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名著精选 -> 少年天子 -> 第五章 -> 正文阅读 |
[名著精选]少年天子 第五章 [第21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0] 本页[21] 下一页[22] 尾页[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少年天子: 第五章
—— 二 —— 王崇简随众叩拜后,立在内院学士一班官员中。他略一抬眼,触到儿子王熙的目光,只有他能看出,这位内弘文院学士内心也很紧张。 河南巡抚正在跪奏,响亮的声音在乾清宫正殿中回响:"河南嵩山采得奇草灵芝,乃国家祥瑞之征兆,实是天子圣明所致,特进贺表及灵芝……"说着,把身边那个精致的木匣和匣上的红封贺表高举过头,等着内侍来接。 高高的宝座上,顺治略一沉吟,朗声道:"政教修明,时和年丰,人民乐业,方为祥瑞。你为封疆大吏,巡抚一方,当敬天勤政,惠养元元。芝草何奇,安可用此?去吧!"河南巡抚连忙叩头谢恩,哈着腰倒退着回班,站定以后,才用马蹄袖拭了拭额上的冷汗。 随后,各部院堂官先后面奏政事常务,殿内气氛才变得和缓了些,王崇简父子对视一下,两人的表情都轻松了许多。 不料轮到六科呈事齐奏时,顺治忽然把给事中阴应节召到御座边说:"你参劾江南科场的折子,朕已看过。详细面奏。"阴应节立刻跪奏:"南闱之弊比之顺天乡试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考方犹、钱开宗弊窦多端,物议沸腾,其彰著者,如取中之举人方章钺,系少詹事方拱乾第五子,与方犹联宗有素,乘机滋弊,冒滥贤书,求皇上立赐提究严讯。"顺治又问:"尤侗的《万金记》,可是近日所作?"阴应节回秦:"江南士人都说是为此而作。方字去一点为万,钱字去边旁为金,正指南闱二主考之姓氏。"尤侗是江南有名的才子,高才不第,愤懑难平,便写了这出杂剧,描写主考万白、金云,极尽行贿通贿之能事,录取的三鼎甲贾斯文、程不识、魏无知,也被刻画得穷形尽相。 此剧喜笑怒骂皆成文章,刚刚开始在江南流传。皇上这么快就知道了? 阴应节继续奏道:"北闱弊端一揭,人心大快!南闱大弊不发,无以服士子之心。两主考方犹、钱开宗撤棘归里时,道过毗陵、金阊,士子成群追舟唾骂,甚至投砖掷瓦,激愤之情可见一斑。且江南为文人渊薮,尤需慎重……"顺治身着朝冠朝服,绣金龙袍和花纹复杂的山海日月团龙褂同金光闪闪的雕龙御座非常相称,他那年轻的面容因头戴三重宝石的皇冠而显得格外威严庄重。他微皱眉头,平稳地说:"天下一统,有南北之分?南闱弊端早有风闻,经尔题参面奏,朕愈可洞悉其奸。方犹、钱开宗陛辞离京之日,朕曾面谕遴选真才,竟敢罔上坏法,殊属可恶!"他说着,声音提高了,怒容也出现了。他让内监递下阴应节的奏本,转向御前大臣和当值大学士:"传朕旨意:方犹、钱开宗并同考官俱著革职,中式举人方章钺由刑部差员役速拿来京,严行详审。此本内所参情事及闱中一切弊窦,著江南总督郎廷佐速行严查明白,将人犯拿解刑部。方拱乾著明白回奏!"御座边的奏对,并不是殿中文武官员们都能听清,但这一道圣旨由御前大臣在殿前一宣布,宛如殿脚下发出一次地震,气氛骤然紧张,汉官禁不住心里打鼓、脚下发软,眼看一团裹着闪电暴雷的乌云,又逼到了头顶! 北闱大案至今不过半月,在朝汉官多半有所牵连,一个个心惊胆战,寝食不安。李振邺、张我朴等旗人之死,镇住了一大批文人。就是与科场案无关的汉官,也转瞬间矮了三尺,本来就受制于无知无识的满大人,如今就更不得抬头了。 