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易经 -> 《转》廖名春:试论孔子易学观的转变 -> 正文阅读

[易经]《转》廖名春:试论孔子易学观的转变

作者:快乐30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都说“孔子晚而喜《易》”,班固《汉书·儒林传》所载亦同,只不过改“喜”为“好”而已。孔子为何要至晚年方才“喜《易》”?他晚年前后的易学观有没有变化?对此,司马迁、班固没有记载,人们也都没有注意到。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孔子的思想终其一生,是“一以贯之”的,不可能有转折变化,其易学观也当如此。因此,探讨孔子何以“晚而好《易》”这一问题,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孔子易学观演变的认识,对孔子整个思想的研究也具有方法论的启示。
  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6篇帛书“易传”,共1万6千余字。其中第四篇名《要》,记字“千六百四十八”。这是一篇研究孔子易学观的极其重要的文献。笔者曾有幸进行过整理,做过释文,[1]并发表过《帛书〈要〉简说》、[2]《帛书释〈要〉》、[3]《帛书〈要〉与孔学研究》[4]等论文。今吸收时贤的成果,参以自己的工作,再作一探讨。
 
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随葬木牍可知,该墓葬于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从帛书《要》的书写形制、篇题及其所记字数来看,帛书《要》系抄本无疑,应有篆书竹简本存在。同时,从篆书竹简本的写成到被抄为帛书,应有一段流传的时间。《要》系摘录性质之书,[5]其材料来源应较其成书更早。考虑到秦始皇公元前213年根据李斯所议制定了《挟书令》,而该令直到汉惠帝四年(前191)才得以废除。考古发掘表明,迄今在《挟书令》施行时期以内的墓葬,所出书籍均未超出该令的规定。[6]所以,帛书《要》的记载不可能出自汉初,也不可能出自秦代,应该会早到战国。
 
孔子晚年以后为什么要“好《易》”呢?帛书《要》记载得很清楚。“《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所谓“未失”,是指《周易》的哲学功能而言,它具有“刚者使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妄,渐人为而去诈”的作用。过于刚强者,学了《周易》之后,就会“知惧”,懂得过于刚强之祸。过于柔弱者,学了《周易》之后,就会“知刚”,懂得要以刚去济柔。这就是说,《周易》是一部讲辩证法的书,它揭示了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的哲理。愚人学了《周易》之后就会变得聪明,渐(奸)人学了《周易》之后就会去掉狡诈之心。这就是说,《周易》又是一部讲人生哲理之书,它揭诸人生的智慧,做人的正道,教人“不妄”、“去诈”。《周易》一书的这些深刻的哲理正是孔子“老而好《易》”的首要原因。
 
《论语·子路》篇载孔子对《周易》恒卦九三爻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的评价是“不占而已”。今人多以此“不占”之教来概括孔子的易学观。其实,孔子晚年的易学观并不如此简单。如上所述,孔子认为《周易》乃文王“讳而避咎”之作,所谓“讳”乃隐讳,“避咎”乃躲避商纣无道之“咎”。 [13]这就是说《周易》的卜筮形式下寄寓着文王之“仁”和其“志”、“虑”,它的外壳是卜筮,而其实质是反纣之“无道”。 [14]基于此认识,孔子认为就其“讳”的卜筮之用而言,“我后其祝卜矣”;但从“观其德义”来论,“祝巫卜筮其后乎”。孔子轻筮重德,并不是说他于《易》只言义理,不涉象数。相反,他主张的治《易》方法是“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他认为“幽赞而不达乎数,则其为之巫”,只知卜筮之用而不知利用易数去推步天象历法,这就是巫,是最下等的好《易》者。“数而不达乎德,则其为之史”,只知以易数去推步天象历法,而不知从天道中推出人道,这就是史,是次等的好《易》者。[15]对于“史巫”之易,孔子认为“乡(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向往和喜好都是错误的。而正确的方法是由明占筮之用而明易数,由明易数而明易理,并将易理与仁、义相结合。这实质是主张由象数而探义理,反对离义理而言象数或离象数而言义理。这种易学观,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易学,而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君子标准,即君子既要“守道”,又得沟通天人;既要修德,还得“明数”。此不但异于思孟的心性之学,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也有明显不同。但对精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孔子来说,则是完全可能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易学观的转变从《论语》中也可得到证明。其《述而》篇有一段著名的记载: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此章后人训解多歧,争论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所谓“鲁读”的问题,二是孔子说此语的时间问题。前者近代以来虽被疑古派渲染成一大讼案,但实际上已获解决,“鲁读”不足为据。[17]后者则大体有两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将这段话排在孔子暮年返鲁之后,系孔子“晚而喜《易》”时之言。同书告诉我们:“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去鲁在鲁定公十三年(前497),返鲁则为鲁哀公十一年(前484),时孔子六十八岁。由此可见,司马迁所谓“晚”,应系孔子六十八岁返鲁之后至七十三岁时去世这一段时间。
 
但后人多不以司马迁的记载为然。如清儒刘宝楠就说:“《世家》与《论语》所述不在一时。”[18]程树德更说:“《世家》将《论语》随意编入,其先后不足为据。”[19]
  从郑玄开始,注家多以孔子此语在其五十岁之前。抄写于唐昭宗龙纪二年(公元890)二月的敦煌文书伯希和2510号为郑玄《论语·述而》等篇注,其注曰:
  加我数年,年至五十以学此《易》,其义理可无大过。孔子时年四十五、六,好《易》,玩读不敢懈卷,汲汲然,自恐不能究竟其意,故云然也。[20]
  后来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说“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说“当孔子尔时年已四十五、六”、宋代邢昺《论语注疏》说“加我数年,方至五十,谓四十七时也”云云,显然皆由郑注而来。
 
