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古典名著 -> 庄子译注 -> 知北游 -> 正文阅读 |
[古典名著]庄子译注 知北游 [第22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1] 本页[22] 下一页[23] 尾页[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庄子译注: 知北游
[题解] 本篇取开头三字“知北游”为篇名,是《庄子》中比较重要的一篇。集中阐述庄子和道家哲学的宇宙论、认识论。对最高本体的道作了较多论述,提出道是万物之本,既产生万物,又在万物之中,并主宰其运动变化,天地万物都不能离开道。还论述道是不可知的,并对事物矛盾对立,新故相除,死生交替的发展观作了多方面阐述,这些思想对后代哲学发展有多方面影响。 全篇粗略分为十段,第一段较长,带有全篇总论性质。其中心有二点,一是道不可知,凡讲说出来的都不是真道;二是提出“通天下一气耳”的重要命题,把人之生死,万物生灭都看作气的聚散,把一切统一于气,气又根源于道,回答了万物统一性的问题。这些思想在以后各段不断得到充实。第二段,圣人效法天道而行无为之治,天地阴阳四时各得道而自足。第三段,啮缺问道于被衣,提出真正知道者应是“形如槁骸,心若死灰”,暗昧无心的样子。第四段,提出人的形体、生命、性命都非自有,而是受天地造化支配的。 第五段内容较复杂,讲了有形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万物生于精,并以形相生的宇宙生成论问题。还讲天地日用万物得道而成,生死只是自然转化过程,用不着为此而忧乐。第六段,道无所不在,即在万物中,又支配万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第七段,包括两个故事,一个通过弇■吊之口,讲述道“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人们所议论的道,都是非道。一个故事通过泰清与无穷等的对话,又进一步阐述道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没有任何名言与道相符。因此,靠闻见言说不能达于至道。第八段,亦有二个故事。光曜问无有,讲至道不执著于有无。另一个故事写捶钩老人精神专注而技艺如神,推证不分心于外物,则得大道而无不通。第九段,冉求与孔子讨论天地之始观问题,提出“古犹今也”,没有分别。还提出死主各自成体和“物物者非物”的生死观和宇宙观问题。第十段,持守无为之道,不强求其所不知不能,“至言去言,至为去为”,不送不迎,听其自然,即可得道。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1),登蹲弅之丘(2),而适遭无为谓焉(3)。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4)?何从何道则得道(5)?”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6)。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7),登狐阕之上(8),而睹狂屈焉(9)。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10)。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11),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12)。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13)。道不可致(14),德不可至(15)。仁可为也(16),义可亏也(17),礼相伪也(18)。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19)。’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20)。故曰:‘为道者日报,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21)。’今已为物也(22),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23)!生也死之徒(24),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25)!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26)。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27)。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28)。故曰,‘通天下一气耳(29)。’圣人故贵一。”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30),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31)?”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32);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33)。 [注释] (1)知:虚拟人名。玄水:虚拟河流名。 (2)隐彝(fén):假设之地名。 (3)无为谓:虚拟之得道者,与自然合一无为不言之人。 (4)居:居处。服:行事。安:持守。 (5)何从问道:由何种途径。用何种方法。 (6)不知答:意思是说,无为谓视大地万物为一体,无分别之心,故对所问不知答。 (7)白水:传说中的河流名,与玄水相对。 (8)狐阕:虚拟的山名。 (9)狂屈:虚拟人名。本篇所举之人名、地名、河流名多为虚拟,并含有寓义。 (10)中欲言:正想说的当中。 (11)波与彼:指无为谓与狂屈。 (12)不近:与道不相近。 (13)不言之教:不用言语的教化。 (14)致:招致、取得。 (15)至:达到。这句意思是,道与德不能有意求得,愈是有意追求,愈离道德遥远。无为无求,与天地同一,则道致而德达。 (16)仁:指儒家之仁,是有形迹的,可有意去作到。 (17)亏:损弃。义:裁断是非的标准。庄子认为,裁断中取其合宜、弃其不宜,故有损弃。 (18)礼相伪:礼是人制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推行中重表面形式,不重内在真实,故易流于相互欺骗和诈伪。 (19)出自《老子》三十八章。意为道德仁义礼的相继出现,反映社会由无为进入有为,随着文明的进步,智力的发展,人距离纯真质朴之性愈远,道德也不断下降。只有废止一切文明成果,反朴归真,回复自然,才能达到道德的完善。 (20)华:同花。比喻漂亮的外在形式。庄子认为,礼是在人与人之间失掉忠信后制定出来,起约束作用的。既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限制,就必出现种种形式的反限制,从而发起纷争和动乱。所以说礼是“乱之首”。 (21)损:减损,指减损人之知识、经验、欲望等。无为而无不为:因任自然,不加干预,则万物各循其性、自行主化、天不自为而成。 (22)今已为物:现已成有形之物。即由虚无之道聚而成体,再复归虚无则难。 (23)大人:至人,与天道无为一体,故复归大道则易。 (24)徒:类。这句的意思是,生与死为同类,就一物说有生死之别,就万物总体说则无生死之分,此物之生或为彼物之死,生死为同类。 (25)纪:纲纪、条理。 (26)万物一也:气之聚散表现为物生死之无穷变化过程,万物统一于气。 (27)这句是说:人们把自己认为美好的称神奇,把自己厌恶的称为臭腐。神奇与臭腐本没有同一的客观标准。 (28)神奇与臭腐可以互相转化,从转化观点看,二者又是齐一的。 (29)通天下一气:把天地万物看成一气贯通,这种观点包含某种唯物论因素,但气并未脱离虚无之道的笼罩,气不过是道的体现,道的作用而已。通,贯通。 (30)不我告:不告诉我。 (31)奚:何,不近:与大道不相近。 (32)彼:指无为谓。 (33)知言:懂得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理。 [译文] 知北游到玄水边,登上隐弅山丘,而恰巧碰到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问一问你:怎样思索怎样考虑则可认识道?如何居处如何行事则可持守道?由何种途径用何种方法则可获得道?”问了三次无为谓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要回答。知之问题未得解答,就返回到白水的南面,登上狐阕山丘,而看见了狂屈。知又把那三个问题来问狂屈,狂屈说:“唉!我知道,就告诉你。”正想说的当中忘记了所要说的内容。知未得回答,又返回帝宫,见到黄帝又问及那三个问题。黄帝说:“无恩无虑才能认识道,无定处不行事才能持守道,不要任何途径和方法才能获得道。”知问黄帝说:“我和您知道这些,无为谓和狂屈却不知道,谁是对的呢?”黄帝说:“那个无为谓是真正对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终究与道不相近。知道者不言,言道者不知,所以圣人推行不言之教化。道是不能获取的,德是不能达到的。仁可以去做,义可以损弃,礼是相互欺骗的。所以说:‘失去道而后才有德,失去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义而后才有礼。’礼只是道华丽的外表,而为祸乱之开端,所以说:‘从事于道要天天减损,减损而又减损,以达到无为,无为而后方能无不为。’现已成为有形之物,要想返回虚无之本恨,不也是很难的么!如果说容易作到的话,那只有得道之至人啊!生为死之同类,死为生之开始,谁能知道其条理伦序!人之出生是气之聚合。气聚台则得生,散灭就死亡。如果死生是同类的,我还有什么担心呢!所以万物是一体的。人们把自己认为美好的称神奇,把自己厌恶的称臭腐。臭腐可以转化为神奇,神奇可以转化为臭腐。所以说:‘贯通天下只是一气而已。’因而圣人重视一。”知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不知道要回答;我问狂屈,狂屈欲说给我又不说了,不是不说,是欲说当中忘记所要说的了;现在我问于您,您知道这么多,何故说是与大道不相近呢?”黄帝说:“无为谓是真正知道者,因为他不知;狂屈近似于知道,因为忘记所知;我和你终究与道不相近,因为是知。”狂屈听到后,认为黄帝是知言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1),四时有明法而不议(2),万物有成理而不说(3)。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4)。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今彼神明至精(5),与彼百化(6)。物已死生方圆(7),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8)。六合为巨(9),未离其内(10);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11),终身不故(12);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13),油然不形而神(14),万物畜而不知(15)。此之谓本恨,可以观于天矣(16)。 [注释] (1)大美:指夭地覆载万物,生养万物而又不自居其功,具有最大美德。 (2)明法:明确的规律。 (3)成理,万物生成之理。 (4)原:归本、推究之意。达:通达。 (5)彼:指天地。神明:天地蕴含的活力、创造力,虽无形可见却无所不在,主宰一切,它是极精微的。 (6)彼,指万物。与彼百化:天地参与万物之各种变化。 (7)死生方圆:物或生或灭,或方或圆,变化无方,形态各异,莫知其所由来。 (8)扁然:犹遍然,普遍地。 (9)六合:上下四方的无限空间。巨:巨大。 (10)其:指道。这句话是说,六合虽巨大,亦在大道中。 (11)沈浮:升降、往来。表示万物的相互作用与无穷变化。沈,通沉。 (12)故:陈旧,不故:言其新故相除,永葆生机。 (13)惛然,暗昧之状。形容大道暗昧模糊,似亡而存的样子。 (14)油然:流动变化无所系着之状。 (15)万物畜:万物为其畜养。 (16)观于天:观见自然之道。 [译文] 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所以至人自然无为,大圣人不造作,观察天地之道加以效法而已,现今天地之神明极精微,参予万物的无穷变化;物:发生或生或灭或方或圆的变化,没有办法知道它的根源;万物自古以来原本就这样普遍存在着。六合虽然巨大,未超出道之外;秋毫虽小,待道而成形体。天下万物无不在升降变化,终生都不会陈旧;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秩序;大道暗昧模糊似亡而存,流动变化没有形状而神妙莫测,万物为其畜养而不知。这就叫作本根,可以由此观见自然之道。 啮缺问道乎被衣(1),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2);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3);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4)。汝瞳焉如新生之犊(5),而无求其故(6)。”言未卒,啮缺睡寐(7)。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8),真其实知(9),不以故自持(10)。媒媒晦晦(11),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12)!” [注释] (1)被衣:虚拟之人名。据《天地》篇,彼衣是王倪的老师,啮缺是王倪的弟子。啮缺还见于《齐物论》等篇。 (2)若:你。天和将至,天然之和气就会到来。 (3)摄:收敛,一汝度:使思虑专一之意。神:神明之精,即道之功能活力。 (4)居:居处。 (5)瞳(tóng)然,无知直视的样子。犊:小牛。 (6)故:原由。无求其故,不追究事物原由,漠然置之,听其自然。 (7)卒:终。睡寐:睡着了。 (8)槁骸:枯骨,心若死灰:形容心枯寂不动,没有生机,象完全死灭之灰。 (9)真其实知:真正纯实之知。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无知无虑,方是真知道。 (10)不以故自持:不固守故见,与变化同步。 (11)媒媒晦晦:懵懂无知的样子。媒,作昧。 (12)彼何人哉,他是个什么人啊!表达惊叹赞许之意。 [译文] 啮缺问道于被衣,被衣说:“你要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线,天然之和气就会前来;收敛你的智慧,专一你的思虑,神明就会来居留你心;德将表现你之美好,道将留在你的身上。你无知而直视的样子就象初生的小牛犊,你不要去追究事物的原由。”话未说完,啮缺已经睡着了。被衣特别高兴,一边走一边唱歌而去,还说:“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懵懂暗昧,没有思想,不能和他计议谋划,他是个什么样人啊!” 舜问乎丞曰(1):“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2);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3);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4),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5)。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6)。天地之强阳气也(7),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释] (1)丞:古之得道者,舜之师。又说为官名。古代帝王有四辅之官,左辅右粥前疑后丞,丞即四辅之一。 (2)委形:寄托给你一个形体。委,寄托。 (3)和:和气 (4)委顺:寄托给你顺任自然之性,于是乃有性命。顺,顺任自然。 (5)蜕:蜕变。指生物之脱皮生新。此处比喻人的子孙繁衍能力,也是天托寄给人的。 (6)持:持守。这句意思是说,人的行、住、食都不属于自己,而受天支配。 (7)强阳气:强健运动之气。即天地阴阳二气聚合运动主宰支配一切。 [译文] 舜问丞说:“道可以获得和拥有吗?”回答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拥有,你怎么能拥有道呢!”舜说:“我的身体非我所有,归谁所有呢?”回答说:“是夭地寄托给你一个形体;生命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给你和气;性命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给你顺应自然之属性;子孙非你所有,是天地寄托给你繁衍子孙的能力。所以行时不知往哪里去,住时不知持守什么,吃东西不知味道。这一切都受强健运动之气所支配,又怎么能获得和拥有呢!” 