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三国演义 -> 水一下汉代的盐场 -> 正文阅读 |
[三国演义]水一下汉代的盐场[第20页] |
作者:inpassport |
首页 上一页[19] 本页[20] 下一页[21] 尾页[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安德森就以“逃犯”的身份,安稳活过了90岁,在2014年寿终正寝。 2002年,安德森的名字还曾出现在印度政府颁发的最高文明荣誉奖的名单上。 Keswani此前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似乎是又一次的预言成功: “等到这案子真正了结,法院传唤责任人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根本无人应答,因为那时候所有相关人都死得差不多了。我敢说这些嫌疑人最后都能寿终正寝。” |
30年前,美国科学家对全球2万多个现代人类头骨进行了世界上最大的脑容量调查,结果发现,东亚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415cc,而欧洲人和非洲人的平均脑容量分别为1362cc和1268cc。 |
|
解决含硫量超高的办法,就是炼制焦炭。最早描述炼制焦炭的,是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这种技术估计到清朝得到了发展。焦炭能把生铁中的含硫量降低到千分之一以下,但这是18、19世纪中叶以后的欧洲数据。而冶炼方法不如欧洲先进的中国炼铁炉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事实上欧洲自己的早期焦炭高炉制品同样不能达到上述数字。用煤炼铁不好,这点有经验的人都会知道。世界上最早用煤炼铁的罗马人就没有推广这种技术。欧洲人在17世纪初开始尝试用煤炼铁,但一直没有推广,尤其优质铁坚持用木炭炼制。直到18世纪初能够大规模炼焦后才开始用焦炭取代木炭。因此严格来说欧洲不存在用煤炼铁的阶段,实际上是直接用焦炭取代了木炭。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用煤炼铁呢?中国人显然不是傻瓜,之所以用煤炼铁,是出于不得已——“地理环境制约的综合因素”;我国进入大一统时代以后,农业技术普及的同时,人口密集程度也是暴增,而人口增长导致农业耕地面积必须扩展,这又与社会劳动力需求相互依存,追求人口增值就造成了主要居住地区人口过于密集,植被稀少,木炭成本太高;其次,由于中国古代石质建筑材料不占据主流,以杆栏式建筑位置,造成建筑用木材需求量太大,进一步造成植被稀少;农桑结合,必然过度追求粮食高产,精耕细作、中原地区牧业没有发展起来,造成牧业用林极其稀少,再进一步导致木炭成本过高;长期铸铁,造成木炭极大消耗,更进一步造成植被稀少,木炭成本提高。到宋以后,中国人口密集区已经无法大量用木炭炼铁,只能用煤。 逆淘汰——从宋开始冶铁技术下滑 |
从宋朝煤炼铁开始,中国冶铁已经陷入绝境。到了明朝,随着人口的增长开始明显超过社会财富的增长,中国包括冶铁在内的科技开始向下衰落,开始出现逆淘汰的现象。明显的例子是坩埚炼铁法和擦生法的普及。 一些专业冶金人士把中国古代的普及铸铁称之为一种有害无益的领先,并总结出中国古代铸铁技术发展的五宗罪,分别是: 1. 大量消耗燃料。在宋以前,中国冶铁使用的都是木炭。这种燃料是非常消耗木材的。在冶铁阶段,以古滎一号高炉为例,据现代推断,每生产一吨生铁,约需要铁矿石2吨、石灰石130公斤、木炭7吨。也就是说矿石燃料比高达1:3.5。如此惊人的消耗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如此惊人的木炭消耗,不仅造成了成本高昂,而且对精耕细作的中国农业区来说,显然意味着对植被的严重破坏。 2. 机械性能差。第一、灰口铸铁中石墨呈片状存在、韧性铸铁中石墨呈团絮状存在,都会影响机械性能。尤其前者的影响甚大。第二、铸造铁器除了固体脱碳钢和少数黑心韧性铸铁和石墨铸铁之外,是无法锻打的——现代教科书都会指出韧性铸铁实际上不可锻打,但中国古代确实曾经对黑心韧性铸铁进行锻打,只是其锻压性仍远不能跟钢铁相比(锻压性跟塑性成正比)。第三、在热处理方面,灰口铸铁的热处理性能比较好,但它本身的蹩脚特性:片状石墨的存在造成其不可锻、焊接性差、韧性极差(1-4J/CM2),决定了它无论怎么进行热处理都无法达到钢的机械性能。 3. 使用受到限制。铸铁农工具为了保证退火成功,只能做得小而薄。这就限制了它的用途,而且铸铁一般不能焊接,这就造成铸铁农工具内外机械性能一致(退火成功的情况下,如果是战国农工具,则内脆外软,属于完全的垃圾),无法实现内韧外硬或本体韧、刃部硬的目标。铸铁农工具在韧性方面较差,强度也不及大多数钢,而因为无法淬火,硬度尤其低。由于铸造缺陷的存在和锻压性差,内部组织疏松,无法像锻造良好的钢铁一般均匀。 4. 铸造过程无法有效除去杂质。铸造货杂质都明显多于锻造货(在欧洲这点尤其明显)。