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名著精选 ->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 -> 第十四章 东山再起 -> 正文阅读 |
[名著精选]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 第十四章 东山再起 [第14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3] 本页[14] 下一页[15] 尾页[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 第十四章 东山再起
悟道之后的王守仁老老实实地在山区耕了两年地,在耕地期间,他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区哲学家,当时贵州教育局的官员们经常请他去讲课,还有人专门从湖南跑来听他的课。 可这些并未改变他的环境,直到刘瑾的死亡。 王守仁终于等到了出头的一天,正德五年(1510),他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即将上路赴任。 整整三年,这是王守仁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三年,在这里,他获知了秘密的答案,也拥有了无尽的力量和智慧。 他向这个给他一生最重要启示的地方投下了最后一瞥,然后跨过重重山隘,走出了关口,重见天日。 再起之时,天下已无人可与匹敌。 王所长变成了王县令,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干活了,可刚过了七个月,他就奉命去南京报到,成为了刑部主事。刑部的椅子没有坐热,他又被调到了北京,这次是吏部主事,然后是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 而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他竟然当上都察院高级长官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江西南部。 翻身了,这回彻底翻身了,短短六年,他从没有品的编外人员一晃成为了三品大员,实在是官场上的奇迹。 可是官场上是不存在奇迹的,他能够在仕途上如此顺利,是因为有两个人在暗中支持他。 这两人一个是杨一清,另一个是兵部尚书王琼。 杨一清曾经见过王守仁,多年江湖打滚的经验告诉他,这个人是难得的奇才,是可以挑大梁的,所以他对此人一直十分关注,刻意提拔。 而另一个王琼就更有意思了,这个人名声很差,擅长拍马屁,拉关系,他和钱宁、江彬的关系都很好(钱宁和江彬是死对头),常常为正人君子所不耻。 然而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坏人拍马屁是为了做坏事,好人拍马屁是为了干实事。所以在王琼那里,马屁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和人品问题没有关系。 王琼掌管了兵部,利用手中掌握的大权,颁布了很多有利于国家的政策,并废除了许多不合理的制度,而他每次提出建议,总是能够获得批准。 因为管事的钱宁和江彬都是他的哥们,兄弟的奏折自然是第一时间签字盖章的。 而他第一次看到王守仁的时候,就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若用此人,可保天下太平!” 他充分运用了权力,破天荒地连续破格提拔王守仁,不理会别人的嘲讽和猜测,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守仁正式到达江西,开始履行巡抚的职责。可到了这里他才发现,情况和想象的有很大不同。 原来王琼任命他的时候,私下说是安排下基层锻炼,转转就行了,然而王守仁到地方一看,才发现他的辖区当时正盛产一种特产——土匪。 王守仁终于醒悟了,临走时王琼那老奸巨滑的面孔和奇怪的笑容立刻浮现在他的眼前。 尚书大人,你真不够意思啊。 但是哲学家王守仁是不怕困难的,当年在贵州种田扶贫都不怕,还怕打土匪么? 可慢慢他才发觉,这帮土匪绝不是那么简单的。 他们不但人多势众,而且作战勇猛,消息灵通,更为可怕的是,在他们的背后,似乎有一股强大势力在暗中支持。 王守仁看出了这一点,他没有仓促出兵,而是仔细研究了以往剿匪的战例,终于发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巧合:那就是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够展开作战。 土匪怎么可能知道官兵的行动?答案只有一个——卧底,在官府中有土匪的卧底。 