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古典名著 -> 庄子译注 -> 天道 -> 正文阅读

[古典名著]庄子译注  天道 [第13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庄子译注: 天道

 

  [题解]

  《在宥》篇讲,“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本篇基本上是对这一思想的论述与发挥,从天道与人道关系方面阐述庄子的政治思想。全篇可分为七段

  第一段,阐述天道虚静无为,与圣道、帝道相通。能以虚静无为为宗本,则可“推于天地,通于万物”,得“天乐”,与天相合。第二段,从“夫帝王之德”至“非上之所以畜下也”一大段,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主帐,认为道德仁义、形名赏罚等,以及上下尊卑等级,都属人道,它与天道是一致的,表现为本末君臣关系,也是治所需要的。其说近于黄老,有人以为后学所加。第三段,以尧舜对话形式,表达天德无为,如日月照耀,四时运行,昼夜更替,云,行雨施一样,是一种自然运行过程。帝王应去掉世俗的粘滞缠绕,循性无为,效法天德。第四段,老子批评孔子倡导仁义;只会扰乱人性。天地万物是自然有序的,人只要“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对外界不加干扰,就自会实现理想境界。第五段,通过老子批评士成绩的言行,讲述得道之人,已经摆脱对神圣智巧的追求,不受外界毁誉之影响,保持心性与行为仪容的恒常统一。第六段,阐述道无所不包又幽深莫测,圣人体道治世,“外天地,遗万物”,退仁义,弃礼乐,持守本真而内心安定。第七段,文字语言皆为糟粕,真意不可言传。道是超越形色名声的,不在文字语言之中,讲说于人的都不是真道,真道不靠言论,只能玄观体悟。

  天道运而无所积(1),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2);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3),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4)。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5),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6),平中准(7),大匠取法焉(8)。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9),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10)。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11)。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12)。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13)。无为则俞俞(14),俞俞者忧患不能处(15),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16),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上之道也(17)。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18);以此进为而抚世(19),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20),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21),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22),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曰:“吾师乎(23)!吾师乎!繁万物而不为戾(24),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25),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26),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27),其死也物化(28),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29).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30),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31); 其鬼不祟(32),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33)。”

  [注释]

  (1)天道:与人道相对,是中国古代含义宽泛的皙学范畴,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把它归结为天象运行,四时更迭,风雨寒暑等变化规律,与人事无涉。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天道是神意的体现,并与人事相互感应,庄子认为天道是自然界无意识无目的运行,是无欲无为的。积:停滞。

  (2)帝道:帝工之道。与后面的圣道同效法天道,二者区别在于,帝是有位的,掌握着国家的统治权力,可以直接推行其道。圣则是无位的素王,通过他的学说和道德发生影响,归:归附。

  (3)六通:四方上下无不畅通。四辟:春夏秋冬无时不开辟,六通四辟:形容于帝王之道全面通晓。

  (4)昧然:暗昧不觉。

  (5)饶:通挠,搅乱也。

  (6)烛:照。

  (7)平中准,水面平静,与水准仪器相符合。中(Zhong),符合。准,测水平仪器。

  (8)大匠取法:高明的木匠师傅效法它作成测量平面的器具。

  (9)鉴:镜。

  (10)休:栖止。这句的意思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帝王圣人使心栖止之所。

  (11)虚则实:心虚静能鉴照天地万物,故而充实。实则伦:充实中包含一切条理秩序。

  (12)静则动,天道之动静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不断转化推移的。如《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讲生死、可不可之转化推移,与此同理,动则得:天道不停止运动,万物与之吻合同步,则得其所宜。