谁想雪上加霜,又来了个江南科场案!这下又要有多少汉官陷进去?看看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鳌拜等人的神色吧,看看简亲王济度、巽亲王常阿岱他们的冷笑吧,难道真要把汉臣一网打尽? 王崇简、王熙父子,被眼前严重的局面压得喘不过气来。 年过半百的父亲,竟然变了脸色,连嘴唇都战抖了。一年前,皇上亲临内院时,召见了王熙,夸奖他这位日讲官讲得好。那时,王崇简已是内国史院学士了,皇上便当即加恩,擢王熙为内弘文院学士。王熙感激谢恩时,皇上笑道:"父子同官,古今罕见。因你才德兼备,特加此恩。"于是王崇简父子同官,一时传为美谈。父子俩也就更加尽心竭力、勤于供职了。象他们这样受到特知的汉官,为什么也这样害怕呢? 各部院齐奏公事完毕,人们正想松口气,却又出了一件爆炸性的事情。按照惯例,在朝会结束前,负责纠察朝会秩序、百官仪容礼节的纠仪给事中、纠仪御史要向皇上纠参失仪官员,即使没有,也要例行报告。于是,当日的纠仪给事中之一任克溥出位跪奏:"纠仪给事中任克溥禀奏:今日大朝之前,西班文武百官与外国使臣进贞度门就位时,内国史院学士王崇简,见朝鲜使臣竟垂头而泣,大失朝仪,求皇上处置。"苏克萨哈正在御前,立刻大声奏道:"任克溥纠仪齐奏不实,左袒王崇简父子,求皇上明察!"顺治道:"奏详情来。"鳌拜出班,有条不紊地奏道:"禀皇上,此事奴才亲见。 西班进贞度门后刚刚就位,外国使臣便从西班前经过。朝鲜使臣头着冠帽,两侧戴貂皮耳掩。王崇简神色惨然,指着朝鲜使臣对其子王熙道:'此乃明朝旧制也!'说罢便垂头哭泣,王熙也闷闷不乐,面有悲色。奴才以为这不是失仪小事!王崇简父子受大清重恩、皇上特知,心里却念念不忘故明,分明有叛逆形迹。"王崇简、王熙父子立刻出班跪倒了。 顺治面带怒容:"王崇简、王熙,有何驳辩?"王熙抢着回禀:"禀皇上,小臣无辩。只是罪在小臣,不该向臣父问起。求皇上定小臣之罪,饶恕臣父。"王崇简回禀:"启奏皇上,臣无辩。一时情不自禁,唯请处分。"内大臣索尼出班齐奏:"禀皇上,据奴才所知,当事人并不止王崇简父子。大学士金之竣傅以渐都在常傅以渐不制止、不举发,金之俊竟陪同下泪,居心叵测。钦天监监正汤若望也通同叹息。求皇上一并处置。"满殿的汉官,一看殿前跪下谢罪的几位汉大臣,不是地位最高的大学士,就是受皇上特知的近臣,一个个都觉得大祸临头、在劫难逃。连侍卫内监们也吓呆了。大家都在等待着天威震怒。乾清宫中,鸦雀无声。 顺治明亮的眼睛静静地从左到右扫过一遍,竟不作任何表示,一抬手,说道:"起去!"接着便站了起来,这表示要"退朝、回宫"了。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只得跪倒送驾。 皇上回宫去了,各官依次退出。被参的王崇简父子、金之竣傅以渐、汤若望、任克溥等人,便都打点着上本自劾请罪。 福临回到养心殿,时间已过辰正,御前侍卫立刻传上早膳。今天大朝和内朝相连,他早就饿了。他把一碗略带紫色的老米饭就着燕窝鸡翅火熏香蕈汤吃下去,才放慢了进膳的速度,有心好好品尝一下几道初进上的南菜--这是江南总督郎廷佐特地送来宫中的扬州名厨役做的--可是刚才乾清宫中发生的事情,总象走马灯似的在他眼前晃动,弄得他心绪不宁,仿佛失落了什么东西,却想不起来是什么。 福临放下五福捧寿铜胎珐琅饭碗,看了一眼那一品盛在银碟里的折叠奶品,侍候太监连忙把它挪到皇上跟前。这时,养心殿当值首领太监领了四名小太监,各捧一个长二尺、宽一尺五的银方盘,顺序跪到皇上身边。