王守仁决定解决这些人。 不久之后,他突然发布命令,表示最近要集中兵力剿灭土匪,来一次突然行动,要各军营做好准备。 然而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很久,却没有得到开战的命令,与此同时,身边的一些同事突然失踪,之后又被放了回来,而且个个神色慌张,怎么问也不开口。 这是王守仁的诡计,他先放出消息,然后派人盯住衙门里的各级官吏,发现去通风报信的就记下,回来后全部秘密逮捕。但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这些人他一个也不杀,而是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问清楚他们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聊几句诸如“希望你的母亲、子女保重身体,我们会经常去探望”之类的威胁性语言。 软硬兼施之下,这些人乖乖答应当官府的卧底,成为了双面间谍。这下子土匪们就抓瞎了,很多头目就此被一网打尽。 王巡抚却意犹未尽,他决心把这场“江西剿匪记”演到底,拿出了绝招——十家牌法。 所谓“十家牌法”,通俗点说就是保甲连坐,十家为一个单位,每天轮流巡逻,如果出了什么事情,大家就一起完蛋。这一招实在太狠了,搞得本地土匪过年都不敢回家,只能躲在深山里一边啃树皮一边痛骂王守仁。 土匪也是有尊严的,他们再也无法忍受了,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与其被王大人玩死,还不如起来拚一拚。 可惜王大人实在是一个软硬不吃的人。 可怜的土匪们不会知道,王守仁先生通常被后世人称为“四家”: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这四个称谓他都当之无愧。 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王守仁就属于这一类型,他不但会打仗,还打出了花样。 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诡异。 别人打仗无非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兵多就打,兵少就跑。王哲学家却大大不同,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 不按常理出牌也就罢了,有意思的是,这位仁兄还有个不合常理的习惯,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出战,士兵不够他就玩阴的,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绝对优势,把对手围得如铁桶一般,也从不轻易发动进攻,如果时间允许,总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诱使对方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 基本上这几招一路下来,神仙也会被他整死的。 公正地讲,在日常生活中,王巡抚确实是一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可到了战场上,他就会立马变得比最奸的奸商还奸,比最恶的恶霸还恶。 江西的土匪们很快就要面对这位王大人了,真是一群苦命的人啊。 土匪们很快结成了同盟,集合兵力准备和王大人拼命,王守仁的手下有些担心,劝他早作准备,王守仁却满不在乎: “一起来就一起收拾好了,也省得我去找他们,有啥可准备的?” 土匪们也听说了这句话,他们虽感觉自己的人格尊严没得到承认,比较生气,但这也同时说明王守仁轻视他们,暂时不会动手。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准备时机。 其实土匪朋友们应该记住一个真理,在战争时期,王守仁先生说的话,是要反过来理解的,否则你被他卖了还要帮着数钱。 就在他们躲在深山中休养生息的时候,王守仁突然调集军队主力大举进攻,土匪们措手不及,被堵在了赣南山区,全部都被包了饺子。 王守仁包围了他们之后,却突然不动弹了,一直置之不理,仿佛这事就不是他干的,土匪们急得不行,粮食也不够吃了,是打是抓您表个态啊! 没办法了,逼上绝路的土匪们准备突围了。 可他们刚向包围圈发起冲锋,后路却突然出现大批人马,退路随即被切断,他们又一次掉进了王守仁设置已久的陷阱,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大部投降,小部逃窜。 经过这一仗,王守仁真出了大名了,那些逃回去的人又大肆宣传,说王巡抚长了八个脑袋,九条胳膊,厉害得没了边,于是剩下的土匪们一合计,这个阎王是惹不起了,不如先服个软,暂时招安,反正你老王总是要走的,到时候再闹也不迟。 