  (13)责:尽职责。

  (14)俞俞:从容自如的样子。

  (15)不能处:处,止也。得无为之道者,忧患不能留止于心。

  (16)南乡:即南向,面南背北,为古代君主听居之位。

  (17)玄圣素王:得无为之道,为天下人敬仰而又未处帝王之位的人,如老耿及庄子虚拟的一些得道者。

  (18)江海山林之士:隐居在海岛深山的隐士。

  (19)进为:出仕作官,为帝王辅佐,如伊尹吕望之类。抚世:安抚治理世人。

  (20)静而圣:保持自身虚静无为则为圣人,动而王:无欲无求,顺夭道而动则为帝王。

  (21)大本大宗:指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和产生本原。

  (22)均调:均平协调。

  (23)师:比喻天道,庄子以天道为师,重复申说,表示衷心赞叹。

  (24)■(xiè)碎。戾:暴戾。

  (25)长:年长。寿:长寿。道是无始无终的,永恒的,说它比上古还要年长,只是一个比喻。

  (26)刻雕众形:比喻道创生万物的多种形态,好象匠人雕刻出各种物形。

  (27)天行:天道之运行。

  (28)物化:物象之幻化,认为人死不过是由一种物幻化成另一砷物,就象庄周梦中化成蝴蝶,醒来又成庄周一佯。

  (29)波:扩展。

  (30)其动也天:其动时无心无为,循性自如,如同夭道之运行。

  (31)这句是说,持守心之虚静无为,就可以为天下王。

  (32)祟,祸。其鬼不祟:其为助词,表强调义,强调鬼神也不能带来灾祸。

  (33)以:用。畜,养。天乐指圣人执守虚静无为,达到的与夭地为一,与变化同体的道德境界,圣人将其推行于天地万物,用它来畜养天地万物。

  [译文]

  天道运行而不停滞,故而万物得以生成;帝玉之道运行而下停滞,故而天下之民都来归服;圣人之道运行而不停滞,故而海内之民敬服。明于天道,通于圣道,于帝王之德无不通达的人,任物循性自为,对这一切暗昧不觉而执守虚静之心。圣人执守虚静,不是因为虚静好,才去作的。而是万物不足以搅乱他的心,所以心虚静,水平静就可以清楚照见人的胡须眉毛,其平面符合水准队器,高明的木匠师傅就是取法于此而造成水平仪器的。水平静还能如此明察,何况是人的精神呢!圣人之心虚静,可以成为大地的镜子,万物的镜子。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就是天地之平静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因此,帝王圣人都栖心于此。心休止则虚静,虚静则能鉴照万物而充实,充实中包含万物之条理秩序,心空虚即得平静,平静又转化为运动,运动与天道合则万物各有所得。虚静即能无为,君无为,则百官各尽职责。行无为之道则能从容自如,从容自如的人,忧患不能留止于心,所以能长寿。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本性。明晓此道而南面为君,就能成为尧一样的君;明晓此道而北面为臣,就能成为舜一样的臣。以此道处上位,就成为帝王天子的最高德行;以此道处下位,就成为玄圣素王的正道。以此道退隐闲游,海岛山林之隐士都会敬服;以此道出仕作官,辅佐帝王安抚治理人民,则能建大功显名声而使天下统一,虚静而为圣人,顺天动而为帝王,无为而受尊崇,朴素之美天下没有能与之相争的。明白无为是天地之本性,这就是把握了万物的根本性质和产生根源,就是与天道相合了,因此就能均平协调天下之事,而与人和谐融洽。与人和谐融洽,称之为人乐;与天相合,称之为天乐。庄子说:“我的老师呀!我的老师呀:打碎万物不算作暴戾,恩泽及千万代不叫作仁慈,比上古更年长不称为长春,覆盖承载天地、创生方物的多种形态而不称为巧妙,这就叫作天乐。所以说,知晓天乐的人,其生与天道一同运行,其死为物相幻化。虚静时与阴具有同一德性,运动时与阳一起扩散传播。故而知晓天乐的人,不报怨夭,不非难人,不受外物牵累,不责备鬼神。所以说,这样的人动时如天之运行无滞,静时如地之虚静充实,其心安定而为天下王;鬼神不会带给灾祸,精神也不会疲劳,其心安定而万物顺服。这些话都是说把虚静无为推行于天地,畅通于万物,这就叫天乐。天乐,是圣人用来畜养天下的。”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1),以道德为主,以无为力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2);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3),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4)。下有为也,上亦有力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5)。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6)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7),辩虽彫万物(8),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9),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10),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驰万物(11),而用人群之道也。

  [注释]

