大,什么人都有,什么鸟都飞,混人、文人、猛人,一应俱全。 说漏了,还有个鸟人——辽东经略杨镐。 杨镐,是一个出过场的人,说实话,我不太想让这人再出来,但可惜的是,我不是导演,没有换演员的权力。 作为一个无奈的旁观者,看着它的开幕和结束,除了叹息,只有叹息。 参战明军由全国七省及朝鲜、叶赫部组成,并抽调得力将领指挥。全军共十二万人,号称四十七万,这是自土木堡之变以来,明朝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要成事,需要十二万人,但要坏事,一个人就够了。 从这个角度讲,杨镐应该算是个很有成就的人。 自从朝鲜战败后,杨镐很是消停了一阵。但这个人虽不会搞军事,却会搞关系,加上他本人还比较老实,二十年后,又当上了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此外,他还加入了组织——浙党。 当时的朝廷首辅,是浙党的铁杆方从哲,浙党的首辅,自然要用浙党的将领,于是这个光荣的任务,就落在了杨镐的身上。 虽然后来许多东林党拿杨镐说事,攻击方从哲,但公正地讲,在这件事上,方先生也是个冤大头。 我查了一下,杨镐兄的出生年月日不详,但他是万历八年(1580)的进士,考虑到他的智商和表现,二十岁之前考中的可能性实在很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都是有可能的。 如此算来,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时候,杨大爷至少也有六十多了。在当时的武将中,资历老、打过仗的,估计也就他了。 方首辅没有选择的余地。 所以,这场战争的结局,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二十一日,杨镐坐镇沈阳,宣布出兵。 下令后不久,回报: 今天下大雨,走不了。 走不了,那就休息吧。 这一休息就是四天,二月二十五日,杨镐说,今天出兵。 下令后不久,又回报: 辽东地区降雪,行军道路泥泞,请求延后。 几十年来,杨镐先生虽说打仗是不太行,做人倒还行,很少跟人红脸,对于合理化建议,他也比较接受,既然下大雨延期他能接受,下大雪延期,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好人不怕,坏人也不怕,就怕时好时坏、无端抽风的人。 杨镐偏偏就是个抽风的人,不知是那根筋有问题,突然发火了: “国家养士,只为今日,若临机推阻,军法从事!” 完事还把尚方宝剑挂在门外,那意思是,谁敢再说话,来一个干一个。 窝囊了几十年,突然雄起,也算可喜可贺。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就让杨先生雄不起来了。 按照惯例,出师之前,要搞个仪式,一般是找个叛徒、汉奸类的人物杀掉祭旗,然后再杀几头牲口祭天。 祭旗的时候,找了抚顺的一个逃兵,一刀下去,干掉了,可祭天的时候,却出了大问题。 事实证明,有时候,宰牲口比宰人要难得多,祭天的这头牛,不知是神牛下凡,还是杀牛刀太糙,反正是用刀捅、用脚揣,折腾了好几次,才把这牛干掉。 封建社会,自然要搞点封建迷信,祭天的时候出了这事,大家都议论纷纷,然而杨镐先生却突然超越了时代,表现出了不信鬼神的大无畏精神。他坚定地下达了命令: 出征! 然后,他就干了件蠢事,一件蠢得让人毛骨悚然的事。 在出征之前,杨镐将自己的出征时间、出征地点、进攻方向写成一封信,并托人送了出去,还反复叮嘱,必定要保证送到。 收信人的名字,叫努尔哈赤。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许多后人都难以理解,还有人认为,他有汉奸的嫌疑。 但我认为,以杨镐的智商,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奇怪的。 在杨镐看来,自己手中有十二万大军,努尔哈赤下属的全部兵力,也只有六万,手下的杜松、刘綎,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要对付山沟里的这帮游击队,毫无问题。 