拿铁生沟和古滎生铁来说:含硫量0.043%和0.091%、含磷量更是高达0.15%和0.29%,含硅量在正常水平内,含锰量则“谦虚”的只有0.125%和0.21%(高硫低锰是中国铁器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刘胜墓和渑池窖藏生铁锭含磷0.217%和0.34%、含硫0.063%和0.031%、硅为0.018%和0.04%,硅都这么谦虚,锰就更不 能出头了,分别为0.03%和0.02%;即使是可以锻打的固体脱碳钢也不例外,渑池固体脱碳斧和镰刀,含硫量0.011%-0.024%不等,。但含磷量高达0.11%-0.34%不 等。——中国铁器含磷量一直超高,这大概要归咎于中国铁矿质量较差,但铸铁技术大概也是个原因。因为14-18世纪欧洲铸造铁器的含磷量同样远超过块炼铁法炼出的铁器。而中国宋朝以前的铁器含硫量基本上还处于正常范围内。当然,就杂质含量来说,古代中国任何铁器都不能跟罗马铁器的一般水平相比。但这不是因为中国人差,而是因为罗马冶铁水平实在太高。通过有选择的开采铁矿和冶铁技术的大交流,以及焙烧和研磨矿石的技术,以及用木炭炼铁和细致的锻打,罗马铁器就杂质含量来说,甚至优于现代钢铁,整个古代只有日本和西亚能够在杂质含量方面接近罗马的水平。欧洲人自己也再没有达到罗马的水平。 5.由于铸造农工具的流行,压制了民用锻铁技术的发展,造成了恶性循环——缺乏熟练的锻工,就发展铸造铁器→工人只知道铸造铁器,不会锻造铁器→更加缺乏熟练锻工,更加缺乏锻造铁器,更加依赖铸造。幸好铁兵器是非锻不可的,因此中国人最终得以从这个恶性循环中摆脱出来(军事技术带动民用技术发展的最好例子之一)。然而早期的发育不良已无法挽回,造成了中国锻造技术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局面。 还应当强调一点:铸造铁器的机械性能,跟现代铸铁是有差距的,因为两者的冶炼过程完全不同。即使是现代铸铁,也只能作为钢的补充,它们的机械性能基本上是无法跟钢相比的,在工业上采用的原因是它们成本较低,以及一些小而复杂的零件,可以铸造而很难锻造。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铸造铁器无论从成本上讲还是从机械性能和实用性讲,都是不足取的。从战国后期到隋朝,近八百年时间里中国铁农工具制造业走了一个大弯路,失去了早期发展锻造技术和热处理技术的黄金时间(白纸是最好作画的)、消耗了大量木炭、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冶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
从炒钢技术发明时起,铸造农工具就不断减少,到了唐代,终于完成了从生产工具铸造为主到锻造为主的历史进程。到宋代,铸造铁器除了白口铸铁犁刀和铸造它的铁范以外,终于全部消失。现代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灰口铸铁、韧性铸铁、石墨铸铁和固体脱碳钢,遂被中国人自己抛弃。 炒钢和百炼钢——曾经领先的技术 炒钢技术是中国古代最出色的冶金技术,是真正的世界领先。它的操作十分简单,炼成的熟铁却质量很好——炒铁夹杂物是含硅较多而含铁较少的硅酸盐,成份比较均匀,含氧化亚铁很少;而块炼铁炼成的熟铁夹杂物以氧化亚铁和含铁较多的硅酸盐共晶为主。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经过认真锻打,炒铁的性能会好于块炼铁。在公元前80年就发展出了如此简单合理的冶铁技术,确实是很大的成就。不过,这项技术也是生铁冶炼技术的合理发展,欧洲在引入或发明高炉之后同样很快引入或发明了精炼法。至于欧洲生铁铸造技术的来源,尽管有的专家认为是欧洲人自己的发明,但从欧洲冶金技术的发展来看,找不到合理的技术发展过程。相反,欧洲高炉的出现,令人生疑的跟蒙古西侵和火器西传有时间上的联系性,因此可以认为欧洲的铸铁技术来自中国。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中国逐渐出现了更为复杂的锻打技术:百炼钢。单就锻打质量而言,显然百炼钢非常成功,除了没有高温锻打外,已经具备了人们想要的一切优点。从汉代到明朝,百炼钢得到了中国人一致赞美。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是有关百炼钢的名段,网上几乎每一个谈到中国古代刀剑或冶金的人都会摘录这段话:“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本草纲目》、《天工开物》都有百炼钢的记载,后者说:“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果〔裹〕其外”清魏源《海国图志》引林则徐奏章:“至熟铁则不可铸而但可打造。其打造之法,用铁条烧熔百炼,逐渐旋绕成团,每五斤熟铁方能炼成一斤,坚刚光滑无比。” 在古代条件下,要使钢碳份一致、组织致密、组织均匀,大多数民族只有表面渗碳+锻打一途。将钢铁打成极薄的片,这样就能充分渗碳了,再经过折叠锻打,就可以成为优秀的钢。在古代,由于没有检测手段以及机器帮忙,要获得好的锻打效果,基本上只能靠增加锻打次数,有经验的锻工知道控制渗碳时间、锻打的力度和次数,因此可以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节省工时。如果锻得好,古代钢可以达到现代机器锻打的效果[当然由于钢(铁)坯质量和热处理技术水平的差异,古代钢要达到现代钢的水平是不可能的]。这显然比那些草草锻出来的普通钢铁强得多。这就是为什么百炼钢和焊接花纹钢、日本钢之类钢能够得到人们赞美的原因。 |