  (1)宗:本。天地覆载万物而无心,帝王则以之为本。

  (2)用天下而有余:对万物的变化生灭,社会的治乱兴衰,君主下加干预,任其自然,所以闲暇无事。

  (3)为天下用而不足:天下事是无穷尽的,虽弃波劳苦,砷精竭虑去作,仍然不能作完,故而力不足。

  (4)下臣,臣无为则丧失为臣之德。这里主张君德无为,臣道有为,二言下可相滥,实际是主张按干道各司其职。

  (5)不主:君有为则失去君主之德。

  (6)不易:不变。不管世道如何变迁,此道永不改变。

  (7)知:同智,智慧,落:通络,包括,包笼之意。不自虑:不自行代天思虑。

  (8)彫:钟泰《庄子发微》以为“彫藉为周”,可从。辩彫万物:言其辩论可以周遍万物。只是一种形容,实际上下可能达到。《齐物论》就讲:“言辩而下周”。

  (9)能虽穷海内:虽穷尽四海之内也找不出如此多能之人。

  (10)下产不长:意为天地无意于万物的产生和生长,万物的产生和长成皆出于自然。

  (11)乘,驾驭,驰:驱使。

  [译文]

  帝王之德性,以天地为宗本,以道德为主宰,以无为力常法。无为,任天下自行治理则有余暇;有力,力天下疲于奔命则力不足。所以古人治天下贵无为之道,君上无为,臣下也无为,是臣下与君上有同一德性,臣下与君上有同一德性则丧失为臣之德;臣下有为,君上也有为,是君上与臣下行道同一,君上与臣下行道同一则不成其为君主。君主在上必行无为之道而使天下自行治理,群臣在下必须有力去为天下作事,这是永不改变之道。所以古时为天下之王者,其智慧虽能包笼天地,也不自行代天思虑;其知辩虽能周遍万物,也不自己去言说;其能力虽然海内无比,也不自去作为。天无意于生产而万物化生,地无意于生长而万物长成,帝王无力而天下事自行成功,所以说没有比天更神妙莫测,没有比地更富有,没有比帝王之德更博大。所以说帝工之德与天地相配合。这就是驾驭天地,驱使万物,任用万民之道啊!

  本在于上,未在于下(1);要在于主,详在于臣(2)。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未也(3);赏罚利害,五刑之辟(4),教之未也;礼法度数(5),形名比详(6),治之未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7),乐之未也;哭泣衰绖(8),隆杀之服(9),哀之未也。此五未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10),然后从之者也。未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11),故圣人取象焉(12)。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13);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14),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15)。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16),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17)!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18),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19),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20),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21),贵贱履位(22),仁贤不肖袭情(23)。必分其能,必由其名(24)。以此事上,以此畜下(25),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26)。此之谓大平(27),治之至也。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28),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29),九变而赏罚可言也(30)。骤而语形名(31),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32),迁道而说者(33),人之所治也(34),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35)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36),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37)。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注释]

  (1)本末: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包含本体与现象,主要与次要,根本与从属诸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辨析,先秦时期多言本,还未将本末对举作系统阐述,汉与魏晋时期则有较多讨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则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未。此处本未有特定意义,本为根本,指天道无为;未为枝节,指人事之政事礼法等。上为君主,下为群臣,意即天道无为是根本,由在上之君主掌握。政事礼法是枝节,由群臣执行。

  (2)要:纲要,机要。详,细目、细节。这句话意思为:君主行的是无为之道,只总概要就够了,细节细目要臣去作。

  (3)三军:泛指军队。五兵:五种兵器,具体所指说法不一,通行说法指矛、戟、钺、楯。弓矢。运:运用。

  (4)五刑:墨、剿、刚、宫、大辟。辟:法。

  (5)礼法:吉、凶、军、宾、嘉五礼所遵行的法度。度:计量长短之标准,如丈尺之类。数:数字计算。

  (6)形名比详:即对事物之名实关系进行比较审核。形指事物,名力名、称,比为比较,详为审核、审定。

  (7)羽旄之容:用鸟羽、兽毛装饰歌舞者的服装、道具,以显示仪客华美。羽,鸟羽。姹,兽毛。

  (8)衰绖(cuidie):衰,丧服,绖为用麻制作的腰带和冠带,皆为服丧时穿戴,根据生者与死者血缘亲疏关系,丧礼规定了相应的哭祭仪式和丧服规格,不可以相滥。

  (9)隆杀之服:隆,加隆、提升;杀为降等。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绸麻五种,要根据本人与死者关系之亲疏,予以加隆或降等,确定其应当穿那种丧服。

