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A的布罗茨基 如果你没有听说过布罗茨基这个人。 那我现在说给你听:前苏联的诗人,曾因为一项奇思妙想的罪名入狱,社会寄生虫罪。是的,这起意外承担起了他的名声,谈起他,人们甚至经常忽视他移居美国以后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包括奖项所荫的作品。这类尴尬不独他才有,通常来说一个人,尤其是文艺领域的人之所以有名多半是他做了什么好记的事情说了什么好记的话,不然就是官方不遗余力的抬举。布罗茨基属于前者,这种与社会主义不和睦的诗人我们熟悉的官方没什么抬举他的理由。 这本书是他成名以后在美国的公寓或者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的旅馆里写的气定神闲散文集。气定神闲至动辄便是一篇长达三四十页的单篇。看是不建议你们看的,举个例子就比如有的俄罗斯人认为光脚哪怕穿了袜子走在地板上是不吉利的,所带来的厄运会殃及家人,但我们无需理会这种迷信也谈不上替谁去破除这种迷信,似乎也没有什么理由使其成为哪怕不那么重要的知识点。全书充斥着大量这类非当事人所不能体会的内容。至于当事人,我们已经知道了,是一个经历复杂的诗人。 《小于一》是书中的第一篇,内容相当于布罗茨基版的《我的童年》,至于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标题,我不知道,考虑到作者的身份至少也至多察觉到不难理解。然而并没有理解。仿佛也无需去理解。 从通篇顾左右而言他的叙述中,我大致梳理一下内容:二战以后,俄罗斯的古城圣彼得堡沿用列林格勒的称谓,同时城市内弥漫着社会主义式的个人崇拜和对于新生代而言未免自多多情的红色宣传。然而人民的生活质量大抵不堪入目:吃喝拉撒全在狭小逼仄的集体公寓里,几代人,父母行房的时候,作者得假装睡着了……这还不算,战争遗留下不计其数残疾的父辈得不到工作的安排,可以想象他们之中会有不少人为了生活会从事相对简单的鼓掌工作。这样的环境里,诞生了一个除了“不懂事”却尤其健全的小男孩,对所有事关伟大的东西不感兴趣,相比较而言对性更感兴趣,那种社会风气不像如今的中国到处都是充满了性趣味的图像文字和视频以及话题,能看到的图片有一半是列林(作者于是对列林深恶痛绝),唯一能探求到性趣味的东西就是文学作品。是以这个小男孩后来成为了闻名世界的诗人。 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尽管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刁钻,文章所涉及的观点很气性,我依然想说,一切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如果作者没有那么傲娇,大可以平铺直叙:我小时候,家住彼得堡,不是很有钱的人家,为了分担家里的压力,我早早辍了学,在工厂里打工。 你真的要读那本书的的话,就得忍受作者的语言特色,他喜欢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类的句子,给人的感觉像一个不停地调整输出位置为了五杀势要卖光队友的AD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