福临扯过胸前白绸绣龙怀挡擦擦嘴,侧身对四个银盘看了一眼,微微一愣:银盘里的粉牌全摆满了,这可是多年不曾有过的事儿!平日递呈的膳牌顶多两盘。这是为什么? 福临再仔细看看,不禁皱起了眉头:银盘里泛出一片红色,那里的牌子差不多都是红头牌! 这是皇上的规矩:凡遇到值班奏事引见的日子,如果文武臣僚请求引见或需要奏事,必须在皇上用膳时递呈牌子。宗室王公贝勒用红头牌;文职副都御史以上、武职副都统以上用绿头牌;来京的外官,文职按察使以上,武职副都统总兵以上,用一般粉牌。牌上缮写姓名、籍贯、家世、入仕年岁、考绩功勋等等。 福临顺手在银盘里翻了翻,个别几张绿头牌也是议政大臣和部院堂官,竟然没有一名汉官求见奏事。他联想起内朝时的情景,心里更不痛快了。 一起又一起的王公贵族、满洲大臣恭恭敬敬地进殿又出殿。最后一起才叫到安郡王岳乐。 岳乐叩拜后,福临赐座赐茶。岳乐接过茶盏在氈垫上坐定,抬头看看皇上:福临面露倦色,眼睛里透出无法掩饰的厌烦。岳乐体谅皇上的心情,也知道年轻的皇上最后才召见他的用意。作为国家的尊贵的王爷,或是作为宗室皇亲,他们俩交往并不密切,但是一遇政事上的坎坷和国策是非的争论,他们却暗自彼此引为知己,感受到对方的有力支持。至于爱好南蛮子悠久灿烂的文化,他们更是因有同好而情感相通了。所以他俩谈话最少客套,别人听来也许莫名其妙,但他们自己全懂。囿于皇上的尊严和王爷的身份,他们不得不维持那种不即不离的奇怪关系。不然,他们可以继伯牙、子期和管仲、鲍叔牙而成为生死之交的。 "皇上,他们都来了?"岳乐微笑着,恭敬地问。 "可不是!"福临憋了半天的闷气,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出路,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就跟事先约好了似的,今儿个都上朕这儿表忠来了!之后,骂一顿南蛮子,谏一通仰法太祖、太宗;更有甚者,竟然求朕恩准往山东、江南圈地、恩准严逃人之法……这是怎么了?满洲大臣、宗室皇亲也要结党营私不成?"岳乐注视着皇上,沉静地回答道:"依我看,借仰法太祖、太宗为辞,求官求利为实。当年太祖皇帝在辽东颇恨汉族读书士人,见了就杀。太宗皇帝却反其道而行之,重用范文程、宁完我,招降洪承畴,重用孔、耿、尚等降将,方有甲申入关之壮举!""正是。历来治理天下并无成法,旧制必须日有更张。就以圈地而论,国初人民逃亡,土地荒芜,东来将士无以为生,圈地牧放耕作,原无不可。如今百姓安居多年,再行圈占,势必搅扰民间,举国不安。唉,这些人眼光短浅心胸狭窄,只看到鼻尖上的小利,不知顾大局、识大体;明明没有治理百姓的学问,又不肯多读书史,国家政事怎能完全仰仗他们?……汉臣呢?才具见识确实高出满臣,但竭忠效力又远远不及。难啊!……"皇上,"岳乐忽然郑重其事地说:"就汉臣而言,思明者便为不忠,不思明者便为忠吗?"福临一愣,闪烁的目光看定了岳乐,十分专注,轻声道:"皇兄,请说下去。""皇上,今日膳牌尽是红头,端倪已现。朝中满臣见机而起,排挤汉臣,近因是早上内朝,远因是顺天科场案。皇上需要心里有数。"福临脸颊微微泛红,说:"朝廷连岁开科,选举人才,正为识拔汉族之秀民。考官贿买关节,大干法纪,不用严刑峻法,何以平天下寒士怨恨?""皇上明睿,远见万里。科场之弊诚然可恶,理应严明法纪,时加匡正。但凡汲引人才,自古以来,从无以斧钺刑杖随其后的道理。铨选之政纵然堪称清平,但能免贿赂,不能免人情;科举亦然,无可讳言。如今屡兴大狱,正法流徙,治罪甚于大逆,是不是有些过分了?……"福临扬扬黑眉,想说什么,又竭力忍住,面色越加红了。 