  (10)心术:心智、心之能力。此句意为,精神心智是本,五未必须从属于本,不能把枝节当根本,本末倒置。

  (11)尊卑:上下也。言天地之运行有上下先后之分。

  (12)取象,取而效法。

  (13)言天在上,地在·已是神明安排之位置。

  (14)萌区有状:万物萌生后区分为各种形状。

  (15)由兴盛转而降为衰杀,是变化之流行。

  (16)乡党:乡里。齿:年龄。

  (17)安取道:何处取得大道。庄子认为道有先后次第,离开次第讲道,不是真道;讲述的不是真道,又让人从哪里去取得真道,

  (18)分守:职责、职守。

  (19)因任:根据职责授与职事。

  (20)原省:推究省察,指对人进行政绩考核。

  (21)愚知处宜:愚笨的人和聪明有智之人都安排合适的位置。

  (22)履:践,就。贵贱履位:尊贵者与低贱者各就各位。

  (23)袭情:依据实际情况。袭,因袭、依据。情,实也。

  (24)必分其能:人各有所能,不能兼也,故称分其能。必由其名:能各有名,不能相混,必循名以责实。

  (25)畜下:治理下民之意。畜,养。

  (26)归其天:复归于虚静无为之天道。

  (27)大平:太平盛世,治道之极致。大,同太。

  (28)形名之分辨,古代就有了。

  (29)五变:论述中经历五个演绎推理过程。具体次序为:一天,二道德,三仁义,四分守,五形名,六因任,七原省,八是非,九赏罚。这句的意思为,推理至第五层,形名之辨即列举出来。

  (30)九变:演绎推理至第九层。

  (31)骤:急剧、匆忙之意。

  (32)倒道:与道相反相违。指违背大道由本及未的先后次第,把形名赏罚等次要的、枝节的东西提到首位,即是倒道。

  (33)迕,违逆。迕道,与倒道同义。

  (34)人之所治:被人治理。

  (35)知治之具:只知治世的具体方法、手段,不知精神实质,知未而不知本。

  (36)这句的意思力:可用于为天下事奔波操劳,不足以让天下自行治理,可有力而治而不能无为而治。

  (37)一曲之人:只有一孔之见,一枝之长,不通晓无为大道的人。

  [译文]

  天道无为之本君主掌握,政事礼法之未群臣执行;君主在上总其纲要,群臣在下行其细目。军队武器的动用,是道德之末流;赏罚利害之推行,五种刑法之设立,是教化之未流;五礼之法,长度计算,名实比较审核,是治道之未流;用钟鼓奏出乐曲,用鸟羽兽毛装饰舞者,是乐之未流;哭祭丧服,各有等次,是哀悼之未流。这五类未流枝节之事,必须待精神、心智运动,然后随之而动。五种末流枝节之学,古代就有,但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君在先而臣从属,父在先而子从属,兄在先而弟从属,年长者在先而年幼者从属,男人在先而女人从属,丈夫在先而妻子从属。天地之运行,有上下先后区分,故取而效法之。天在上地在下,是神明确定的地位;春夏在先,秋冬在后,是四时之顺序;万物化生,萌生后区分为各种形状,再由兴盛转而为衰杀,是变化流行也。天地之道最为神妙莫测,还有上下先后之顺序,何况是人道呢!宗庙祭把崇尚血缘之亲,朝廷崇尚高爵位,乡里间尊敬年长者,治事崇尚贤能,这是大道的先后次第。讲论道而不合道之第,不是真正的道;讲述的不是真正的道,又从哪里去得道呢!

