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文学 -> 诸子百家(上册) -> 正文阅读

[文学]诸子百家(上册)[第1页]

作者:掉坑王子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诸子百家(上册)
掉坑王子 编著
作者简介:
掉坑王子。“王子”,除了正常的解释,还有个不正常的解释,就是很特别、很罕见、很牛叉的人物(比如体操王子呀、钢琴王子呀什么的)。这里就属于不正常的解释。因为常被坑,从普通人一直被坑到王子级别,掉坑掉到有点牛叉的境界,所以就有了“掉坑王子”的称号。
好吧,夸张了点。不过,能从掉下去又从坑里爬出来、并接着掉和爬,至少说明此人心态还正常,还没扭曲到迁怒怨恨、仇视社会、背叛人类的地步。
目前基本上就这样。
目 录

一、李悝(法家)
二、商鞅
三、申不害
四、慎到
五、韩非子
六、孙子(兵家)
七、吴起
八、孙膑
九、墨子(墨家)
十、禽滑釐
十一、孟胜
十二、孔子(儒家)
十三、孟子
十四、荀子
十五、许行(农家)
十六、计然(计然家)
十七、范蠡
十八、猗顿
十九、白圭
二十、尸子(杂家)
二十一、吕不韦
二十二、鬼谷子(纵横家)
二十三、张仪
二十四、公孙衍
二十五、苏秦
二十六、扁鹊(医家)
二十七、医竘
二十八、郭偃(数术家)
二十九、甘德
三十、石申
三十一、董狐(史家)
三十二、左丘明
三十三、宋钘(小说家)
三十四、医和(方技家)
三十五、老子(道家)
三十六、老莱子
三十七、列子
三十八、庄子
三十九、邓析(名家)
四十、惠施
四十一、公孙龙
四十二、邹衍(阴阳家)
小记

在春秋战国时,我们中国就有着无与伦比的文明和无比灿烂的文化。这是什么?这就是自信,是文化上的满满自信。
而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则以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最为繁荣兴盛。
百家争鸣,是指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时,许多不同学派的人物,相互辩论、宣传和发展各自学说,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而这些人物和学说,就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及人物的总称。诸子是指人物,百家是指学术流派。据说当时数得上名字的,就有189家,最后按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归纳为12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对百家的划分,是西汉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最早提出的,不过他只划分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之后同样是西汉的刘歆(念“心”),增加了纵横、杂、农、小说四家,不过后来东汉的班固,又把小说家干掉,说它不入流,所以叫“九流十家”。直到清末民初的吕思勉,在原来的十家基础上,又增加了兵、医两家,才成了现在流行的十二家。
至于其它的,还有如易家、历家、还禅家等,很多因影响不大,没啥人理,后来渐渐都隐没在历史中。
本书只选取春秋战国时期那主要十二家的一些代表人物,浅说一下他们的一些生平事迹。至于那些微小没落的流派,实在是没史料,就不介绍了。
另外,有关学派的排列顺序,也是有说法的:法家(改革、法制)和兵家(军队、武器)是国家富强、安定的支柱,再大力发展科技(墨家),加强教育事业(儒家),保障民生基础(农家),发展国家经济(计然家),吸收各国优点经验(杂家),培养各种人才(纵横家),强壮百姓身体(医家),丰富百姓文化内容(史家、小说家、道家、名家等)。
当然,这个纯属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法家)
李悝(念“亏”)
李悝,公元前455年—公元前395年,又写做李克,战国卫国人(今河南濮〈念“葡”〉阳),法家鼻祖。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学:
你们好。
我叫李悝,是李“亏”,不是李逵。那是个粗野的家伙。
顺便说下,这个“悝”,在古汉语中是嘲讽和心事重重的意思。真不知老爹老娘当初是怎么给我取名的。无声控诉一下。
今天我不是来演讲的,我是来重新分配位置的。瞪我没用,要瞪就瞪我后面那个班主任魏文侯吧。