就这样,土匪头们手牵手、肩并肩地到了巡抚衙门,表示愿意服从政府管理,改当良民。 其实这一招倒也不坏,可到王大人那里,实在是过不了关的。 因为王大人有一个好习惯——查档案。在剿匪之前,这些人的老底他早摸得一清二楚,真心假意他心里有数。 土匪们看到王大人以礼相待,都十分高兴,以为糊弄过去了,可是没过两天,王大人突然发难,杀掉了其中几个人,而这几个人都是曾经受过朝廷招安的,这种老痞子,王守仁是不感兴趣的。(这一条如果推广使用,张献忠早就没命了)。 杀鸡给猴看,这一招用出来,就没什么人敢动了,于是假投降就变成了真投降。 就这样,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彻底扫平了,王守仁先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打带拉,连蒙代骗,终于解决问题。 江西剿匪记在明代历史上并不起眼,但对于王守仁而言,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要知道大凡历史上干哲学这行的,一般都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智商要过剩,弱智白痴是禁止入内的(大智若愚者除外),第二必须是吃饱了没事干(饭都吃不饱还搞啥哲学)。 哲学有这么高的门槛,是因为它是世间一切科学的基础,如果你够厉害,理论上是什么学科都可以搞得定的。比如钱学森先生曾经反复说,他之所以能够搞导弹卫星,不断出科研成果,是他长年累月学习马列主义的结果。 别人我不敢说,至少王守仁先生是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哲学家,而这帮赣南土匪们正好为他提供了另一个机会——突破的机会。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王守仁终于发现光懂得哲学是不够的,整天谈论“心学”并没有什么效果,“心学”并不能打跑土匪,他隐约地感觉到,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立业处事,还需要另一样神秘的工具。 经历了荒山野岭的荒凉,无人问津的落寞、曾经悟道的喜悦后,王守仁又一次来到了关口,在江西的两年,由于遍地土匪,他只能四处出差专职剿匪,没有时间去研究他的哲学。 上天没有亏待王守仁,正是在这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两年中,王守仁逐渐找到了这样工具,并且熟练地掌握了它。 有了这件工具,他才能超越众多的前辈,成为理学的圣贤。 有了这件工具,他才能成就辉煌武功,为后人敬仰。 有了这件工具,他的哲学方为万人信服,远流海外,千古不朽。 而后世的名臣徐阶、张居正也正是借助了这件工具,建立不世功勋,名留千古。 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一个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这个麻烦从诸子百家开始,一直到后来的孙中山,历时几千年,骂了无数次,吵了无数次,始终无法解决。 我也不能解决,但我可以解释。 其实这个问题说穿了,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 比如朱圣人(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个格法,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大家可能很难想象,但就是这么个玩意,折腾了上千年,直到今天,都没停过。 此刻王守仁站了出来,他大声喊道: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二十多年后,有两个人先后读了他的书,却都看到了“知行合一”这句话,一个人看懂了,另一个人没有看懂。 看懂的那个人叫张居正,没有看懂的那个人叫海瑞。 四百年后,有一个年轻人看到了这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陶行知。 不祥的预兆 领悟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因为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枪。 怀揣着这种理念,王守仁即将迎来自己人生中最为艰难的考验。 对这些土匪,他一直十分纳闷,既不经看,也不经打,如此的一群废物,怎么就敢如此嚣张搞规模经营呢,而在讯问土匪时,他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宁王朱宸濠。 