  所以古时明大道之人,先明天道而把道德放在其次,道德既明则把仁义放在其次,仁义既明则把职责放在其次,职责既明则把名实放在其次,名实既明则把因职授事放在其次,因职授事既明则把推究省察放在其次,推究省察既明则把是非放在其次,是非既明则把赏罚放在其次,赏罚既明则愚笨的与聪明的都安排合宜,尊贵者与低贱者各就其位,仁厚的贤达的和不成才的都依据实际作了安置。按其能加以区分,由其名而责其实。用这一套来服事君主,畜养下民,治理万物,修养自身,就会不用智谋,复归于虚静无为之天道。这就叫作太平,是治道之极致。古书上说:“有形有名。”形名之区分,古人就有的,只是不放在首要地位。古代谈论大道的人,经历五个层次的演绎推理,形名辨析可列举出来,九次演绎推理,赏罚被讲说出来。急剧匆忙去讲说形名问题,就不知道它之所本;匆忙讲述赏罚问题,就不知道它之所始。违背道去讲,抵触道去说,只能为人所治,怎么能治理别人!匆忙讲说形名赏罚的人,他们只知治世的具体方法、手段,并不真正懂得治世之道。这样的人可用于为天下事奔波劳碌,不足让天下自己治理自己。这就是言辩之士,只具一孔之见的人。五礼之法,长度计算,名实比较审核,古代就有。这是臣用以事奉君的,不是君用以畜养臣民的。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1)?”尧由:“吾不敖无告(2),不废穷民,苦死者(3),嘉孺子而哀妇人(4)。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5)。”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6),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7),云行而雨施矣。”尧曰:“胶胶扰扰乎(8)!子,天之合也(9);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资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10)。

  [注释]

  (1)天王,帝王,指尧。因其具有天德,故称为天王。

  (2)敖:同傲,侮慢。无告:有苦无处诉、处境极为悲惨之人,或指鳏寡孤独者。

  (3)废:抛弃,苦:忧劳。苦死者:对死者表示哀痛和抚慰。

  (4)嘉:善,亲爱之意。孺子:小孩。哀:怜悯。

  (5)未大:不算弘大。因为尧所讲皆有心而为,所及有限,故其心不算弘大。

  (6)天德:虚静无为也。出:运行。

  (7)经:不变之常规、常法。

  (8)胶胶:粘台在一起不能解开。扰扰:纷乱不宁。尧听了舜的话受到启示,觉得自己的用心是多余的,不如静默无为,复归天德。

  (9)天之合,与天道相合。

  (10)天地而已矣:象天地那样虚静无为就是了。

  [译文]

  从前舜问尧说:“天王您用心怎样呢?”尧说:“我不侮慢求告无门处境悲惨的人,不抛弃贫穷之民,忧劳死者,亲爱孩子又怜悯妇女,这就是我用心之处。”舜说:“好却是很好,只是其心还不够弘大。”尧说:“那么应该怎样呢?”舜说:“天德运行而虚静安宁,日月照耀而四时运行,好象昼夜更替之有常规,云行而雨降一样。”尧说:“我真是粘滞纷扰啊!你与天道相合,我只是与人道相合。”天地,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弘大的,为黄帝、尧舜所共同赞美。所以古时为天下之王的人,还要作什么呢?象天地那样虚静无为就是了。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1),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2),免而归居(3),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4)。”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5)。老聃中其说(6),曰:“大谩,愿闻其要(7)。”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聘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8)。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9)?”老聘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10),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11)!夫兼爱,不亦迂乎(12)!无私焉,乃私也(13)。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14)?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15)。夫子亦放德而行(16),循道而趋,已至矣(17)!又何偈偈乎揭仁义(18),若击鼓而求亡子焉(19)?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注释]

  (1)书:指孔子编辑整理之书。孔子何以要藏书周王室,不可确知。或以为当时列国纷争,战祸连年,周天子还保持形式上的共主地位,可避免战火波及,书藏在那里较为安全。

  (2)子路:姓仲名田,孔子弟子。征藏史:周王室管理藏书之官。

  (3)免而归居:去职归家隐居。据载老子见周室衰微,不可匡复,便辞官而去。

  (4)因:依也,依靠老聃帮助联络舒通藏书事宜。

  (5)繙(fan):演绎发挥。十二经:有三种说法:一说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加上相应的六种纬书;一说指《周易》上下经和十翼,共十二篇;一说指《春秋》十二公之经,三说皆不可信。严灵峰先生以为十二应为六,此说可从。说:说服。