岳乐不是没有看到,也知道年轻皇帝脾气极大,但他还是不顾一切地说下去:"皇上不见今早内朝时的气氛?汉臣人人自危,个个失态。顺天科场案,满臣借机扩大事态,株连极广,已使汉臣缄口寒心,如今南闱弊端又发,若不妥为处置,势必蔓延全国,关系至巨。皇上,你要权衡轻重啊!……""那么,皇兄高见?""科场案处置宜轻不宜重!""什么?"福临一拍桌子站立起来,闪着怒火的眼睛盯住岳乐,他无法忍受这样直截了当地违逆自己心意的奏对。 "皇上,恕奴才直言,"岳乐不为所动,侃侃而论:"信郡王不日南征,平定云贵。一统大业,眼见成功。洪经略、吴平西等人均在前敌,各省督抚提镇也以汉军旗汉人居多。戎马倥偬,国家根基尚未大定,一切要政,宜宽宜厚。请皇上明鉴。"福临咬住嘴唇,刚刚升起的怒火刹那间消散了。一统大业,对他来说,是光华灿灿的闪烁在头顶的瑰宝!他沉思片刻,忽然微微笑了,凑近岳乐,压低声音,意外地说起了别的:"皇兄,另有一件要事劳皇兄办理。有见于眼下情势,此事不得不格外周密……"他们的语声越来越细,最后皇上和王爷一同笑了,还互相递着眼色,仿佛两个配合默契、通同作弊的童生。 福临走出养心门,抬头看看,太阳已渐近中天。时序虽已仲冬,正午却还晴朗和暖。他信步去慈宁宫向太后请安。这虽是每天必行的礼节,他并不以为繁琐,如果他有一天没有见到母亲,反而会若有所失,很不自在。 未到慈宁门,吴良辅便来禀告说太后到慈宁花园延寿堂去了,并出主意由揽胜门进园,让太后感到意外的喜悦。揽胜门是侧门,太后当然想不到皇帝会走侧门。福临对此很开心,到了揽胜门前,他又灵机一动,让众多的随从停在门口。 进园后,他蹑手蹑脚,尽力躲在树干花丛背后,悄悄地鹤行鹭伏,全然没有个皇帝的体统。 延寿堂前的丁香、海棠、榆叶梅最盛,现在落叶已尽,但密密的枝条足以遮掩福临。当他听到母亲的声音,便隐身在一丛丁香后面,透过横斜的枝蔓,寻找母亲的身影。 正午的阳光明亮辉煌,延寿堂前的廊子被晒得暖洋洋的,庄太后坐在一张扶手圈椅上,长长的头发披散着,乌黑油亮,几乎垂到地面,仿佛披了一张浓厚的黑纱。董鄂妃手拿象骨梳,满面笑容,不时蹲下、立起,认真地为她通头、梳理,并听着太后慈蔼而平静地说着话儿:"……这种野鸡常在草中,人马一过便惊飞起来,但飞不多远,更不能翻山,力气一尽便从空中跌下,扑到草丛里,再没有别的能耐了,只把脑袋藏进草窝,看不到人便以为人也看不到它,这时候你就只管拾吧,一只只都是活的呢!""母后什么时候带我们去见识见识?现在正是冬狩的好时候,看孩儿给母后拾它十几只大肥松鸡!"董鄂妃一面笑着说,一面把太后的头发挽成髻垂在脑后,用一支点了水钻的金凤簪轻轻簪祝"你昨天送来的野鸡味道就很鲜,大约是在松柏林里猎来的。只有吃松仁、柏籽的野鸡,才有这种美味。""母后真是博识!那些野鸡的确是儿臣幼弟从西山松林狩猎到的……母后看看,儿臣手艺可好?"董鄂妃拿了一面西洋大圆镜请太后照看,太后满意地笑道:"看什么呀,你做的事儿还有错吗!"娘儿俩正在说笑,两个小孩儿身着小箭袍,脚踏小皮靴,各人手中提着小弓,腰悬小箭壶、小宝剑、小佩刀,丁零当郎,滴里嘟噜,径直跑近太后、皇贵妃身边,一起嚷道:"皇阿奶,皇额娘!我们都射中了!"他们是皇二子、皇三子,一个五岁,一个四岁,象所有的小男孩一样,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跑得一头大汗,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儿,使太后、皇贵妃笑逐颜开。庄太后笑着揽过两个娃娃:"射几箭?中几箭?"三阿哥只是笑,二阿哥老老实实地说:"我没有三弟射得好。