按照世界冶金史的一般规律,似乎中国从此将踏上一条百炼钢普及的康庄大道。然而怪事出现了,百炼钢没有像焊接花纹钢、波纹钢、日本钢那样得到推广和普及,反而日益萎缩——事实上百炼钢从来没有普及过。自灌钢法发明之后,百炼钢技术日益萎缩。到北宋,据沈括的说法就只有磁州有掌握这种技术的工匠了,到明末,已经萎缩到只有“绝美”的刀剑才能采用这种钢材了,而且从当时的书籍看,这种好刀剑只有日本和中国的西南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能够生产,几乎没有汉族生产百炼钢刀的记载。可以说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对照古代冶金先进国家,都走的是高端工艺普及化的道路,而中国可以与其他先进国家媲美的百炼钢,却落了个日渐衰落的下场,何也?主要的原因应该有两个: 儒术与精准的工业科学的差距 |
中国古代冶金发展之路遭遇的一个很严重问题是儒家不仅不鼓励,不支持技术开发,连爱护、不反对技术都做不到。越到后期,就越是鄙视技术,很少看见有其他文明的朝廷或学派像中国的儒家那样鄙视技术(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算是个例外,因此中世纪理所当然地成为黑暗时代,但说得明白些,基督教是仇视科学,而不是鄙视技术)。 由于儒家掌握了中国的政权和文化权,因此这种鄙视遂成为扼杀高技术的凶手。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不难发现,需要精确控制——也就是说需要头脑和经验的——技术,难以生存。得以发扬光大的,大都是些不需要精确控制的技术。冶金方面这点尤其明显。退火几天几夜的铸造铁器可以铸出来,反正退火七天八夜还是七天八夜零五小时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要进行重复退火以利拉丝,立即露怯。要灌个钢并不难,反正把生铁熟铁弄一块塞进炉子里就OK,而要表面渗碳反复锻打,就全国没几个人会。要十来个童子边唱歌边鼓风不难,而要搞个水排就难上难。 汉代开始很多冶铁业工人是流放犯或奴隶,以后的历朝历代都长期坚持以国营冶铁业为主,遏制民间冶铁。元朝曾有奴隶式的工匠制度、明朝曾有过专营冶铁制度,这些都对冶铁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直到清朝初年才废除匠籍,取消了当时被朝廷死死控制的国营冶铁制度,中国年产铁量因此激增,但发展到巅峰的农耕文明已到黄昏,冶铁颓势已无法挽回。 |
早期铁器制品材料多为块炼铁,即在较低温度的固体状态下,用木碳还原法炼成的比较纯净的铁。在制作器物时,须经锻造。同时,生铁铸器也已出现,并开始使用热处理技术,以增加其强度和韧性。春秋晚期,已出现中碳钢制品,经科学检测,长沙出土的钢剑即为中碳钢制品,其金相组织比较均匀,可能已经过高温退火技术处理。这表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块炼铁已经发展为块炼渗碳钢。与此同时,白口生铁也已发展为韧性铸铁。 |
指定矿区之外的地方,有时也会有官员建议开办国营铁冶,但被朱元璋严厉斥责,甚至把提建议的官员流放海外。洪武十五年五月,广平府(今河北省境内,当时属河南)一官吏王允道说磁州临水镇产铁,元时这里一年可以收铁百万斤,建议朱元璋照旧办理,结果朱元璋回答: 朕闻治世天下无遗贤,不闻天下无遗利。且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民。今各冶铁数尚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 若复设此必重扰之,是又欲驱万五千家于铁冶之中也。杖之流海外。 王允道好心提建议增加国家收入,结果反被“杖之流海外”。类似磁州临水镇这类地区,民间为谋利也必然采铁冶炼,明政府似乎不但未开办铁冶所,亦不收铁课。 |