毫无疑问,这些土匪的背后或多或少地有着朱宸濠的影子,身为一个藩王,却去和强盗打成一片,总不能理解为深入群众吧。 知县拉关系是想升知府,侍郎拉关系是想当尚书,藩王拉关系是想…… 于是王守仁很快找到了答案,唯一的可能的答案。 问题严重了,他立刻跑去找孙燧。 孙燧,时任江西巡抚,浙江余姚人,不但是王守仁的老乡,也是他同朝为官最好的朋友。 当时的王守仁只是江西南部(赣南)巡抚,且主要任务就是剿匪,这么大的事情,他没法拍板当家,只能找孙燧。 然而当他跑到巡抚衙门,找到孙燧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完这件事情后,却只换来了一个奇怪的反应。 孙燧是苦笑着听他说完的,然后他叹了一口气,只说了一句话: “兄台你现在才知道?” 这下轮到王守仁傻眼了。 正德十年(1515)十月,河南布政史孙燧接到了一份命令,中央决定提升他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孙燧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后面还有一个任命——派江西巡抚。 江西,对当时的朝中官员来说,是一个死亡之地。 就在几年前,江西巡抚王哲光荣上任,可没多久,他竟突然离奇死亡了,朝廷派董杰接替他的位置,才过了八个月,董杰兄也死了,死得不明不白,后任的两位巡抚还没干到一年,就自动收拾包裹回来了,宁可不做官,也不在那里住。 其中奥妙朝廷的高级官员都心知肚明,却不出声。 收了人家的钱,自然不好出声。 可是江西不能没有人去,也不知是哪位仁兄和孙燧有仇,竟然推荐了他。孙燧就这样被推到了悬崖边上。 然而孙燧回答:“我去!” 他叫来了自己的妻子,跟他交待自己的后事,妻子吓得不行,问他是怎么回事。孙燧只是叹气说道: “这次我要死在那里了。” “既然如此,那咱不当这个官,不去还不行吗?” “国家有难,自应挺身而出,以死报国,怎能推辞!”孙燧义正言辞地这样回答。 他遣散了所有的下人,安置好家人,告别妻子,带着两个书童,就此踏上不归路。 到江西后,他却十分意外地受到了宁王的热烈欢迎,送钱送物不说,还时常上门探访,可谓热情之至。 但孙燧拒绝了,他还了礼物,谢绝探访。这是因为他很明白,拿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给人家办事。而宁王要办的事情叫做谋反,现在收了东西,将来是要拿脑袋去还的。 然而之后不久,他就发现身边的人都在监视着自己,无论他干什么事情,宁王总是会预先知道,有时还会故意将他在某些秘密场合说过的话透露出来。甚至他的住处也时常有可疑人员出没。 面对这一切,孙燧并没有屈服,他依然毫无畏惧地留在了这里。 因为留在这里,是他的职责。 看着这么个软硬不吃的家伙,宁王十分头疼,无奈之下只能出暗招,他派人给孙燧送去了四件东西——枣、梨、姜、芥。 看到这些东西的孙燧笑了,他知道了宁王的意思——早离疆界。 之后的事情就出乎宁王的意料了,孙燧十分大方地吃掉了这些特殊的“礼品”,却一点也不动窝。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孙燧独自坚持了四年,而现在,他终于有了一个战友——王守仁。 可这二位一合计,才发现他们根本没有胜算,说起来两人都是巡抚,却都是空架子,王守仁手上也没有兵,因为明代规定,巡抚并无兵权,需经过中央审批,方可动用,王大人平日手下只有几个民兵组织,抓扒手维持治安也还凑合,哪里能去打仗? 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组织,可组织也没办法,二位同乡又陷入了无言的彷徨中。 孙燧和王守仁不知所措的时候,宁王却正干得起劲。 天才的悲剧 从宁王朱宸濠的行动来看,他始终遵循着这样一条人生格言:谋反大业,人才为本。 从史料分析,这位仁兄虽有野心,但智商并不很高,很多事情都解决不了,为了弥补自己的弱点,他挂出高薪招聘的牌子,在社会上广泛招募人才。 因此上门的人不少,可是经过面试,朱宸濠发现混吃混喝的居多,有才能的几乎没有,只有一个叫刘养正的还勉强凑和,便就此拍板,任命他为造反行动总助理。 之后又有一个叫李士实的,先前做过侍郎,后来辞官回家,朱宸濠感觉他也不错,就一起招了回来,安排他再就业。 但这两个人并不能让朱宸濠满意,他十分纳闷,人才都去了哪里?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都去考试做官了。 朱宸濠同志生不逢时啊,要知道,人才这种稀缺资源,只有在朱元璋那天下大乱的年头,才会四处乱跑去混饭吃。太平盛世,谁肯提着脑袋跟你造反?还不如好好读书,混个功名,这才是真正的正道。 再看看他手下这两个人才,一个刘养正,举人出身,进士考不上,仗着读了几本兵书就敢说自己熟读兵法,运筹帷幄,除了能侃啥用都没有。 还有那个李士实,朝廷混不下去了,回家到宁王这里吃闲饭,据说除了点头举手同意,就没有干过什么事情。 