我五箭中了二箭,三弟五箭中了三箭。"董鄂妃笑道:"都好,都好!练到十岁,就都能百发百中了!瞧这个,额娘赏你们的好箭法!"她解下襟上两个嵌银丝绣花荷包,两个娃娃欢呼着朝她扑过去。她把荷包一人一个地系在他俩的襟扣上。 太后笑道:"你的荷包本来就是六宫第一,这一对怕是最精巧的了。给这小哥儿俩,可惜了。"董鄂妃笑道:"母后快别取笑儿臣啦!两个荷包值什么! 阿哥们是大清的储君,骑射又是祖宗看家的本领。儿臣再愚笨,在这事上还有什么舍不得!……哟,瞧这哥儿俩一头汗,罩褂也没穿,看着凉!保姆呢?保姆!"保姆应声而至,跪在阶前。董鄂妃从保姆手中接过小罩褂、小皮帽,亲自给两个阿哥穿戴好,又扯下襟边的手绢,细心地给小哥儿俩擦汗。庄太后心下感叹,眯眼望着忙碌的董鄂妃暗暗点头。随后,她也拿出两个梅花形的小金锞子赏给孙子,说:"把这装进荷包里压包吧!记住你们皇额娘的话,可要当先祖先皇的好子孙!……"别说庄太后心里感到宽慰舒坦,就是这边悄悄站在树丛中的福临,心头也是热烘烘的。所以当他出人意料地突然出现在婆媳俩和孩子们面前时,一点儿也没有平日必须摆出来的威严和矜持。 董鄂妃连忙站起,想领两个阿哥回慈宁宫。太后笑道:"让保姆领他们回去吧,你再坐会儿。皇儿又不是生人,你还怕他吃了你不成?"庄太后很少开玩笑,今天不知是心绪特别好,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福临觉得很愉快,董鄂妃却瞟了福临一眼,悄悄地红了脸。 按照常例,福临总是把当日朝中大事向母后讲述一遍,太后也总是静静地听,很少插话。此刻,站在旁边的董鄂妃形同虚设,大气也不出了。 福临讲罢,太后又按惯例频频点头,说:"皇儿御宇多年,处事得当。总之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能使江山永固、四海安宁便好。"她转向董鄂妃:"你说呢?"董鄂妃欠身道:"母后,儿臣身处内宫,只预内事。国家政务,非儿臣可以过问。"太后含笑点头,又对福临说:"从谏如流,乃古贤君之德。 皇儿要时时记取,免致错误……"她沉吟片刻,终于说:"安郡王岳乐为国效力年久,颇有见地,多有建树,如今开国诸王均已谢世,岳乐也该进位亲王了吧?"福临心中一喜,明白了太后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他连忙说:"母后明见,儿早有此意!……""好。"太后笑着,慈祥的目光抚慰着儿子:"午后,你该到坤宁宫去了吧?""额娘,"福临习以为常,笑嘻嘻地说:"午后,儿还要去瀛台,办理一些重要政务。""母后,"董鄂妃垂着头,红着脸低声说:"平日皇上午后总是读书、习字、射箭,并不理政的。""谁说的?"福临扭头瞪了董鄂妃一眼,又回头笑着对母亲说:"儿已传旨,召王崇简父子和金之竣傅以渐、汤玛法等人进宫了。"太后非常注意地看着儿子的眼睛,似乎有些惊异,随后便宽慰地笑了,向后靠着椅背,道:"你果真越发长进了,我也就放心了……那么,从瀛台回来就去吧。"她轻轻叹了口气,说:"皇儿,你不要忘了,你毕竟是皇帝,不是寻常人家的丈夫、儿子和爹爹……""是。"福临连忙笑眯眯地回答:"儿子一定尊太后懿命,从瀛台回来就去坤宁宫。"可是,董鄂妃将福临送出延寿堂时,福临凑近她,用只有她能听到的声音,威胁地说:"你竟敢讨厌朕,把朕往外推! 听着,今晚朕到你的承乾宫去!你等着,看朕不把你吃了!哼!"乌云珠正想反驳几句,福临已头都不回地大步走开了。她被挤在那儿进退两难,委屈得几乎想要哭出来。