后儒对上说进一步加以补充。崔适《论语足征记》说:
  《史记·世家》:“孔子年四十三,而委氏强僭,其臣阳货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其言正足与此章及下“雅言”章相证明。口授弟子,故须言;修而理之,故其言须雅。方以《诗》、《书》、执礼为事,故未暇学《易》,而学《易》必俟之年五十也。人之寿数不可豫知,故言“加我数年”。数年者,自四十三至五十也。
 
官懋庸《论语稽》也说:
  此孔子四十二岁以后,自齐返鲁,退修《诗》、《书》、《礼》、《乐》时语也。盖《诗》、《书》、《礼》、《乐》之修,非数年之功不可。因《诗》、《书》、《礼》、《乐》而思及《易》,情之常也。方修《诗》、《书》、《礼》、《乐》而未暇及《易》,理之常也。
  五十以前说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孔子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五十岁才学《易》。[21]如果说是“未暇”,那么,既有暇“修《诗》、《书》、《礼》、《乐》”,为什么惟独“未暇”“学《易》”?如果说“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方能读《易》这一“至命之书”,那么,“未至五十焉知是年知命?又焉知他年赞《易》有至命之言邪?” [22]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前修时贤想尽了种种办法。或改变章文的句读,以“五”一读,“十”一读,成“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或改变章文的理解,说“非以五十之年学《易》,是以五十之理数学《易》”。或改变章文的文字,将“五十”改作“卒”字、“吾”字、“七十”、九十”等等。[23]凡此种种,皆属穿凿。[24]
 
如《论语·述而》上述所载,孔子惜其好《易》之晚,这既是对其晚年易学观的肯定,也是对其以前易学观的检讨。正因为晚年以前轻《易》,视《周易》为卜筮之书,对其“德义”忽而不察,所以“老而好《易》”之后才“觉今是而昨非”,故有“假年”之叹。所以,对孔子易学观的转变,《论语》和帛书《要》所载,都可相互证明。
 
孔子为什么至晚年突然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易学观,从《周易》中发现了先前所不曾发现过的“德义”了呢?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问题。从古至今,人们对《周易》一书的性质,素有两种对立的认识。一是视《周易》为卜筮之书,一是视《周易》为义理之书。视《周易》为卜筮之书的,多是就《周易》本身而立论;视《周易》为义理之书的,多是就《易传》而立论。孔子晚年以前视《周易》为卜筮之书,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应该说他看到的只是《周易》的本文,是卦画和卦、爻辞。晚年以后,他从《周易》中看出了“德义”,看出了文王之道,应该说他不仅看到了《周易》本文,还看到了一种权威的、足以使他信服的解释《周易》的创作背景、思想宗旨的文献。这一文献实质就是最早的一种《易》传。这一《易》传并非出自一般人之手,否则孔子不会一读到它就改变了自己原来对《周易》的看法。“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5]作为周代文化传统自觉继承者的孔子,能使他信服的《易》传应该是出自周王室、与文武周公之道有密切联系的文献。这一文献看起来似乎不可确考,但事实上史籍却留下了它的痕迹。
 
 《左傅·昭公二年》有一段著名的记载:
  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矣。”
  此《易象》决非《周易》本文,而是解《易》之传。何以见得?因为从《左传》、《国语》的记载看,晋人以《周易》占筮论事,史不绝书,可见人们对《周易》是非常熟悉的。如果鲁太史出示给韩宣子的《易象》只是人们早就习以为常的《周易》,韩宣子决不会如此大发感慨。因此,它一定是一部释《易》之作,其创作与周公有关,其内容与“周之所以王”有关。韩宣子聘鲁,时孔子方十二岁。《易象》掌于鲁太史,韩宣子尚属初见,其在社会上肯定尚未广为流传。所以孔子在晚年以前排斥《周易》,很可能就是因为他尚未看到《易象》。到孔子暮年返鲁,距韩宣子观书已近六十年,这时鲁太史所藏之《易象》可能在社会上已逐渐流传开来,孔子整理文献,既然因鲁太史之《鲁春秋》而作《春秋》,那么,他就有可能见到载有“周公之德”和“周之所以王”的《易象》。见到《易象》,他就有可能说出“《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避)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其知(智)之……”这样的话来。所以,孔子“老而好《易》”,其易学观发生了转变,应该是他见到了《易象》一书所致。传说今本《易传》系孔子所作。今本《易传》的某些部分和《易象》的关系,可能也象已修《春秋》与不修《春秋》一样。[26]由此看来,孔子晚年的易学观和孔子关于《周易》的阐发,其中固然有孔子自己的创造,但毫无疑问,孔子也继承和吸取了前人的成果。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人称其“宪章文武”,因此,孔子晚年对《周易》“德义”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是孔子的凭空创造,应该有其历史的渊源。由《易象》来看,孔子晚年转变后的这种对《周易》一书性质的认识,可能会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有理有据,支持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问道老子
 
子不语怪力乱神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易经 最新文章
目前较为合理的阴阳之道图示
我个人很喜欢玄学,我想学易经那些怎么入门
好想知道答案
易经经文
革言三就怎么理解?
问个简单的问题
易经儿童诵读本
阴阳交合解河洛,天下诸家对不同。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颐是嘴,鼎是锅,大过就凭阳爻多…上等吧友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23:11:05  更:2021-07-13 23:30:14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