那个啥,智叉叉,你到后面去,吴起坐上来。好了,别哭了,回头多送两袋米给你。
范叉叉,你也到后面去,让乐(这里念“月”)羊坐过来。听说你爱吃肉酱拌粉条,中午让你多吃点。
中行叉叉,你到旁边去,西门庆,啊,不是,西门豹你上来。
。。。。。。
好了,我们的目标是国家强大,百姓富裕。大家跟我一起喊口号:为了魏国,努力奋斗;为了魏国,全力拼搏。
以上根据史记资料,乱讲李悝“废除世袭”的事。
其中的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魏氏、赵氏、韩氏一样,都是以前晋国的大家族,史称“六卿”。不过在李悝出生前后,它们都被魏、赵、韩三家给灭了。
李悝出生于卫国,不过当时的卫国是魏国的附庸国,臣服于魏,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魏国人。当然,也不算错。
这里先说下春秋战国时的超级“钉子户”卫国。
卫国建立的时间,比齐、鲁等第一批被封的诸侯国,略晚了些。早期它一直都还不错,但到了春秋中期时,因为国君无能荒淫,一度被北方的狄人灭国,后来在齐桓(念“环”)公的帮助下才又复了国。
进入战国后,由于国力弱小,又紧挨魏国东边,魏国还没从晋国分家出来,它就成了魏国的附庸国。在接下来的百多年里,它更是被魏国一口一口啃得只剩弹丸之地了,就连国君的称号也不再叫公或侯,而叫君(不是国君,是指爵位,比公侯还低;卫国一直都没称王过)。
不过,直到秦二世胡亥(念“害”)时,最后一个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所以虽然破落,卫国却是一百多个诸侯国中,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当然,这种“超级钉子户”的悲苦心境,旁人是不会也不愿去理解的。
不仅死撑得比较长,卫国出的人才,那也是一溜一溜的。比如李悝、吴起、商鞅(念“央”)、吕不韦、荆轲等,个个都要让人吃饼压惊的。
另外,后来在西汉初时,卫国宗室的后裔卫满进入朝鲜,还打败被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分封于朝鲜的商纣王的叔父箕(念“基”)子的箕氏侯国(也叫箕子朝鲜),自立为王,叫卫满朝鲜。直到八十多年后,它才被汉武帝所灭,设置成了四个郡。
李悝早年曾拜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师,学习儒家思想。不过在学了一段时间的儒学后,他转而去学习和研究带有法学思想的知识和学问。
这是因为,儒家的思想在当时并不是很好用。在那种战火纷飞、弱肉强食的年代,仁义道德是派不上用场的;“你打我左脸,我把右脸也给你打”的,只会把脸打得更肿。所以孔子周游列国也没游出什么来。
学有所成后,李悝被派往上地担任郡守。
上地在黄河西边,是魏国唯一的河西领土。黄河东边是魏国,西边是秦国,所以它就像把匕首,隔着江插在秦国的屁股上,让秦国难受得要死。后来吴起还在上面打坑挖洞,痛得秦国龇(念“资”)牙咧嘴的。直到在商鞅和张仪的帮助下,秦国才把这匕首拔掉。
李悝在任时,吴起还没来,不过李悝的军事能力也不错。他经常和来拔匕首的秦军作战,并大败秦军。
因为成绩斐然,再加上子夏是当时魏国开国国君魏文侯的老师(朝中有人好做官呀),所以李悝被调回国都安邑(念“易”;今山西运城,魏国早期都城。在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时,又迁都大梁,即今河南开封),得到重用。
这期间,他开始对魏国进行变法改革,并取得卓越成效。
在李悝49岁时,乐羊和吴起占领中山国后,他被派去治理中山国,任中山国相国。
中山国是个命苦的小国。它是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因城中有山而叫中山国。鲜虞人是狄人的一支,之前灭了卫国的就有他们的份。
不过中山国比卫国要悲壮得多。它在公元前506年建国,之后被晋国灭了。公元前432年,它又复立为傀儡国,之后又被魏国灭了(公元前406年,就是这一次)。公元前381年,它又复国了,最后在公元前296年,才又被赵国的赵武灵王所灭。
好吧,说它凤凰涅槃(念“聂盘”)也好,不死小强也罢,到这里它终于灭国了。不好评价呀。
几年后,中山国治理得差不多了,李悝又回到国都,并担任魏国相国,一直到去世。
这里说下李悝的身世,估计他老人家在跳着脚骂呢。
关于他的事迹,史书上很少记载,连司马迁都不把他当回事,就轻飘飘地说了一两句。
历史上没记载的人多了去,可问题是人家是闻名于世的法家的开山祖师爷呀!你看哪个学派的祖师爷,像老子、孔子、孙子,记载他们的事迹不是一坨一坨的,什么传闻、逸事、趣事,要不是怕忌讳,连三角裤的颜色都要写上去。好吧,古人不穿三角裤的。