就是这么两个货,居然被他当作卧龙、凤雏养着,也算别有眼光。 其实朱宸濠知道自己缺人才,但他也没有办法,正当他为此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已经在苏州找到一个真正的人才,若此人加入,大业必成。 朱宸濠大喜,准备亲自派人去请这个人。 说来惭愧,此人已经被我们丢到后台整整二十年了,现在是时候请出来了。 伯虎兄,上场吧! 二十年前,唐伯虎上京赶考,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好歹出了狱,他本想振作精神,回家过点平静的日子。可当他返乡后,才发现一切都超出了他的预料。 原先笑脸相迎的乡亲已经换了面孔,除了藐视还是藐视,他的书童下人也不再崇敬他,有时竟然还敢反客为主,大声训斥他。他的老婆非但不体谅他,还时常恶语相向。 更让他痛苦的是,连在家门口看门的旺财看见他也是汪汪大叫,追着他来咬。 这并非玩笑,以上描述出自唐伯虎给朋友的书信,每一个字都是残酷的事实。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唐伯虎彻底绝望了,他不再相信圣贤之言,也不再寒窗苦读,他已经失去了做官的资格,读书还有什么意义! 从千尺高台跌落下来,遭受无尽的歧视和侮辱,从此他没有梦想,没有追求,他只需要一样东西——醉生梦死的快乐。 从此他开始在全国多个地方的著名妓院流窜,由于他文采出众,迷倒了很多风尘女子,甚至许多人主动来找他,还愿意倒贴,也算是个奇迹。 所谓风流才子的称号也正是从此刻开始传扬的,毕竟风流倜傥,纵意花丛是许多人所梦想的,但他们不知道,在唐伯虎那纵情的笑容背后,是无尽的酸楚。 就在唐伯虎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朱宸濠来到了他的身边,伸出了手——将他推向了更低谷。 接到朱宸濠的邀请,唐伯虎一度十分高兴,就算当不了官,给王爷当个师爷倒也不错,而朱宸濠对他的礼遇也让他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明主。 然而很快,他就发现朱宸濠这个领导不太地道,他总是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土匪流氓接触,而且囤积了很多粮草、兵器,还经常看着全国地图唉声叹气,作义愤填膺握紧拳头状。 怕不是要造反吧? 逛妓院虽然名声不好,也就是玩玩而已,这可是个掉脑袋的事情啊,还是快点溜号吧。 有饭吃、有妓院逛的唐伯虎没有朱重八那样的革命觉悟和革命需求,他不过是想混碗饭吃。 问题是,你想走,就能走吗? 让你看了那么多的机密,知道了内情,不把脑袋留下,怎么舍得让你走呢? 四十九岁的唐伯虎面对着生命威胁,又一次迸发了智慧的火花,他决定学习前辈的经验——装疯。 只有装疯,才能让朱宸濠相信,他什么也没有看见,即使看见了也不会说话,即使说话也不会有人信。 唐伯虎到底是才子,装疯也装得很有风格,比当年吃狗屎的袁凯厉害得多,因为他想出了一个绝招——裸奔。 真是舍得下本钱啊。 从此,伯虎兄摒弃了传统观念,坚决一脱到底,光着身子四处走,看见大姑娘就上去傻笑,还经常高呼口号:“我是宁王的贵客!” 他这一搞,整个南昌城都不得安宁,许多人纷纷出来看热闹,朱宸濠的面子算是给丢光了,他气急败坏,连忙下令赶紧把这位大爷送回苏州,别在这里丢人现眼。 终于虎口脱险的唐伯虎松了一口气,但在庆祝劫后余生的同时,他对人生也已经彻底绝望。 他此后的生活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彻底堕落。 日以继夜的饮酒作乐,纵情声色,摧垮了他的身体,却也成就了他的艺术,他的诗词书画都不拘泥于规则,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被认为三百年中无人可望项背。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四年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这位中国文化史上的天才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永远归于沉寂。 有时,我也曾看过电视上那些以唐伯虎为原型的电视剧,看着他如何智斗奸臣,看着他如何娶得美人归,这些情节大都十分搞笑,但无论如何,每次我都笑不出来。 因为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着的,是那个真实的唐伯虎,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那个怀才不遇的中年人,那个心灰意冷的老人。是那个在无奈中痛苦挣扎、无比绝望的灵魂。 只有那首桃花歌仍旧在诉说着他的心声,萦绕千载,从未散去。