孔于问于老聪曰:“今日晏闲(1),敢问至道。”老聘曰:“汝齐戒,疏■而心(2),澡雪而精神(3),掊击而知(4)。夫道盲然难言哉(5)!将为汝言其崖略(6)。夫昭昭生于冥冥(7)有伦生于无形(8)精神生于道(9)形本生于精(10),生,八窍者(11)。其来无其往无崖(12),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13)。邀于此者(14),四枝强,思虑恂达(15),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16)。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17),辩之不必慧(18),圣人以断之矣(19)!若夫益之而不加益(20),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21)。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22),运量万物而不匮(23)。则君子之道,彼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 卵生(,) 迹,(,)其外与(24)!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25),此其道与!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26),将反于宗(27)。自本观之,生者,暗噫物也(28)。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29),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有理(30),人伦虽难,所以相齿(31)。圣人遭之而不违(32),过之而不守(33)。调而应之(34),德也;偶而应之(35),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36),忽然而已。注然勃然(37),莫不出焉;油然谬然,莫不入焉(38)。已而化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39),人类悲之。解其天韬(40),堕其天■(41),纷乎宛乎(42),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43)!不形之形,形之不形(44),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45),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46)明见无值(47),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注释] (1)晏闲:安闲。 (2)齐:同斋,斋戒为古人在祭祀或其他重要典礼前进行的整洁身心的仪式。疏■(yuè):疏通、疏导之意。而:同尔。 (3)澡雪:情洗干净。 (4)掊(poū)击:打破。知:同智。 (5)谬(yǎo)然,深远莫测。 (6)崖略:概要,大致轮廓。 (7)昭昭,昭明显著。冥冥:暗昧浑沌。 (8)有伦:有伦类可分辨之物,指有形万物。 (9)精神:指精微的流动变化的精气。 (10)精:精气。 (11)九窍:周身之九个穴窍,指人和兽类。八窍:指鸟类。因其肛门尿道合为一窍,比兽类少一窍,故称八窍。 (12)崖:边际。 (13)无门无房:比喻之辞。言道来去无崖迹,没有固走的通行途径和居处之所,如同无门无房一般。四达之皇皇:广大无际四通八达。皇,大。 (14)邀:顺。 (15)枝:同肢。恂(xún)达:通达。 (16)应物无方:应接外物,不执滞于成法,能与时变通。 (17)且夫:况且。博,博学。这句的意思是,博学的人不必真知,真知在守约默识,不在广博。 (18)辩:善于辩论。 (19)断之:断弃、抛弃博学善辩之聪明。 (20)益:增加。这句是说,道充满天地,无所不在,不能增加和减少。 (21)保,保守,信守。 (22)渊渊:渊深。魏魏:同巍巍,高大的样子。 (23)运量:运用计量。匮:穷。 (24)彼其外与:彼指君子之道,言其岂能自外于大道呀。 (25)资:取。 (26)直且:只是暂且。 (27)宗:本,指其发生之处,即大道。 (28)喑噫(yīnyì):气之聚集。 (29)须臾:片刻。 (30)果蓏(luǒ):瓜果之总称,分而言之则是木实曰果,草实曰蓏,有理:二者各有区分之条理。 (31)人伦虽难:人间伦理关系虽然很复杂。相齿:按年龄、官爵等大小高低把人排列起来,使有伦序。齿,排列之意。 (32)不违:不逃避。 (33)不守:不拘守,不留恋。 (34)调而应之:调和顺应之。 (35)偶而应之:无心契合而顺应之。 (36)白驹过隙:比喻时间极为短暂,就象快马跑过一个缝隙的时间。白驹,骏马。 (37)注然:如水之涌流。勃然:如苗之茁壮生长。 (38)油然漻(liáo)然:形容变化消失之状。 (39)生物哀之:人之外的动物,为其同类之死而悲哀。 (40)天韬:天然的弓袋。韬,弓袋。 (41)堕:毁坏。韬■:都有束缚、约束之义。认为死亡就是对这些天然约束的破除。■(zhì),剑袋。 (42)纷乎宛乎:纷坛宛转,形容散失之状。 (43)大归:最大的复归,即死亡。 (44)不形之形:从没有形体达到有形体。形之下形:从有形体变为没有形体。 (45)将至:将至于道之人。务:从事。 (46)至则不议:达于道之人不议论,议则不至:议论之人未至于道。 (47)明见无值:用聪明智慧去识见大道就不得相遇。必须闭智塞聪,无知无虑,才能与道冥台。值,遇。 [译文] 孔子问老聃说:“今日安闲无事,请问您至道是什么?”老聃说:“你要进行斋戒,疏通你的心灵,清洗干净你的精神,打破你的智慧。道是深远莫测难以言说的呀!我将为你讲说其大概轮廓。