可李悝呢,整个古代历史文献上,记录他生平的不超过十句话。吃过的饭,泡过的妞,撒过的野,没一件。他之后的商鞅、韩非子等跟他学的小辈,却有专门的列传和载记,你说他吐血不吐血。
算了,吐呀吐呀就习惯了。说说他的变法内容吧。
李悝的变革,使魏国成为魏、秦、楚、齐、韩、赵、燕战国七雄中最早称霸的一个。
在政治上,他实行法治,赏罚分明,坚持唯才是用,取缔分封,废除智叉叉等遗留的贵族世袭,从而给了吴起、乐羊、西门豹等这样没有背景的人机会,为魏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他推行“尽地力”、“平籴(念‘敌’)法”政策。尽地力是指要充分利用土地,勤于耕作;籴米就是买米,平籴米就是在丰年时,国家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而到了灾荒或歉收年时,老百姓也可以平价买国家的粮食。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法律上,李悝编订了一部《法经》,以法治国,以法为依据,严惩罪犯,遏制残余贵族的反抗,同时确保老百姓的所得,鼓励人们建功立业,从而使魏国国富民安,兵强马壮,走上了称霸中原的道路。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跟风很严重的全国性变法,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商鞅变法、申不害改革等,都深受他的影响。
同时,李悝编订的《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它初步确立了古代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对后世的法律制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
不过已失传。
除了《法经》6篇,李悝还著有《李子》一书,32篇,不过也已失传。
是不是又想吐血。
法家,是以法制为核心思想、提倡以法治国的主张和理念、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以变法改革为手段的学派。
它对中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建设影响深远,贡献巨大,至今仍有其重要意义价值。
李悝之所以能成为法家鼻祖,是因为他在以法治国时,有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完整的学派体系,并引领全国性的变法运动。
他之前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等,他们在变法改革中,也有一些法治的思想和理念,但并不算真正的以法治国的改革。所以只能说他们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的萌芽,他们是先驱,但不能算法家鼻祖。
其实,从古到今,包括将来,法家都应该排在第一位。一个国家,只有以法治国,将百姓民众放在首位,再以法制为基础,不断深入改革,变法创新,才能发展、壮大、强盛和繁荣。这也是从过去几千年的惨痛历史中,得到的深刻教训和经验。
而现在我们的国家,就是在这样做。所以相信这个国家,相信这个国家的百姓,虽然走过漫长曲折的弯路,但她一定会再创前所未有的辉煌。
 
商鞅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叫公孙鞅,也叫卫鞅,后来被秦王封于商地,所以后人叫商鞅。战国卫国人(今河南安阳),法家人物。
秦国国都咸阳的市场上,围了一大堆人,中间有个官差在大声地喊着。
“我再宣布一遍。谁把市场南门的那根木头,扛到那边的北门,就给他五十金。官府决不食言!”
众人七嘴八舌,纷纷摇头。
“我信你个鬼!”
“谁信谁挨锤!”
“就是,骗谁呢!那木头那么细,我这老胳膊老腿的,都能拎着跑几个来回呢。那可是五十金呀,不是五十铜,够我活后半辈子的!”
这时,大毛挤了进来,有人一把拉住他。
“大毛,天上掉馅饼了!只要把那根木头,搬到那边的北门,就能得五十金呢!赶紧去吧。”
大毛一撇嘴:“你们又想骗我。你们怎么不去呢?”
“我们都拿了,真的。再说了,你这么聪明,怎么骗得了你呢!快去吧。”
说得好像也是哈。大毛噌噌噌跑上去,拎起木头,没两下就跑到了北门。
官差一看:“好,这位大兄弟过来,这五十金归你了!”
。。。。。。
场外一片寂静。
“老哥,你要干什么?”
“别拉我,我要去撞墙!我的后半辈子呀——对了,刚刚拼命催大毛去扛木头的人呢!”