明初的广东配额为1896641斤,占据全国比例约十分之一强,假设嘉靖时期民营铁产量占据全国比例类似,则此时全国民营铁产量当为2亿6923万明斤,换算一下,约为16万吨的产量。这和18世纪初欧洲钢铁总产量14万吨到18万吨在同一水平线上。 不过,不管以何种方式计算,“明代钢铁产量达到我国历史最高水平”,“明代中后期的钢铁产量不仅创出了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而且占据全世界第一位”,这样的结论,其正确性没有问题。 明代民营冶铁的规模和技术不仅比前代有巨大进步,也是当时世界最领先水平。 广东佛山镇在成化、弘治年间就发展成为冶铁铸造中心,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城市,各种冶铸工人在二三万人以上,而官营最大的遵化铁厂人数最多时不过2500人。福建漳州龙溪冶铁高炉一炉多至五七百人。万历时期,山西夏县温峪山聚集开采铁矿者六七千人。北直隶蓟州之西,嘉靖时期采矿冶铁聚集近万余人。 明代晚期民间使用的瓶炉体形比官炉大,通常情况一日夜可出铁3600斤,最高可日产生铁6000余斤。 民间炼铁已使用活塞式鼓风机,结构功能与近代鼓风设备一致。欧洲在这方面的技术远远落后于明代,比较简陋的三角形木风箱16世纪才发明,长方形木风箱还要延后,至于用活塞推动和压缩空气的鼓风器,“这已是18世纪后期的事了”。 明代发明的生熟铁串联冶炼工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煤炭冶铁也有更大程度的推广: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土高炉也有了重大改进,已能把冶铁炉与炒铁炉串联使用。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说:“凡铁炉用盐和泥造成,出炉未炒为生铁……熔流时又作方塘留之,洒干泥灰而持柳棍疾搅,则熟矣。”这种冶铁技术减少了炒炼熟铁时再熔化的过程,缩短了炒炼熟铁的时间,降低成本,是冶铁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明代发明的苏钢冶炼法是灌钢冶炼技术的新发展,现代冶炼专家周志宏说:“苏钢冶炼法在国外还没有类似发明,显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明……整个过程适合现代的冶金原理,不用坩埚而创造出一种淋铁氧化的方法而使渣铁分开,成为比较纯的工具钢。这是中国古代先进炼钢工人的智慧结晶。” 生铁淋口技术也是明代的独特创造,杨宽《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 更值得重视的,就是在明代锻制工具和兵器的锋刃时,采用了生铁淋口的方法,使锋刃具有钢铁组织的表面层。 采用生铁淋口技术,使原来以熟铁或低碳钢为本体的生产工具,表面有一层一定厚度的擦生层,包括渗碳层和生铁熔覆层(渗碳层具有高碳钢性质),达到了表面坚硬,内部柔韧和耐磨耐用的要求。 明代用生铁淋灌夹紧的若干熟铁薄片的方法,比宋代以前用生铁淋灌盘绕的熟铁条的方法是前进了一步。……明代后期的苏钢冶炼法,又前进了一步。……明代中期以后的生铁淋口技术,又是苏钢冶炼法的发展,这对改进生产工具的性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中说:“明代的炼钢技术在当时世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欧洲直至18世纪才发明把熟铁和生铁放在坩埚中炼钢的方法。” 还是有很多吹日本刀,吹手工百炼的,唉 |
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时县地在南郡境内。 三国时,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城),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部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等六县为武昌郡。时县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城)、阳新两县境内。 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孙权将其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县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鄂、阳新、沙羡等七县为属地。时县地在武昌、鄂、阳新三县境内。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时县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
※ 1924年的大冶铁厂冶铁高炉 |
|
|
首页 上一页[19] 本页[20] 下一页[21] 尾页[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三国演义 最新文章 |
诸葛亮北伐时到底有多少人 |
南宋有人评价孙权:四十帝中功第一 |
老三国打戏烂就是烂 有的人就是死不承认 那 |
刘备的徐州六郡一波就被吕布偷袭完了? |
陆老师走了 |
小孩子觉得赵云强 长大后你就会发现其实还是 |
三国武力排名之我见! 1.吕布100 2.关羽99 |
演义中魏延和马超谁的人生更悲剧? |
吕布把张飞的红线当斑马线踩来踩去 |
八版本三国演义主要情节比较贴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