要做名垂青史的贤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这时如果她回头向延寿堂望一眼,就会看到庄太后正凝望着这一对小夫妻的背影,摇头叹息呢!太后的心情,不也是很复杂的吗? 王崇简父子接到进宫的谕旨,联想到早朝发生的事,不由得变了脸色,但传旨太监似乎又没有恶意。两人满心狐疑,坐着官轿,竟被引到西苑门,在门前,与同时奉召的金之竣傅以渐、汤若望、李霨、伊桑阿等人会面。这里除了汤若望,都是内院学士、大学士;除了伊桑阿是满洲正黄旗人,其他都是汉官;汉官中除了李霨,都跟早朝被劾事件有关。大家面面相觑,心里七上八下,不知此来何为,也就没有心思交谈了。 几名召引太监带路,一行人进了西苑门,沿着初结薄冰的太液池南行,过一座雕栏玉阶的石堤,高高的翔鸾阁便赫然在目。瀛台上黄、绿两色琉璃瓦的建筑群犹如仙山琼楼,在苍郁如绿云的松柏的簇拥中闪闪发光。他们没有上阁,向东一拐,从牣鱼亭和镜光亭之间,踏上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小路掩映在太湖石间、松柏树下。走在这条小路上,如在深山,非常寂静,只有风吹树动和他们的脚步声交织着,伴随他们在山石间迂行。 他们被引到一扇小绿门前,象王崇简这样的胖子,一次只能进一个人。门两边高墙壁立,墙头露出高高的屋脊和两棵巨大的青桐。这是什么意思?会不会是一处囚禁所? 惊疑不定之际,门开了,一股梅花的清香扑面而来,他们迎着这缕花香走进深幽的小院,举目一望,太湖石遍山叠嶂,湖石间几株老梅疏枝横斜,红白相间,开萼吐芳。北边三间通屋,檐下一匾:随安室;南边三间通屋,檐下一匾:桐荫书屋。他们谁也不曾到过这里,今天来到此处是福还是祸? 太监们知礼地退到门前和檐下。几个人你看我,我看你,站在院里发愣。 "万岁爷驾到!"从连接涵元殿、添韵楼的那道顺山势而下的长廊里,传来这么响亮的一声,几名年轻太监前导,顺治皇帝出现在桐荫书屋西侧连接长廊的小门前。他头戴红绒结顶冠,身穿石青色暗团龙织锦袍,外罩貂皮明黄面如意端罩,腰束黄绸绉搭包,脚下粉底皂靴,这一身家常打扮,加上他和蔼的神色,使这些待罪的臣子们放下了心,立刻跪上去叩头请安。皇上点头微笑道:"朕日理万机,难得有此闲暇,特召诸卿一聚。众卿均是朝中饱学有才之士,平日讲学常聆赐教,今日诸卿只当以文会友,不必拘礼。"说罢,他率先走进桐荫书屋,众人也躬腰跟进。首先投入眼帘的,是沿着墙周一圈的数十架图书,锦匣牙签,琳琅满目;书橱间排列长几和百宝橱,其中商彝周鼎、哥窑宣炉、印章图册,罗列生辉;十几个高及人胸的彩绘大磁瓶,装满了长长短短的书画卷轴,几只珐琅夔凤纹薰炉热烘烘地喷着檀香,弥漫一屋。福临对众人惊诧的表情很得意,便进一步解除他们的拘谨,重复说道:"众卿不必拘礼,不在金殿在书房嘛!……来,上茶!"内侍鱼贯而入,给每位大臣敬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福临笑道:"这茶以松仁、梅英、佛手沃雪烹煮,宫中叫作三清茶。众卿品一品,其味如何?"众人以口就杯,细细品味。伊桑阿首先赞美说:"禀皇上,奴才自来不曾喝过这样的好茶!"福临笑道:"比奶茶如何?"伊桑阿道:"各有品味。"李霨道:"此茶清醇甘美,足以比之美酒。"福临笑道:"所以啊,客来茶当酒,对饮乐陶然!"众人都笑了。皇上今天不止和蔼可亲,还透露出一种潇洒倜傥的神态,非常接近这些文人学士们一贯欣赏的风度。他们的精神渐渐轻松了,放开了。 汤若望道:"请皇上赐老臣配方,老臣也好如法炮制。"福临扬头爽快地一笑:"玛法,你早说喜欢,朕早着人给你送去了,保你三十年享用不了。"