  (6)中:中间。孔子解说过程中,老子插言。

  (7)大谩:大冗长,大烦琐。谩,或作曼,长。

  (8)这句的意思为:离开仁义就没有君于生成,以此推断仁义为人之本性。

  (9)又将奚为:舍弃仁义,又将何为呢。

  (10)中心物恺:心地中正无偏私,与物和乐而下使毁伤。恺,和乐。

  (11)意:同噫,叹词,几:接近。后言:泛指与上古先圣之言相对的后代言论,也就是抛弃天道无为根本,把仁义札法之未放在首位的说法。

  (12)迂:迂远。庄子认为:行虚静无为之道,则无有不爱,何心又说兼爱,既讲兼爱,则有兼之所不及者,因此反而更为迂远。

  (13)这句的意思为:私与无私的区分与对立,正是私产生的根源。讲无私即包含有私,只有混同私与无私,抹灭二者对立,才能达到真正无私。

  (14)牧:养。

  (15)立:树立。树木植立生长之所。

  (16)放德:循性。对自性不加约束,任其自然。

  (17)已至:已达,达到向往的理想境界。

  (18)偈(jiá)偈:用力的样子。揭:举,引申为提倡、倡导。

  (19)亡子:丢失的孩子。

  [译文]

  孔子要西去把书藏于周王室,学生子路出主意说:“我听说周王室有位掌管图书的史官老呐,现已辞官在家隐居,先生想藏书周室,可依靠老聃出面帮助。”孔子说:“好吧。”前往拜见老聃,而老聃不同意,于是孔子就对六经内容演绎发挥,想说服老聃。在讲述中老聃插言说:“太冗长烦琐,愿意听听要点。”孔子说:“要点在仁义。”老聃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说:“是的,君子没有仁就不能成长,没有义就不能生存。仁义,确实是人的本性,舍弃仁义,人又将何为呢?”老聃说:“请问,什么叫仁义?”孔子说:“心中正无偏私,与物和乐而不毁伤,兼爱万物而无私心,这就是仁义的实质。”老聃说:“唉,这些话近似于后代之言!讲兼爱不是大迂远了么!讲无私就包含了私。先生如果要想使天下不失去其养育吗?则天地原本就有恒常之规则,日月本来就是光明的,星辰本来就排列有序,禽兽本来就是群居的,树木本来就有植立之处。先生也循性而行,遵道而进,就达到了理想境界!又何必用力去倡导仁义,象击鼓聚众去寻找丢失小孩那般急切呢?唉,先生是在扰乱人性啊。”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1):“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2)。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有余蔬而弃妹(3),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4),而积敛无崖(5)。”老子漠然不应(6)。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干子(7),今吾心正却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8)。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9),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10),吾非以服有服(11)。”士成绮雁行避影(12),履行遂进(13),而问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14),而目冲然(15),而颡頯然(16),而口阚然(17),而状义然(18),似系马而止也(19),动而持(20),发也机(21),察而审(22),知巧而睹于泰(23),凡以为不信(24),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25)。”

  [注释]

  (1)士成绮:庄子虚拟的人名。

  (2)百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百合合三千里,形容路途遥远。重趼(jiān):长途跋涉,脚掌上磨出层层厚茧。

  (3)鼠壤:老鼠洞口的积土。余蔬:狼藉在老鼠洞外的菜蔬。弃妹:抛弃妹妹下肯抚养。通行本弃妹后有“之者”二字,今依《续古逸丛书》本删去。

  (4)生熟:生的和熟的食品。

  (5)积敛无崖,屯积聚敛财物无止境。

  (6)漠然:冷淡,毫不在意的样子。

  (7)刺:讥刺,伤害之意。

  (8)脱:超脱、摆脱之意。指能从世人加给的毁誉荣辱中摆脱出来,不受其影响。

  (9)苟有其实:假如确有那些事实。指士成绩所说之事。

  (10)服,仪态行为。恒,恒常下变。这句是说老子的仪态行为是自性的真实表现,是循性无为,不是有意造作,故而不受外界毁誉所左右,保持恒常不变。

  (11)吾非以服有服:我不是故意作出某种仪态行为给别人看。

  (12)雁行:斜行,象大雁排成人字形、之字形飞行一样,人在同尊者一起走路,让尊者在前,自己在斜后方随行,走成斜列。避影:避开尊者的影子,以免被脚踏到。这些都表示对尊者的礼敬。