基于这种认识,杨镐认为,作为天朝大军,写这封信,是很有必要的。 在成功干掉一头牛,以及写信示威之后,四路大军正式出征,史称“萨尔浒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但在序幕拉开之前,战役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 因为几百年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单凭这支明军,是无法消灭努尔哈赤的。 努尔哈赤的军队,虽然只有六万人,却身经百战,极其精锐,且以骑兵为主,明军就不同了,十二万人,来自五湖四海,那真叫一个东拼西凑,除杜松、刘綎部外,战斗力相当不靠谱。 以指挥水平而论,就更没法说了,要知道,这努尔哈赤先生并不是山寨的土匪,当年跟着李成梁混饭吃,那是见过大世面的,加上这位仁兄天赋异禀,极具军事才能,如果李如松还活着,估计还有一拼,以杜松、刘綎的能力,是顶不住的。 实力,这才是失败的真相。 杨镐的错误,并不是他干了什么,而是他什么也没干。 其实从他接手的那天起,失败就已注定。因为以当时明军的实力,要打赢是不容易的,加上他老人家,那就变成不可能了。 可惜这位大爷对此毫无意识,还把军队分成了四部。 在这四支部队中,他把最精锐的六万余人交给了杜松,由其担任先锋。其余三部各两万人,围攻努尔哈赤。 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很合理的,但在实践中,是很荒谬的。 按照杨镐的想法,仗是这么打的:努尔哈赤要呆在赫图阿拉,不许随便乱动,等到明朝四路大军压境,光荣会师,战场上十二万对六万,(最好分配成两个对一个),也不要骑马,只能步战,然后决一死战,得胜回朝。 有这种脑子的人,只配去撞墙。 要知道,努尔哈赤先生的日常工作是游击队长,抢了就分,打了就跑,也从来不修碉堡炮楼,严防死守。 这就意味着,如果努尔哈赤集中兵力,杜松将不具备任何优势,再加上杜将军的脑筋向来缺根弦,和努尔哈赤这种老狐狸演对手戏,必败无疑。 而当努尔哈赤听到明军四路进军的消息后,只说了一句话: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我仿佛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剧中没有喜悦。 二月二十八日,明军先锋杜松抵达抚顺近郊。 为了抢头功,他命令士兵日夜不停行军,但由于路上遭遇女真部队阻击,辎重落后,三月一日,他终于停下了脚步,就地扎营。 他扎营的地点,叫做萨尔浒。 死战 此时的杜松,已经有点明白了,自他出征以来,大仗没有,小仗没完,今天放火明天偷袭,后勤也被切断,只能扎营固守。 多年的战争经验告诉他,敌人就在眼前,随时可能发动进攻,情况非常不利,部下建议,应撤离此地。 但他并未撤退,却将手下六万人分为两部,分别驻守于吉林崖和萨尔浒。 杜松并未轻敌,事实上,他早已判定,隐藏在自己附近的,是女真军队的主力,且人数至少在两万以上。 以自己目前的兵力,攻击是不可能的,但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没有撤退的必要。 应该说,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只有一点不同——埋伏在这里的,并不是女真部队的主力,而是全部。 四路大军出发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明确,真正的主力,是杜松的西路军。所以他即刻动员全部兵力,向抚顺前进,寻求决战。 当然,在决战之前,他还要玩点老把戏,摸哨、夜袭、偷粮食之类的活没少干,等到杜松不堪骚扰,在萨尔浒扎营的时候,他已然是胜券在握。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已无悬念。 