凡昭明显著之物都生于暗昧浑沌,有形之物生于无形,精气从道生出,形体生于精气,而万物以形体相生。所以具有九窍之生物都是胎生,具有八窍之生物都是卵生。它来的时候没有形迹,它去的时候不见边际,没有固定的通道和居处,广大无际而四通八达。顺应于它,就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聪目明,用心不疲劳,应接外物不执滞成法而与时变通。天得不到它不会高,地得不到它不会广,日月得不到它不能运行,万物得不到它不能昌盛,这就是道呀!况且,博学之人不一定真知,善辩之人不一定有智慧,圣人是断弃这些的。如那想增加也无法增加,想减少也不能减少之道,是圣人之所信守的。渊深啊它就象大海,高大巍峨啊它在终而复始地运行,运用计量万物而不穷竭,然而君子遵行之道,岂能自外于它啊!万物都前往资取,它也不匾乏,这就是道啊!国中有这样的人,既不是阴性,也不是阳性,住在天地之间,只是暂且把他称作人,他将要返回他的本根去。从本始观察,所谓生,不过是气之聚集而已。虽然有长寿和夭折,相差又有多少呢!只是片刻之间的一种说法,怎么能够以它来确定尧和桀的是非呀?瓜果各有其条理,人间伦理关系虽然复杂,也可以排成伦序的。圣人遭遇此类事不逃避,过去了也不留恋。调和顺应这一切,便是德;无心偶合于这一切,便是道。帝王兴起之道理即在于此。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就象骏马驰过缝隙一样短暂,忽然之间而已。生长兴起,无不发生出来;变化消逝,无不趋于消亡。已经变化生出,又变化而死去,生物为其同类之死而悲哀,人类为其亲人之死而伤悲,解开自然弓袋,毁坏天然的剑囊,纷坛宛转,魂魄将归去,身体也随之消亡;这就是最大的复归呀!从没有形体达到有形体,又从有形体变为没有形体,这是人所共知的,不是将至于大道之人所从事的,这是众人所共同议论的。那些达于道之人不议论,议论之人则未至于道。用聪明智慧去识见大道就不能相遇,善辩不如沉默。道是不能闻知的,闻听不如闭塞,这就叫最大获得。”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1):“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2)。”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3)。”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瓷(4)。”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5)。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也(6),每下愈况(7)。汝唯莫必(8),无乎逃物(9)。至道若是,大言亦然(10)。周遍咸三者(11),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12),同合而论(13),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14)!漠而清乎(15)!调而闲乎(16)!寥已吾志(17),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18),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19),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20)。物物者与物无际(21),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22)。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23)。谓盈虚衰杀(24),彼为盈虚非盈虚(25),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注释] (1)东郭子:住在东郭的某先生。 (2)期:必。必指出具体所在方可。 (3)稊稗:稗指稗草,稊与稗相似。 (4)譬(pì),砖头。 (5)固:本来。不及质:未接触道的实质。 (6)正:古代管理市场的官名,名字叫获,监市:监管市场之人,为正获的助手们。豨为大猪。履,踩。意思是,管理市场的官员正获问他的助手,如何通过踩猪腿检验猪的肥瘦。 (7)每下愈况,愈是往猪腿下面踩,愈能比况出猪的肥瘦程度,因为愈往腿的下部愈难长膘,如果下腿都很肥,猪的其他部位就更肥了。用以比喻在最卑下处也有道的存在,可见道是无所不在的。 (8)汝唯莫必:你不必要求证实道在那个物上面。 (9)无逃乎物:所有的物都未逃离道外。 (10)至道:最高的道,大言:表达至道之言。 (11)周遍咸,三个同义词。 (12)无何有之宫:虚无之境,至道之乡,无所有而又无所不有。 (13)合同而论:把你的言论合同于至道之言。 (14)澹而静:淡漠而清静。 (15)漠而清:寂寞而清虚。 (16)调而闲:调和而安闲。 (17)廖:空虚寂寥。 (18)本无所往,故往而不知所至之处。无心而动,听其自然。 (19)彷徨:逍遥自在的样子。冯闳(pínghóng),广阔空虚之境。 (20)入焉:进入广阔虚空之境。穷:边际。 (21)物物者:使物成为物的那个东西,指创生万物之道。与物无际:与具体有形之物没有分界。道创生万物又寓于万物之中。 (22)物际:物与物之间的分界。 (23)不际之际:由没有边际之道转成有形之物。际之不际:由有形之物复归无际之道。 (24)盈虚衰杀,盈满、空虚、衰败、消杀。 (25)彼:指大道。大道支配万物之盈虚转化,而其自身并无盈虚之别。 [译文] 东郭子问庄子说:“所谓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必指出具体所在才可以。”庄子说:“在蝼蛄蚂蚁之中。”问说:“为何在这样卑下处呀?”回答说:“在稊稗里面。”