  (13)履行遂进:穿鞋子就进室内在席子上行走,古礼入室要脱鞋,士成绩未脱鞋而入室走进者子,表现他心中极度不安,忘记礼仪。

  (14)而,同尔你。崖然,犹岸然,仪容庄重的样子。

  (15)冲然:睁大眼睛专注直视的样子。

  (16)颡(sǎng):额。頯(qíu)然:高高扬起。

  (17)阚(hǎn)然:老虎发怒咆哮的样子,形容出言凶猛横暴。

  (18)义然:即峨然,巍峨高大的样子。义读峨。

  (19)似系马而止:如同奔马被系缚才停止下来,而其心仍在躁动不安,难以掩饰。

  (20)持,拘束、限制之意。动而持,想要动而受限制,只有暂时忍耐。

  (21)发也机:发动时如扣动扳机一般疾速。机,弩箭上的扳机。

  (22)察而审:对事物明察而又精审。

  (23)泰:骄傲放肆。睹,现。

  (24)凡以为不信:指士成绩的表现,皆出于有意造作,不台自性之真实,故不可信。

  (25)竟:同境,言边境上如有有意造作之人,就称之为贼。隐喻士成绮与之相类。

  [译文]

  士成绮见老子问道:“我听说先生是圣人,故而我不辞路远而来,期望见到您,走了百舍路程,脚上磨出层层老茧也不敢停下。现在我看您不是圣人,您家鼠洞口积土狼藉着菜蔬,却抛弃妹妹不肯供养,这是不仁慈!生的和熟的食品摆在面前,享用不尽,还屯积聚敛财物无止境。”老子表情冷淡不回答。士成绩第二天又来相见,说:“上次我曾伤害过您,现在我的这种心情正在退去,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子说:“巧智神圣那样的人,我自以为已经从那里面摆脱出来了。以前你称呼我为牛我也自认为牛;称呼我为马我也自认为马。假如确有那样的事实,别人加给他名称又不肯接受,这是再次遭受祸殃。我的仪态行为是恒常不变的,我不是有意作出某种仪态行为给别人看。”士成绮在斜后方跟随,避开老子的身影,未脱鞋子就入室走近老子问道,怎样修身呢?老子说:“你的仪容庄重严肃,你的眼睛专注直视,你的前额高高扬起,你的言论凶猛横暴,你的体形巍峨高大。就象奔马被系缚而停止下来,想动而受到限制,一旦发动就象扣动弯机一般疾速,对事物明察而又精细,智巧过人而表现骄傲放肆神态,以上所为皆出于有意造作,不合自性,故不可信。边境上如果有这样有意造作之人,就称之为贼。”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1),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2),渊渊乎其不可测也(3)。形德仁义,神之未也(4),非至人孰能定之(5)! 夫至人有世(6),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7),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8),极物之真(9),能守其本(10),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11)。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12),至人之心肴所‘定矣。”

  [注释]

  (1)夫子:指老聃。不终:没有穷尽。不遗:没有遗漏,包含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极限论意义。

  (2)广广乎:博大空阔啊。

  (3)渊渊乎:幽深玄远啊。

  (4)形德:形体之属性功能,如耳能听,目能视,鼻能嗅等,皆是这些形体器官之德。神之末,精神之枝节未流。

  (5)至人:与大道合一,达到精神上绝对逍遥自由的人,是庄子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定:区分判定。指对无为道体与其外在枝节未流的区分判定,非至人则不能作到。

  (6)有世:有天下,做天下之帝王。

  (7)奋棅:争夺统治权柄。棅,通柄,指治国治民之权力。

  (8)审:慎,无假:无虚假之纯真本性。

  (9)极:穷尽。真:物之本性。

  (10)本:虚静无为之天道也。

  (11)外天地:指至人行无为而治,任天下循性自治,至人不以为意,不加干预,不为牵累,有同于无,故称外天下。遗万物:遗忘万物的具体形象和存在,只持守其本,能如此则精神就不会受到困扰。

  (12)退:黜退,宾:同摈,抛奔。

  [译文]