三月二日,努尔哈赤发动八旗中的六旗,共计四万余人,猛攻明军萨尔浒大营,明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站在吉林崖大营的杜松,亲眼看到了萨尔浒的覆灭,他一言不发,穿上了自己的盔甲,集合了剩余的士兵,准备迎接最后的战斗。 努尔哈赤再次发动了进攻,这一次,他带齐了八旗的全部兵力,向吉林崖发动了总攻。 面对绝对优势的敌人,杜松毫无畏惧,他率领明军拼死作战,激战直至夜晚,重创敌军。 然而实力就是实力,勇猛无畏的杜松终究还是战死了,和他一起阵亡的,还有上万名宁死不屈的士兵。 西路军就此全军覆没。 其实无论是决策错误,还是指挥错误,都已经不重要了,作为一名勇敢的将军,杜松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因为,他是战死的。 最先知道西路军覆没消息的,是马林。 此时他的位置,距离萨尔浒只有几十里。 作为一个文人,马林没有实践经验,但再没经验,也知道大祸就要临头。 关键时刻,马林体现出了惊人的理论天赋,他将所部两万余人分为三部,互相呼应,并且挖掘壕沟,加强防御,等待着努尔哈赤的攻击。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作为第一次上战场的将军,有如此表现,就算不错了。 可是不错是不够的。 一天之后,努尔哈赤发动了攻击。事实证明,马林的部署给他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六万多人打了半天,一点进展都没有,努尔哈赤没有办法,竟然带了一千亲兵上阵冲锋,才打开突破口。 但马林同志的表现也就到此为止了,毕竟他面对的,是三倍于他的敌人。而作为文人,他的观念也有点问题,最后关头抛下了两个弟弟,自己先跑了。 北路马林军就此覆没。 西路军完了,北路军也完了,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辽东。 但东路的刘綎却对此毫不知情,因为他连路都没找到。 刘綎的运气相当不好(或者说是相当好),由于他的行军道路比较偏,走后不久就迷了路,敌人没找着他,当然,他也没找到敌人。 但这种摸黑的游戏没能持续多久。努尔哈赤已经擦掉了刀上的血迹,开始专心寻找刘綎。 三月初四,他找到了。 此时,刘綎的兵力只有一万余人,是努尔哈赤的四分之一。胜负未战已分。 然而还在山谷中转悠的刘綎并没有听到震耳的冲杀声,却等来了一个使者,杜松的使者。 使者的目的只有一个:传达杜松的命令,希望刘綎去与他会合。 此时,杜松已经死去,所以这个使者,是努尔哈赤派人假冒的。 但是刘綎并没有上当,他当即回绝了使者的要求。 不过他回绝的理由,确实有点搞笑: “我是总兵,杜松也是总兵,他凭什么命令我!” 这下连假使者也急了,连说带比划,讲了一堆好话,刘綎才最终同意,前去与杜松会师。 然后,他依据指引,来到了一个叫阿布达里岗的地方,这里距离赫图阿拉只有几十里。 在这里,他看见了杜松的旗帜和军队。 但当这支军队冲入队列,发动攻击时,他才知道自己上当了。 寡不敌众、深陷重围,必败无疑,必死无疑。 但刘綎仍然镇定地拔出了刀,开始奋战。 之后的一切,史书上是这样介绍的: 阵乱,綎中流矢,伤左臂,又战, 复伤右臂、犹鏖战不已, 内外断绝,面中一刀,截去半颊,犹左右冲突, 手歼数十人而死。 用今天的话说,大致是这样: 阵乱了,刘綎中箭,左臂负伤,继续作战。 在战斗中,他的右臂也负伤了,依然继续奋战。 身陷重围无援,他的脸被刀砍掉了一半,依然继续奋战,左冲右杀。 最后,他杀死了数十人,战死。 这就是一个身陷绝境的将领的最后记录。 这是一段毫无感情,也无对话的文字,但在冷酷的文字背后,我听了刘綎最后的遗言和呼喊: 宁战而死,绝不投降! 刘綎战死,东路军覆灭。 现在,只剩下南路军了。 南路军的指挥官,是李如柏。 因为他的部队速度太慢,走了几天,才到达预定地点,此时其他三路军已经全军覆没。 于是在坐等一天之后,他终于率领南路军光荣回朝,除因跑得过快,自相践踏死了点人外,毫发无伤。 就军事才能而言,他是四人之中最差的一个,但他的运气却实在很好,竟然能够全身而退。 