汤若望抖动着白眉白须,笑着说:"老臣哪里敢指望三十年!"福临转向金之俊:"朕记得你与玛法同年,应该都是六十六岁了吧?如今却都鹤发童颜,是寿高有福之人啊!"两个老臣连忙躬身逊谢:"陛下金口,折煞老臣了!……" 福临指着南窗下的长几说:"那儿有数幅宋、元、明三朝字画,请诸位鉴别一下真伪。[说起书画,这些人都是内行,也都喜好,登时都走到长几边,翻册开卷,或凝神细看,或啧啧赞叹,各有一种情态。 福临旁观,很觉有趣。他回头发现汤若望站在一边,便小声问:玛法怎么不过去看看?""皇上,你知道我对中国书画实在是不通的。"福临灵机一动,象孩子那样对玛法挤挤眼,好象串通他跟自己一起恶作剧似的,退到书屋正中案边,拔出青玉九龙笔架上的紫毫,在满雕梅鹊闹春图案的端砚中舔足了墨,抚平案上的雪浪纸,小声说:"玛法,我画个人儿给你看!"不多时,汤若望的大声赞叹把众人吸引过来:"皇上,这太妙了!无处相象又无处不象。这,大约是中国画的魅力吧? 诀窍是什么呢?" 福临笑而不答,把那张画出示众人。 "哦!王学士!"众人惊呼一声。画上果然是王熙:象所有的写意一样,笔墨淋漓,衣纹线条都很粗略,而姿态风度却维妙维肖,面部画得较为细致,须眉毕肖,呼之欲出。大家看看画像,再看看王熙,都忍俊不禁,也忍不住地赞美皇上的画工。 王熙伏拜于地,乞皇上将此画赐予。福临笑道:"不行,不行,画人非朕所长,还是山水画更有意趣。"他重又提笔,略一寻思,运腕急写。笔下林峦深密,水明石秀,神清意远,潇洒疏阔,寥寥数笔,一幅清淡爽朗的水墨山水便呈现在众人眼前了。众人纷纷赞叹:"皇上此画,真得宋元画之三昧!"金之俊捋须而笑。 "皇上以武功定天下,万机之余,游艺翰墨,真升平盛世之佳话!"傅以渐也感慨不已。 福临看定王崇简,说:"崇简精于字画,你看如何?"王崇简连忙躬身答道:"陛下胸中丘壑,有荆、关、倪、黄辈所不到者,自是得之天授,非凡人所及啊……"福临拿这张画递给王崇简,笑道:"那么,这一小幅就赐你留念吧!"事出意外,王崇简愣了半天,才跪上去双手接过,连连叩谢。福临又掉头对王熙说:"你年轻,在朝中供职还长着呢,所以赐父不赐子。"王熙红着脸含泪跪下谢恩,众人这才真正松了口气。 "众卿所观书画确系真迹吗!" 大臣们纷纷夸赞皇上的珍品都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确系真迹。福临命内侍又拿出数幅书草,请众人观赏。金之俊看罢脸色忽变,汤若望仍是不懂行,其他人则盛赞笔力遒劲圆活,是难得的佳书。 福临道:"正是呢,朕也以为此字之佳,十分难得……这是崇祯帝的手笔啊!……"一片寂静中,他拿过一幅,小心地亲手展开,凝神注目,好半天,才无限感慨地说:"如此明君,身婴巨祸,使人不觉酸楚耳!……"王崇简心头一热,顿觉鼻子发酸,眼角湿润。那边金之俊也低下了白发苍苍的头。 傅以渐道:"所以本朝为故明报君父之仇,不愧仁义之师。"伊桑阿道:"正是。大清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明之遗老至今不肯出仕,实在不智之至。"福临笑道:"今日以诗酒相酬,那些旧话就不必提了。来,上灯!"内侍们络绎不绝,点烛上灯,请他们到随安室用酒膳。福临领先,众人亦步亦趋,出了桐荫书屋。但见院中梅树老枝壮干上,都悬了彩灯,时近黄昏,花开更盛,梅花灯火相映照,愈显精神。阵阵梅香袭来,使众人都有些沉醉了。随安室门大开,数桌丰盛的酒膳已经摆齐。福临笑道:"今日灯下持酒赏梅,众卿必得佳句。无诗无词者罚三大杯!"大臣们都笑了。