选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这就是商鞅的“徙木立信”。
商鞅和李悝一样,都是卫国人。不过,他祖上可要阔气得多,他是早期卫国国君的后代,所以他也叫卫鞅,以国名为姓。只是后来他这一支宗族衰落了,到了他已经只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早年,他读过很多书,并深受李悝等人的法家思想的影响。因为当时卫国名存实亡,没什么奔头,他就跑到魏国去,在魏国相国公叔痤(念“搓”,第二声;说人很矬的“矬”字,也是这个读音)家做事。
这公叔痤名字有点怪,但眼光很独到。他看出商鞅是个人才,就向当时的头头魏惠王推荐。但刚即位没多久、正意气风发的魏惠王没理会。
期间,商鞅还遇到杂家祖师爷尸子,并成为好友,向他学习了不少知识。因为在魏国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又跑到秦国。
当时,相对于中原各国来说,秦国就是山旮旯(念“gā lá”)里的土著国。它在春秋起始才被封侯赐国,经过一百来年的惨淡经营,倒是意外地风光过一次。那时秦穆公重用了百里奚、蹇(念“简”)叔等人,让它一下成了诸侯大国之一,还让自己登上了春秋五霸之位。
但从那唯一一次之后,二百五十多年里,它就一直半死不活的。中原打得不亦乐乎,它那边泡都没冒一个,还在前段时间被魏国的吴起打得不要不要的。不管经济军事,还是礼仪习俗,它都和中原差了好几条街。
比如人家吃肉酱它还在吃肉块,人家用筷子它还用手抓,人家礼数繁琐约束到脚趾头,它竟然还男女混居(好吧,其实我更想去秦国;另外,肉酱比肉块难做又耗功还好吃,所以有优越感)。
于是,时任国君的秦孝公为了国家强大,也为了不让别国笑话,到处招贤募士。
但是,当时平民想见君主,虽然没有后来见皇帝那样势如登天,也并不容易。要么有名声身份,比如隐士、智者什么的,要么有独特见解或策略,再经人举荐,才能被召见。不是随便什么人,抬脚就可以串门的。
所以,后来见过皇帝的普通人,都是有吹嘘一辈子的资格的。想想老了,往村口竹椅一躺:想当年,老子和皇帝怎么怎么着。。。。。。连村口的水都能倒流。
至于商鞅,据说他和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真正基友)相识,通过景监推荐,才终于见到秦孝公。在和秦国的一些老古董保守派对喷后,他最终获得秦孝公认可,得到任用,开始进行变法改革。
不过在改革开始前,商鞅先搞了个“徙木立信”。
就是在市场的南门,竖一根老太爷都搬得动的木头,然后宣布:谁把它扛到北门,就给谁一大笔钱。大家都不相信。有个二愣子比较愣,就去搬了,结果真的得到一大坨钱,搞得那些没去搬的人捶胸顿足,拿头撞墙。
这种做法,是让老百姓相信了政 府的承诺,这样新出的法令才得以施行,改革也才得以开展。不过这招是从吴起那儿学来的。
 
之后的近二十年中,商鞅一边改革,一边亲自带兵打魏国,抢回了一大部分五十多年前被吴起占去的河西之地(当时吴起已死了二十多年了)。为此,秦孝公赐了商於(这里念“迂”)之地给商鞅,并赐号“商君”。
君,是当时一种爵位,和现在的意思有点不同,是诸侯国内仅次于国君的最高爵位,如后来的孟尝君、信陵君等。上篇卫国国君称君,是自降身份。
但是在改革变法中,商鞅曾得罪过太子驷(念“四”)的老师,因那老师犯错把人家鼻子给割了。在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后(即秦惠王),那位老师就捂着缺少的部位跳出来,以谋反的罪名诬告商鞅并追捕他。最后,商鞅被抓住,还被处以车裂。
不过,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没有被废除,这才使秦国不像其它国家那样,中断改革进程和成果,以后才得以统一中国。
商鞅总共进行了两次改革。
政治上,他主张依法治国,并制定法律,全民普法,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废除世袭,设立县制;经济上,颁布《垦草令》,重农抑商,鼓励百姓开垦,统一长度、体积、重量的计量;军事上,重战尚武,明令军法,按功分赏。等等。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军队势力全面加强,成为了战国中后期最富裕强大的国家。并且比起其它国家的变法,商鞅变法更全面,更彻底,他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后来两千多年乃至现在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商鞅在治国中,注重“法”。