问说:“为什么更卑下呢?”回答说:“在砖头瓦片中。”问说:“怎么更甚于前呢?”回答说:“在屎尿中。”东郭子不再出声。庄子说:“先生所问的,本来就没有接触道的实质。管理市场之官正获问他的助手如何踩猪腿检验猪的肥瘦,告知他愈是往下面踩愈能比况清楚。你不必要求证实道在哪个物上,所有的物都未逃离道外。最高之道是这样,表达至道的大言也是这样。周、遍、咸三个同,名不同而实相同,它们所指之实是同一的。尝试相互夫游历至道虚无之境,把你的言论合同于至道之言,就不会有所穷尽了!试着相互顺任自然无为,淡漠而清静啊!寂寞而清虚啊!调和而安闲啊!吾心虚空寂寥,本无所往,故往而不知所至何处,去了又来不知止于哪里,我已在其间来来往往,而不知哪里是终点。逍遥自在于广漠空虚之中,大知之人进入此境也不知它的边际。创生万物者与物没有分界,而物是有分界的,就是物之界限。由没有分界之道转成有形之物,又由有形之物复归没有分界之道。所谓盈满、空虚、衰败、消杀,道使物发生盈虚变化,而自身却没有盈虚分别;道使物发生衰杀之变,而自身并不衰杀;道使物有本末之变,而自身无本末;道使物有积散变化,而自身无积散。” 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1)。神农隐几阖户昼瞑(2),妸荷甘日中阖户而入(3),曰:“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4),嚗然放杖而笑(5),曰:“天知予僻陋慢訑(6),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7)!”弇■吊闻之(8),曰:“大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9)。今于道,秋毫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10):“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11)?”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12),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13)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14)”于是泰清中而叹曰(15):“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16)?”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17)道不当名(18)。”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19);无应应之,是无内也(20)。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21)。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22)。” [注释] (1)妸(ē)荷甘、神农、老龙吉:都是虚拟之入名。 (2)隐几:凭靠小几。阖户:关门。瞑:同眠。 (3)奓(shē):推开。 (4)拥杖:抱持手杖。指因过度震惊,突然抱杖而立。 (5)嚗(bó)然:手杖掉地发出之声。笑:不哭而笑,言其已悟生死齐一之道。 (6)天:指老龙吉,言其有自然之德。僻陋:孤陋寡闻。慢訑(dàn):怠慢荒唐。 (7)夫子:先生,指老龙吉,发:启发。狂言:至言。常人不能理解,视之为狂妄之言,而不相信。 (8)弇■(yǎngāng)吊:虚拟人名。 (9)体道者:与道相合之人,系:凭依、归依。 (10)泰清、无穷、无为、无始:皆为虚拟之人名。 (11)数:道理,规律。 (12)约,收敛。这句的意思是,道可处富贵,可处贫贱,可以收敛,可以分散,是变化不定的。 (13)之言:此言,指无为讲说道数之语。 (14)弗知内矣,知之外矣:对道无所知,才是真正内心体悟了遁;对道有所知,能用语言说出来,这只是见到道的外在形式。 (15)中:《释文》引崔譔本作印,同仰。 (16)不知之知:不用名言相状对道加以表述的知,这种知才是真正知道。 (17)形形之下形:使形成为形的哪个东西,本身是无形的。即指道。 (18)道不当名:道之实与名是不相应的,不相符的。庄子认为,道不可名,如果加给一个名,就被限定,而不同于真正的道。不管给它起个什么名,都不可能达到名实相符。 (19)无问问之,是问穷:道是不可问的,不可问面又要问,这种问是空的。穷作空。 (20)无内:没有内容。 (21)大初:天地未分前的浑饨状态,万物之本始,即指大道。大,作大。 (22)昆仑:地之极高处,比喻有形与无形的分界处。大虚,广漠的虚空。 [译文] 妸荷甘与神农一同就学于老龙吉。神农凭靠小几,关起门昼寝。中午时候间荷甘推门而入说:“老龙死了!”神农凭几抱持手杖立起,嘭的一声放下手杖笑着说:“先生知道我孤陋寡闻怠慢荒唐,所以弃我而死。完了,先生没有留下启发我的至言而死去了!”弇■吊听后说:“与道相合的人,是天下君子所归依之人。现在他对于大道,连秋毫末端万分之一都未得到,还知道怀藏其至言而死去,又何况那些与道相合的人呐!道看起来无形,听起来无声,人们对它的种种议论,叫作暗昧不明,他们所论述之道并不是真道。” 于是泰清问无穷说:“您知道吗?”无穷说:“我不知。”又问于无为,无为说:“我知道。”又问:“您所知之道,也有什么道理规律吗?”回答说:“有”。又问:“它的道理规律是什么?”无为说:“我知道可处富贵,可处贫贱,可以收敛,可以分散,这就是我所知道之道理规律。”泰清把这话来问无始,说:“如果是这样,则无穷之不知道与无为之知道,究竟谁是谁非呢?”无始说:“不知是对道知之甚深,知是对道所知极浅;不知是内心悟道,知是只了解一点道的外在形式。”于是泰清仰天而叹说:“不知就是知吗?知就是不知吗?谁能知道不用名言相状表述之知是什么?”