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 无花无酒锄作田。 诀别 送走了唐伯虎的朱宸濠却没有丝毫的忧伤愁绪,他正鼓足精神,准备着自己的造反事业。 王守仁与孙燧的暧昧关系没有逃过他的眼睛,对这两个人,他一直十分头疼,孙燧就不说了,王守仁他也是久闻大名,将来一旦动手,此二人将是最强大的敌手。 应该想个办法解决他们了。 但目前是造反的最关键阶段,毕竟是两个巡抚,如果私下派人黑了他们,恐怕要出乱子,可要是放任不管,又似乎不太妥当。 此时,刘养正却提出了一个疑虑,打断了朱宸濠的思索。 “如果他们把这里的情况上奏朝廷怎么办?” 朱宸濠看着担忧的刘养正,突然笑了: “这个问题你不用担心。” 说话之间,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你去找人通知孙燧和王守仁,我要和他们见一面。” 孙燧和王守仁也正在商量着对策,在对目前态势进行仔细分析后,王守仁得出了一个我方前景的科学预测——死路一条。 孙燧十分同意这个观点。 皇帝是不能指望了,朱厚照兄也没工夫搭理这些事情,能给皇帝递话的那几个宠臣,如果没有钱是打不通关系的。而根据最新消息,拥有兵权的江西镇守太监也已经被朱宸濠收买。 现在是彻底的“三没有”状态,没有兵,没有将,也没有人管。四周都是朱宸濠的人,天罗地网,无所遁形。 这种情形在兵法里有一个特定的称呼——“绝地”。 “那就向朝廷内阁直接上书吧。”王守仁提出了似乎唯一可行的建议。 然而孙燧摇了摇头,反问了一句: “有用吗?” 自从朱宸濠招兵买马以来,从言官、御史到各级地方官员,告他的人数不胜数,可没一个人能够告倒他。 为什么? 除了有宠臣钱宁保他之外,内阁中的那个人和他也有着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对于那个人,王守仁并不陌生,他明白孙燧的意思。 唯一的一条路似乎也不通了,王守仁又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 忽然他眼睛一亮,有了一个想法: “还是写封书信送到朝廷去吧。” 孙燧有点不耐烦了: “不是告诉过你没用吗?” “你误会了,不是给内阁,而是送给另一个人的。” 王守仁的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我只是要一样东西而已。” 朱宸濠的使者到了,他通知两人,朱宸濠邀请他们吃饭,务必赏光。 王守仁和孙燧对视一眼,立刻答应了。 这次宴会的日期大致在正德十四年(1519)的四五月间,距离最后日期的到来已经很近了,双方将在这场宴会上展开撕破脸前的最后一场交锋。 出人意料的是,宴会是在和睦的气氛中开始的,朱宸濠似乎也不想谈其它问题,只是关心地问王守仁是否习惯这里的生活,是否缺少生活用品等等,王守仁作了得体的答复,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因为他知道,这场宴会绝不会如此简单。 果然,不久之后,朱宸濠还是发难了。 他愁眉苦脸地叹了口气,说道: “皇上总是出巡,国事也不怎么理,如此下去怎么得了啊。” 王守仁愣住了,这是一句很犯忌讳的话,朱宸濠竟然公开说出来,莫非是想摊牌? 可还没等到他反应过来,旁边一个人突然站起来,厉声说道: “世上难道没有汤武吗?” 这句话实在太要命了,王守仁立刻转身,寻找发言人,然后他发现了满面怒气的退休侍郎李士实。 话说到这个份上,不能不还击了。 王守仁纹丝不动地坐着,平静地接了句: “汤武再世也需要伊吕。” 幕后人物终于出场了,朱宸濠接着回答: “汤武再世,必定有伊吕!” 王守仁还是那副平静的表情: “有伊吕,还怕没有伯夷叔齐吗?” 听到这句话,朱宸濠涨红了脖子,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是一段不太容易理解的对话,我来解释一下,他们谈论的汤武等人都是商代的著名人物,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这段话用我的语言来翻译,大概是这个样子。 “世上没有敢造反的人吗?!” “有造反的人也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此处意思是你李士实没有什么能力。 “有人敢造反,就一定会有得力的帮手!” “即使你有得力的帮手,但国家一定会有忠臣!” 大意翻译完毕,换到今天,这样说话的人应该被拉出去修理一顿。 宴会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双方都不发一言,以沉默互相对抗。 此时,孙燧突然站了起来,对朱宸濠的热情款待道谢。 大家都如释重负,王守仁趁机提出道别,这场剑拔弩张的宴会就此结束。 朱宸濠本想借着这次宴会摸摸王守仁的底,他基本达到了目的。 而王守仁和孙燧却在宴会上感受到了浓厚的杀意,他们已经感到,反叛的刀锋正向他们不断迫近。 