或许这一切,并不是因为运气。 因为许多人都依稀记得,他是李成梁的儿子,而且他还曾经娶过一个女子,可这位女子偏偏就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 无论是运气太好还是太早知道,反正他是回来了。 但在战争,尤其是败仗中,活下来的人是可耻的,李如柏终究还是付出了代价。 回来后,他受到了言官的一致弹劾,而对于这样一个独自逃跑的人,所有人的态度都是一致的——鄙视。 偷生的李如柏终于受不了了,在这种生不如死的环境中,他选择了自尽,结束自己的生命。 萨尔浒大战就此结束,此战明军大败,死伤将领共计三百一十余人,士兵死伤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人,财物损失不计其数。 消息传回京城,万历震怒了。 我说过,万历先生不是不管事,是不管小事,打了这么个烂仗,实在太过窝囊。 觉得窝囊了,自然要找人算帐,几路总兵都死光了,自然要找杨镐。 杨镐倒是相当镇定,毕竟他的关系搞得好,自他回来后,言官弹劾不绝于耳,但有老上级兼老同党方从哲保着,他也不怎么慌。 可这事实在是太大了,皇帝下旨追查,言官拼命追打,特别是一个叫杨鹤的御史,三天两头上书,摆明了是玩命的架势,那边努尔哈赤还相当配合,又攻陷了铁岭,几棍子抡下来,实在是扛不住了。 不久后,他被逮捕,投入诏狱,经审讯判处死刑,数年后被斩首。 责任追究完了,但就在追究责任的时候,努尔哈赤也没歇着,还乘势攻下了全国比较大的城市——铁岭。 至此,辽东北部全部被努尔哈赤占领,明朝在辽东的根据地,只剩下了沈阳和辽阳。 看上去,局势十分危急,但事实上,是万分危急。 萨尔浒之战后,明军陷入了彻底的混乱,许多地方不见敌人,听到风声就跑,老百姓跑,当兵的也跑,个别缺德的骑兵为了不打仗,竟然主动把马饿死。 而由于指挥系统被彻底打乱,朝廷的军饷几个月都无法发放,粮食也没有,对努尔哈赤而言,此地已经唾手可得。 但他终究没有得到,因为接替杨镐的人已经到任。他的名字,叫做熊廷弼。 熊廷弼,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家伙。 熊廷弼,字飞白,江夏(今湖北武汉)人,自小聪明好学,乡试考中第一,三十岁就成为进士,当上了御史。 可此人脾气太坏,坏到见谁和谁过不去,坏到当了二十年的御史都没升官。 他还有个嗜好——骂人,且骂得很难听,后来连他都察院的同事都受不了,压根不搭理他,基本算是人见人厌。 但如果没有这个人见人厌的家伙,相信明朝差不多就可以收摊,下场休息去了。 万历四十七年(1619),萨尔浒大战后,在一片混乱之中,新任经略熊廷弼带着几个随从,进入了辽东。 他从京城出发的时候,开原还没有失陷,但当他到达辽东的时候,连铁岭都丢掉了。 等他到达辽阳的时候,才发现,明朝仅存的沈阳和辽阳,已几乎是一座空城。 他命令下属前往沈阳,稳定局势,叫来一个,竟然吓得直哭,打死都不敢去,再换一个,刚刚走出城,就跑回来了,说打死也不敢再走。 于是熊廷弼说: “我自己去。” 他从辽阳出发,一路走一路看,遇到逃跑的百姓,就劝他们回去,遇到逃跑的士兵,就收编他们,遇到逃跑的将领,就抓起来。 就这样,到沈阳的时候,他已经集结了上万平民,数千名士兵,还有王捷、王文鼎等几位逃将。 安置了平民,整顿了士兵,就让人把逃将拉出去,杀头。 逃将求饶,说我们逃出来已经不容易了,何必要杀我们。 熊廷弼说:如果不杀你们,怎么对得起那些没有逃跑的人? 然后,他去见了李如桢。 李如桢是铁岭的守将,但后金军队进攻的时候,他却一直呆在沈阳。 不但一直呆在沈阳,铁岭被敌军攻击的时候,他连救兵都不派,坐视铁岭失守,让人十分费解,不知是反应迟钝,还是另有密谋。 熊廷弼倒不打算研究这个问题,他只是找来这位仁兄,告诉他:你给我滚。 李如桢当时还是总兵,不是说免就能免的,可熊廷弼实在太过凶恶,李总兵当即就滚了,回去后又挨了熊廷弼的弹劾,最后被关入监狱,判处死刑(后改充军)。 至此,一代名将李成梁的光荣世家彻底完结,除李如松外,都没啥好下场,连老家铁岭都被当年手下的小喽罗努尔哈赤占据,可谓是干干净净、彻彻底底。 