  先生说:“道,言其大则没有穷尽,言其小则没有遗漏,故而万物不完备地包藏其中。博大空阔啊它无不包容,幽深玄远啊它不可测知,形体之功能属性和仁义,都属精神之枝节末流,它与无为本体之区分没有至人谁能判定呵!至人治理天下,其责任不是很重大么!然而不足以为其牵累。天下人都在奋力争夺统治权柄,而至人不与他们相同,审慎持守真性而不随外利引诱迁变,穷尽物之真性,持守其根本,故而把天地置之度外,遗忘万物,而精神未曾受到困扰。与大道相通,与道德相合,黜退仁义,抛弃礼乐,至人之心就能有安定之所了。”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1),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2)。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3)。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4)。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而世岂识之哉!桓公读书于堂上(6),轮扁研轮于堂下(7),释椎凿而上(8),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9)!”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10)。”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研轮,徐则甘而不固(11),疾则苦而不入(12)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13),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14)。臣不能以喻臣之子(15),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研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16),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注释]

  (1)世人之所以尊贵于道,是根据书籍。

  (2)意有所随:意有所从出,有所从来之本。

  (3)贵言传书:看重语言,把它记录于书,传之后世。

  (4)贵非其贵:被珍贵的并不真正值得珍贵。庄子认为:世上所珍贵的只是记录在书上的语言,语言是表达意的,而意所从出之本又不可言说。语言既不能表达意之本,也就没有什么值得珍贵处。

  (5)知者不言,真正知晓大道的不言说。言者不知,讲说大道的不是真正知晓。庄子认为:因为道超越经验和理性,不能言说,只能玄观体悟。所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道,表述者也

  不可能知晓道。在《知北游》中,知与无为畏、狂屈、黄帝的对话,形象他说明这个道理。

  (6)桓公: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初期齐国君主,第一位诸侯伯

  (7)轮扁,造车轮的匠人,名扁。斫(Zhu6):砍削。

  (8)释:放下,椎、凿:皆为制造车轮的工具。

  (9)糟魄:魄同粕。把书比喻为古人留下的糟粕,并不是真正可贵的东西。

  (10)说:理由。

  (11)此句为制轮之经验谈,因年代久远,其具体情形已不易搞清楚。大体是讲车轮各部件制作安装要恰到好处,不松不紧,而如何掌握好,全靠主观体验,无法讲出来。徐:缓。甘:滑动。字面意义是说将各部件组装起来,如果松缓,就会滑动而不牢固。

  (12)疾:紧。苦:滞涩。过紧就会滞涩而难以安装。

  (13)手上作的与心里想的相应合。

  (14)数:同木,技艺。

  (15)喻:晓喻,说明。

  (16)不可传:不能用语言传授于人,只能自行体会的东西。如轮扁所讲的斫轮之术。

  [译文]

  世人之所以尊贵于道,是根据书上的记载,而书上所记载的不过是言语,言语有其可贵之处。言语之可贵处在于达意,而意有所从出之本。意所从出之本,是不可以用语言相传授的,而世人却看重语言,把它记载于书而流传。世人虽珍贵它,我还是认为它不足珍贵,因为那被珍贵的并不真正值得珍贵。故而,用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与颜色;用耳可以听得到的,是名称与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得到形状颜色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其真实本性。依据形状颜色名称声音确实不足得到其真实本性,所以,真正知晓的人并不言说,讲说的人并不是真知,而世人又怎能懂得啊!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制造车轮,他放下椎凿等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道:“请问,主公所读书是何人之言?”桓公说:“是圣人之言。”又问:“圣人还在世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弃下之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制轮匠人怎么可以议论!能说出道理还可,说不出就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观察出这番道理的。砍削车轮,动作徐缓就会使车轮松动而不牢固,动作急剧就会使车轮部件滞涩而安装不进,动作不快不慢,就能使手上做的与心里想的相应,这种得心应手的感受,口无法说出来,有技艺存在其中。我不能把它讲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接受过去,所以我已七十岁还在所轮。古代人和他们不可言传的东西都死去了,然而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典名著 最新文章
南齐书
梁书
魏书
南史
周书
仪礼译注
五代史演义
周易全解
隋唐演义
白话尚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1 00:34:39  更:2021-07-01 03:45:48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