无始说:“道不可闻知,所闻知的都不是道;道不可见,所见者都不是道;道不可言说,被言说出来的都不是道。需知创生有形万物的东西是无形的呀!道与它的名是不相应的。”无始说:“有人问道而给予应答的,就是不知道;就是那个问道之人,也是没听说过道。道是不能问的,有问也不应回答。本不可问又要问,这种问是空的;本不应回答而回答,这种回答是没有内容的。以没有真实内容的回答去对空问,如果这样,对外不能观察宇宙之无限,对内不能了解道之根本。因此他不能超越有形之界域,不能逍遥于广漠之虚空。” 光曜问乎无有曰(1):“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2),窅然空然(3),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4)。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5)。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6)!”大马之捶钩者(7),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8)。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9)。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10),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11),以长得其用(12),而况乎无不用者乎(13)!物孰不资焉! [注释] (1)光曜、无有:皆虚拟之名。 (2)孰,通熟。熟视:仔细观察。 (3)窅(yǎo)然:隐晦不明之状,亦为空寂之意。 (4)搏:触摸。 (5)有无:光曜无形体,听不到摸不着,故言有无。但还可以看见,未达绝无形迹之无无。 (6)为无有:既不执着于无,也不执着于有,而是有无双遗,超越二者,达到一个更高境界。此种境界一般人是无从达到的。 (7)大马:官名,指楚国之大司马。捶:锻造。钩:剑名。 (8)豪芒:锋利有光芒。 (9)守:持守,毕生专心持守于此。 (10)于物无视:对别的东西部视而不见,一心只在造钧上。 (11)用之者:指打造钩的技艺。假:借助、凭借。不用之者:指平时于物无视,专注于此道。 (12)长:长期。 (13)无不用:于物皆不用心,而至于无无之境,达于至道之域,则万物无不资取于他。 [译文] 光曜问无有说:“先生是有呢?还是无有呢?”光曜没有得到回答而仔细观察其状貌,隐晦空寂的样子,整天看它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摸也摸不着。光曜说:”达到极致了,谁能至于此境啊!我能达到无,而未能达到无无。及至超越有无之境。又从何达到呀!”楚国大司马有一位造剑的人,已经八十岁了,造出之剑仍然锋利有光芒。大司马说:“你是技艺高呢?还是其中有什么道理?”回答说:“臣有所持守。臣在二十岁时就喜好造剑,对他物视而不见,不是剑就不去察看。”这是造剑之技艺借助于平时的专注上,因此能长期得以熟练运用,何况于物皆不用心而达于至道的人呢!万物谁不资借于他呀!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1)。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2),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3);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4)?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5)?”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6)!不以生生死(7),不以死死生(8)。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9)。有先天地生者物邪(10)?物物者非物(11),物出不得先物也(12),犹其有物也(13)。犹其有物也,无已(14)。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己者,亦乃取于是者也(15)。” [注释] (1)失问:失去问意。心有所悟,不想再问。 (2)昭然:明白。昧然:胡涂。 (3)神者先受之:用空虚的心神先接受领会。 (4)不神者求:不神者指外界事物及道理。向外界事物道理去寻求验证,所以变得胡涂了。 (5)这句意思是,古有子孙,于是代代繁衍,今天才有子孙。如果古无子孙,今日也不会凭空生出子孙。由此推证,古代和今天相同,今天即是古代的继续。 (6)未应:不要应答,待继续讲说下去。 (7)不以生生死:死者自行死去,新生者并不是使已死者复生。 (8)不以死死生:新生者自生,死去者也不是使新生者死去。 (9)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之意。死与生并不相互依赖,它们各有自己的体系。 (10)者:作之解。这句意思是:有先于天地就生成之物吗? (11)物物者非物:生成物的那个东西,不是物自身,而是物之它体。 (12)物不得先物:被生成之物不能先于生成它的物而存在。譬如生物由细胞生成,细胞由分子生成,分子由更小的东西生成等等,这样生物不能先于细胞,细胞不能先于构成它的分子,分子不能先于构成它的更小原素,这样追溯下去,以至于无穷。如《齐物论》所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是没有穷尽的。在这无穷系列中,后一环节之物下能先于前一环节之物存在,即是“物不得先物”。 (13)犹其有物:生成此物的物,上面仍然还有它的生成者。犹,依然、仍然。 (14)无已:没有止境。 (15)取于是:圣人即是取法于自然之理,故其爱人类无止境。是,指上面所说自然之理。 [译文] 冉求问孔子说:“未有天地以前的情形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可以。古代和现今相同。”冉求不想再问而退去。第二天又来相见,说:“昨天我问‘没有天地以前的情形可以知道吗?’先生说:‘可以。古代和今天相同。’昨天我还明白,今天我又胡涂了。请问这是为何呢?”孔子说:“昨天你明白,是用空虚之心神先加接受和领会它;今天又胡涂,则是向外界事物道理寻求验证之故啊!没有古也没有今,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如果说以前没有子孙而今天有了子孙,这样说可以吗?”冉求没有回答。孔子说:“算了,先不要应答!死者自死,新生者不是使已死者复生;生者自生,死者也不是使新生者死去,死生是相互依赖吗?它们并不依赖而各有体系。有先于天地就生成之物吗?生成物的那个东西一定不是物自身,被生成之物不得先于生成它的物而存在,生成物上面仍然还有生成者,生成者上面仍然有生成者,是没有止境的呀!圣人的爱人类没有止境,也就是取法于此启然之理。”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1)。’回敢问其游(2)。”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3),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下化者也(4)。安化安不化(5),安与之相靡(6),必与之莫多(7)。豨韦氏之囿(8),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9)。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10),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11),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12)!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13),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14)。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15),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16)。齐知之所知(17),则浅矣。” [注释] (1)将:送。这句意思是,不送不迎,听其自然。 (2)游:指精神之出入自在。 (3)外化:随顺外物之变化而变化。内不化:内心平静安宁、恒定不变。 (4)一不化,恒常保持淡漠无心,即是一下比,有此则可与物化。 (5)安,习惯。这句意思是,不管化与不化,皆能习惯自处。 (6)靡,顺。 (7)莫多:不增益。循物之性,顺其自然,不予增减。 (8)豨韦氏:远古之帝王,又见《大宗师》篇。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之园林。 (9)囿、圃、宫、室:皆指帝王居处游息之所。圃比囿小、宫比囿小,室比宫小。居处之所愈小,精神愈狭隘,道德愈衰落。 (10)■(jī):和。这句意思是,儒墨二家之师,是非对立最难调和,古之君之亦能顺应调和,何况今人之一般争论呢。 (11)皋壤:平原。 (12)直:但。逆旅:旅舍。 (13)遇:遭遇,接触。这句意思是,遇到则知,不遇则不知。遇有限,知亦有限。 (14)能能:能作到力所能及的。 (15)人之所不免:人有所知所能,亦有不知不能,不知不能是人所不能避免的。庄子认为有的入却要强求避免,劳心弗力以自逞,为害生之道。 (16)至言去言:至道之言去掉言说。至为去为:至道之为去掉有为。 (17)齐:齐一。知之所知:靠主体与外界接触所得之知,是靠学习和教化所得有形迹之知,这种知是浅陋的。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听老师说:‘不要有所送,不要有所迎。’我请问如何能使精神出入自如。”孔子说:“古时之人随顺物化而内心安定不变,现今之人内心游移不定而又执滞外物不能顺应其变化。能随顺外物变化的,一定是内心淡漠安定之人。不管是变化还是不变,都能习惯自处,习惯与其相顺应,参与变化而不加增益。豨韦氏的园林,黄帝的园圃,虞舜之宫殿,汤武之宫室,居住愈狭小而道德愈低下。称得上君子之人,就是对儒墨老师那样对立,也能使其是非相互调和,何况是对待今人之争论呢!圣人与物相处而不伤害物。不伤害物的人,物也不能伤害他,只有无所伤害的人,才能与人相交往。山林啊,平原啊,都能使我欣然快乐!快乐还没有完毕,悲哀又继之而来,悲哀与快乐的到来,我不能抗拒,其离去我也不能阻止。多么可悲,世人之心只是为悲哀欢乐提供之旅舍罢了!他们只知所遭遇到的,不知所未曾遭遇到的;只能作到力所能及的,不能作到力所不及的。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本来就是人所不能避免的。那些人强求避免人所不能避免的方面,岂不也是可悲的公!至道之言去掉言说,至道之为去掉有为。想齐一人们所得之知,则是浅陋的。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1] 本页[22] 下一页[23] 尾页[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古典名著 最新文章 |
南齐书 |
梁书 |
魏书 |
南史 |
周书 |
仪礼译注 |
五代史演义 |
周易全解 |
隋唐演义 |
白话尚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