之后环境变得更为恶劣,来历不明的人开始在街头成群结队地出现,拿着刀剑招摇过市,地方官员都睁一眼闭一眼,谁也不去管。王守仁和孙燧则成为了重点保护对象,他们的住所周围整天都有朱宸濠的人严密监视。 就在这日渐恐怖的环境中,王守仁终于等到了他要的东西。 不久之前的那封神秘的信,朝廷内的接收人并不是内阁,而是兵部尚书王琼。 在信中,王守仁向自己的老上级只要了一样东西——旗牌。 旗牌是明代的一种制度规定,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只介绍一下它的作用——调兵。 王守仁之前征讨土匪时曾经拿过旗牌,之后又还了回去,也算是有借有还,但这不是王守仁的品德好,其实他老兄不想还,可是又不得不还。 因为明代的朝廷绝不允许地方拥有军事力量,所有的军队都要统一听从国家中央指挥。 但眼下这个环境,宁王造反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一旦事发,没有准备,大家只能一起完蛋。 所以王琼破例给了王守仁使用旗牌的权力,宁王实在太可怕了,宠臣中有人,内阁中也有人,朝中大臣很多都收过他的钱。而王守仁和孙燧什么都没有。 这是我唯一能提供的帮助,剩下的一切只能靠你自己。 得到许可,拿了旗牌的王守仁十分高兴,他兴奋地跑去找孙燧。 可当他来到巡抚衙门时,告诉孙燧这个消息时,他的这位同乡不但没有丝毫喜悦,反而端正地整理了身上的官服,说出了一句王守仁做梦也想不到的话: “你还是离开这里吧。” 王守仁呆住了,他正想说点什么,孙燧却摆了摆手,说出了他必须离去的缘由。 “那样东西(旗牌)现在还没用。” 王守仁恍然大悟。 他们不过是两个小小的巡抚,对方却是藩王,总不能自己先动手吧,所以现在这玩意还不能用。 现在不能用,那什么时候能用呢? 很简单,宁王谋反的时候就能用了。 谋反不是搭台唱戏,到了那个时候,不肯屈服的孙燧必定是第一个被害者。 王守仁彻底明白了,孙燧的意思是,他将在这里留守,直到宁王杀掉他为止。 而在他死去的那一天,才是可以使用旗牌的时候,逃出生天的王守仁将拿起这件工具,起兵反抗,平定叛乱。 孙燧抱着必死的信念,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王守仁,因为他相信王守仁一定能够完成平叛的重任。 他所要做的只是从容赴死。 “那你和我一起走吧。”这似乎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我是国家委派的江西巡抚,这里就是我的职责所在,死也要死在这里!” 王守仁没有多说什么,他理解,也尊重孙燧的这种选择。 他整好衣冠,郑重地向孙燧作揖行礼,然后大步离去。 对着王守仁那渐行渐远的身影,孙燧大声说出了他此生最后的祝愿: “伯安(王守仁字伯安),珍重!” 王守仁听到了这句话,却没有回头,因为他知道,要报答这个勇敢无畏的人,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惊变 孙燧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几乎就在同一时刻,朝中发生了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最终让朱宸濠的阴谋败露了。 宁王朱宸濠一度很自信,因为他已经买通了钱宁、杨廷和等朝中位高权重的人,自认为后台够硬,可他没有想到,他的这番动作却得罪了一个更为强势的人。 这个人就是江彬。 江彬是武将出身,陪同朱厚照出巡北方,还参加了多次战斗,很受朱厚照的信任,红得发紫,这下子钱宁就不高兴了,因为他的特长只是拍马屁,而江彬则比他多了一门技术,不但能拍马屁,还能陪着皇帝打仗。 一来二去,两个人就成了冤家,互相寻找对方的破绽。江彬先下手为强,决定在宁王的身上做文章。 这个消息不径而走,经过路边社的报道,越传越广,很多对钱宁不满的人也准备借这个机会下一剂猛药。 恰好此时,一贯善于随机应变的杨廷和也感觉到不对了。照这么个搞法,宁王那边要出大问题,到时自己也跑不掉。他决定解决这个难题。 于是在众人合力之下,朱厚照决定派人去警告一下宁王,让他老实一点。 事实证明,杨廷和先生受人钱财,替人消灾,还是很够意思的,他特意跟使者交待,只要把意思传达到就行了,没有必要把事情搞大。 为解决这件事情,杨廷和费尽了心机,用尽了脑筋,四处周旋,本以为能天衣无缝地做到功德圆满,可惜,他还是疏忽了致命的一点: 朱宸濠先生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啊。 当皇帝使者前来的消息传到南昌的时候,朱宸濠正在举办他的生日宴会,听到这件事情,他十分吃惊,当即停止宴会,找来了刘养正商量对策。 面对着朱宸濠期待的目光,刘养正十分镇定,不慌不忙地对这件事情作出了客观科学的分析:朝廷中的关系都已经打通,而且一直无人通报此事,现在却突然派出使者前来,一定是有了大的变故。必须立刻行动,否则可能性命不保。 “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应该动手了!” 刘养正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家伙,读书没心得,进士也考不中,却整天目空一切,杨廷和先生神童出身,考试成绩优秀,在官场混了二三十年,好不容易想了个辙,准备大事化小,却被这位仁兄插了一杠子,非要捅破天不可。 这么看来,科举还真算是个好制度。 朱宸濠紧张了,他相信了刘养正的说法,这是很正常的,以他的资质也就能和刘养正这一类人混了。 他决心造反了。 但在此之前,必须先解决孙燧这个令人头疼的人物。 所以他特地选定了谋反的日期——明天。 明天是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四日,这一天孙燧和巡抚衙门的官员将要到王府祝贺他的寿辰。而那时,将是动手的最好时机。 第二天。 孙燧带着他的巡抚班子来到了宁王府,然而一进府内,他就大吃一惊。 因为在祝寿的会场,除了来宾外,竟然还有另一群不该出现的人——几百个身穿闪亮盔甲,手持利刃的士兵。 扑面而来的杀气让孙燧打了个寒颤,他意识到,今天可能要出事。 很快,宴会的主角宁王出场了,他的脸上没有过生日的喜悦,却似乎有着无尽的悲痛。 他哭丧着脸,向在座的人开始诉说他痛苦的原因: “告诉大家,孝宗皇帝(朱祐樘)抱错了儿子啊!” 大家都傻了,这种八卦猛料您是怎么知道的? 宁王兄看见大家都被镇住了,越发得意: “好在太后发现了,现在她已经下诏,让我起兵讨伐朱厚照,就是这么回事,大家知道了就行了。” 忽悠,您就接着忽悠吧。 孙燧最先反应了过来,事到如今,他也不讲什么礼数了,两步跑到宁王面前,伸出了手: “太后诏书呢?!” 朱宸濠把眼一横,风度也不要了: “你少废话!我现在要去南京,你识相的就跟我一起走!” 孙燧终于发火了: “你嫌命长啊!还想让我和你一起造反?!白日做梦!” 孙巡抚的反应很快,说完后立刻朝门外奔去,可又被侍卫拦了回来。 朱宸濠被孙燧激怒了,但片刻之间他已恢复了平静,慢慢地走到孙燧面前,冷笑地表达了他的愤怒: “好吧,我成全你。” 此刻,面对这一切,随同官员们的反应却着实让人难以置信,除了按察副使许逵挺身而出,大骂朱宸濠外,其余的人都保持了惊人一致的态度——沉默。 朱宸濠不以为然地挥了挥手,发布了命令: “把他们两个带到城门外,斩首示众!” 然后他轻蔑地看着那些剩下的官员,亲切地询问: “还有谁?” 等待他的仍然是一片死一般的沉默。 在暴力和死亡的威胁面前,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 孙燧和许逵就这样被拉了出去,而孙燧实在是一条硬汉,即使被绳子捆住,依然骂不绝口,残忍的叛军打断了他的左手,也没有让他屈服。 他们就此被带到了惠民门外,这里是行刑的地点。 孙燧没有丝毫地慌乱,只是平静对许逵说道: “事已至此,真是连累你了。” 许逵肃然回答: “为国尽忠,是我的本分,何出此言?” 孙燧欣慰地笑了,他面对着几天前那个背影消失的方向,低首说出了最后的话: “全靠你了。” 杀掉了孙燧和许逵,朱宸濠开始处理善后事宜,他的手下立刻趁机占领了巡抚衙门,接管了南昌城内的所有防务,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后他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派人到那些巡抚衙门的官员处一一登记,搞民意调查,内容只有一项:是否跟我一起造反。 回答是的人立刻封赏,回答否的人关进牢房。 最后结果是四六开,大部分人拒绝跟着他干,当然了,并非因为他们有多么的爱国,只是觉得跟着这位仁兄造反没什么前途而已。 事情大致解决了,刘养正去找到朱宸濠,向他报告人员的招募情况。 朱宸濠看完了人员名单,却皱起了眉头。 刘养正刚准备请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朱宸濠挥手制止了他: “还缺了一个人。” “他应该还没走远,现在马上派人去追,追上之后,格杀勿论!”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3] 本页[14] 下一页[15] 尾页[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名著精选 最新文章 |
明朝那些事儿第7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6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5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 |
贾平凹散文精选 |
铺花的歧路 |
几度夕阳红 |
朝花夕拾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