在当年的史料记载中,李成梁的事迹可谓数不胜数,和他同时期的戚继光,几乎完全被他的光芒所掩盖。 但几百年后,戚继光依然光耀史册,万人景仰,而李成梁,却几乎已不为人知。 我知道,历史只会夸耀那些值得夸耀的人。 当所有人都认为,熊廷弼的行动已告一段落时,他却又说了一句话: “我要去抚顺。” 大家认为熊廷弼疯了。 当时的抚顺,已经落入努尔哈赤的手中,以目前的形势,带几个人去抚顺,无疑就是送死。 但熊廷弼说,努尔哈赤认定我不敢去,所以我现在去,反而是最安全的。 说是这么说,但敢不敢去,那是另外一码事。 熊廷弼去了,大家战战兢兢,他却毫不惊慌,优哉游哉地转了一圈。 当所有人都胆战心惊的时候,他又下了个让人抓狂的命令:吹号角。 随行人员快要疯了,这就好比是孤身闯进山贼的山寨,再大喊抓贼,偷偷摸摸地来,你还大声喧哗,万一人家真的冲出来,你怎么办? 但命令是必须执行的,人来了,号角吹了,后金军却一动不动。熊廷弼大摇大摆回了家。 几天后,努尔哈赤得知了事情的真相,非但不恼火发动进攻,反而派人堵住了抚顺进出的关口,严令死守,不得随意出击。 努尔哈赤之所以表现如此低调,只是因为他和头号汉奸李永芳的一次对话。 当熊廷弼到来的消息传到后金时,李永芳急忙跑去找努尔哈赤,告诉他,这是个猛人。 努尔哈赤不以为然:辽东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蛮子(后金对明朝将领的通称)就是再厉害,也只有一个人,如何挽回危局? 李永芳回答:只要有他,就能挽回危局! 此后发生的一切,都证明了李永芳的判断,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熊廷弼就稳定了局势,此后他一反常态,除了防御外,还组织了许多游击队,到后金占领地区进行骚扰,搞得对方疲于奔命,势头非常凶猛。 于是,努尔哈赤决定,暂时停止对明朝的进攻,休养生息,等待时机。 这个时机的期限,只有一年。 然而正是这关键的一年挽救了明朝。因为此时的朝廷,即将发生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很多的史书中,万历中后期的历史基本上是这个样子:皇帝老休息,朝政无人管,大臣无事干。 前两头或许是正确的,但第三条是绝对不正确的。 隐藏在平静外表下的,是无比激烈的斗争。而斗争的主角,是东林党。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东林是道德与正义的象征,一群胸怀理想的知识分子,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们怀揣着抱负参与政治,并曾一度掌控政权,却因为被邪恶的势力坑害,最终失败。 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说法。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一群只会读书的书呆子、知识分子,是如何掌控政权的呢? 正义和道德是值得景仰的,值得膜拜的,值得三拜九叩的,但是,正义和道德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更不可能掌控政权。 因为掌控政权的唯一方式,就是斗争。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名著精选 最新文章 |
明朝那些事儿第7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6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5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 |
贾平凹散文精选 |
铺花的歧路 |
几度夕阳红 |
朝花夕拾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