汤若望躬身奏道:"请皇上宽恕,今日是教中斋戒日,实在不敢饮宴。""哦,怪朕疏忽了。来,拿扇子。"福临接过内侍呈上的一把他亲手绘画、并印有广运之御宝的折扇,递给汤若望说:"玛法,这扇赐给你,请你提前回去吧!"大臣们看着这把扇子啧啧称羡,汤若望虽然谢了恩,对扇画毕竟说不出个名堂来,将它收在怀中,向皇上和众人告辞,随着护送他的侍卫出门去了。 伊桑阿笑道:"汤玛法大约是怕做诗,借故逃席吧。"李霨也笑道:"那把扇子出自皇上手笔,万金不换的奇宝,汤玛法怕是一点不懂哩。"福临点头笑着叹息道:"汤玛法忠心耿耿,精于天文算学,笃于天主之教,品德高贵,有'圣人'之称,是我朝难得的客卿。可惜不生在东土,对中国实在所知太浅了!……"王崇简和王熙借此机会向皇上跪叩下去,说道:"臣父子早朝失仪,实在罪该万死,乞皇上饶耍"福临看看王崇简父子,再看看众人,笑着缓缓说道:"何须如此。身为明臣而不思明者,必非忠臣!朕岂不明此理?"皇上的话,大出众人意外,不仅王崇简父子汪然出涕,其他大臣也都跪下了。 "众卿这是怎么了?"福临连忙伸手阻拦。 大臣们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最后金之俊颤巍巍地呜咽着说:"皇上以大义相激劝,之俊等没齿不忘……""众卿快起,请入席吧!"福临满面春风,愉快地邀请着,自己领头往随安室走去。但灯光映照着红梅,景色迷人,芳香醉人,使他忍不住在梅花灯火间流连低徊,竟信口吟出四句诗来:"疏梅悬高灯,照此花下酌。只疑梅枝燃,不觉灯花落。"金之俊忘形地高声喝采:"好诗好诗!奇事奇句,古今未有也!"随后,自觉失态,连忙躬身谢罪:"乞皇上恕臣失仪之罪。臣实在是文人固习,一时难改……"福临哈哈一笑:"正要众卿不拘礼仪,方有意趣。王熙,早就听说你颇有诗才,文思极快。即席赋诗填词,如何?"王熙略一沉思,便低声吟哦道:"黄昏小宴到君家,梅粉试春华,暗垂素蕊,横枝疏影,月淡风斜。更烧红烛枝头挂,粉蜡斗香奢,元宵近也,小园先试,火树银花。"福临连声赞道:"妙,妙极了!'小园先试,火树银花'……'横枝疏影,月淡风斜',何其风流,何其妩媚!调寄《眼儿媚》,连词牌都选得好。来,来,进屋写下来!"他兴致勃勃,甩开步子,轻松地迈进了随安室。 大臣们随着进室,金之俊和傅以渐落在最后。金之俊的目光一直不曾离开过福临,这时悄悄地对傅以渐说:"皇上气宇轩朗,风流潇洒,不仅有君人之度,兼具士大夫之风,天下将忘其为夷狄之君矣!……"傅以渐起初瞪了他一眼,后来又不禁频频点头,感慨不已。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0] 本页[21] 下一页[22] 尾页[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名著精选 最新文章 |
明朝那些事儿第7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6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5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4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 |
明朝那些事儿第2卷 |
贾平凹散文精选 |
铺花的歧路 |
几度夕阳红 |
朝花夕拾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