法就是法律、法制。商鞅特别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他不仅制定了很多法令条文,还经常亲自去现场查看执行的过程,并以此对法律条文进行修改完善。
但也必须指出,商鞅制定的法律太过严酷。除了什伍连坐法外,还有轻罪重罚、重罪夷族等,就是犯点小错都要割鼻子、砍手脚的,引起了诸多的民怨和私恨。
其中的什伍连坐法,就是把全国老百姓统一编制,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能随便搬迁,互相监督,一人犯罪,其他人也要跟着受刑。这个做法在西周时期就有了,但到了秦国商鞅时最严厉。
在当时,它对稳定人口和国家对百姓的控制,以及国家的税收等,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缺点也一目了然,它过于残忍和严厉,让老百姓人人自危、怨恨难平。至于现在,它更是不符合现代的社会现状和法制精神。
另外,商鞅还规定了要随身携带身份证(当时叫照身帖)的法令,不然不能借宿或出关等。而他自己,就因为不敢出示身份证,在被追捕潜逃时而无法出关,最后被抓。
商鞅著有《商君书》,又叫《商子》,共29篇,现存24篇。
法家也有派别。在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
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即法律与规章制度。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即政治权术。一派以慎到为首,强调“势”,即权力与威势。
它们看似不同,但其实都是以法治的理念为基础,只是在治理的方法和手段上各有不同的观点。
而到了韩非子时,他把这三派融合在一起,才使法家的思想得以全面的概括和完整。
 
申不害
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战国郑国人(今河南荥〈念“形”〉阳),法家人物。
月光光,照纱窗,洗澡澡,吹泡泡。呀,这样的生活多么的惬意呀!
韩昭侯心满意足地伸展四肢躺进澡盆。
“唉呀,我的屁股!”
韩昭侯一跃而起:“澡盆里怎么有块石头?居然还带钩的。谁干的!”
没人吭声。
“把专管放澡堂水的人给我干掉。另外把申相国叫来。”
一会儿,申不害来了。韩昭侯正叉着腰,愤怒地站在澡盆里。
申不害想了想,悄悄对韩昭侯说:“大王,你问下有谁想当放洗澡水的?这应该是有人想做这个薪水更多、更轻松的工作,故意放石头进去,陷害人的。”
韩昭侯问了下,果然有个人很开心地大喊道:我愿意!抓起来一审,真的就是他。
韩昭侯赞赏地搭着申不害的肩膀,说:“相国,你真有一套。这个就是你常跟我说的‘术’吧。”
申不害目光游离地说:“是的,是的。大王你真聪明,一下就能融会贯通了。不过——那个啥,你先把衣服穿上再跟我说话吧。”
选自韩非子的《韩非子·内储说下》。其实上面主意是韩昭侯自己想出来的,不过和申不害提议他多使用“术”肯定有关。
申不害原来是郑国人。11岁时,韩昭侯的爷爷灭掉了郑国,从此他就改国籍,成了韩国人。长大后,他在官府中当了一个小官。
在申不害32岁那年,魏国看韩国不爽,再加上之前一些比如欠钱不还、偷看洗澡(好吧,我瞎猜的)之类的旧仇新恨,派大兵来攻打。
当时,韩国刚被封为诸侯国不到五十年。虽然经过几代君王的努力奋斗,不断扩张,抢了不少地盘,甚至还把郑国也灭掉,但它仍然是七个大诸侯国中国土最小、也最弱的一个,一般都是挨打的份。
在韩昭侯即位没多久,它就没来由地被秦国扁了一顿。之后魏国又来打,就连比它小的、还隔着魏国的宋国,也哇呀呀地跑来,趁乱抢了一些地盘走。韩国义愤填膺,但却无还手之力,因为国力太弱了。
所以这次听说魏国派出大军来,吓得要死,君臣全都束手无策。
这时,申不害挺身而出。他让韩昭侯亲自去魏营,给当时魏国的魏惠王说软话,装孙子,说大王你英明神武、天下无敌什么什么的。魏惠王一开心,就把兵撒了。
 
是的,就是这个魏惠王,他是本册的金牌配角,出场率比一般的百家诸子都高。之前在商鞅里意气风发、错过商鞅的就是他,之后他还要在孙膑(念“殡”)、孟子、张仪、公孙衍等人中再露脸的,只是其扮演的大多是不太光彩的角色形象。
不过,其实他也是个苦命的主。他是前文中魏文侯真正的孙子,最早和弟弟拳打脚踢争过王位,而抢到位子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赵、韩联军痛打了一顿,那时就差点灭国了。还好赵、韩两国因一言不合就跳舞,哦,不是,是一言不合各自赌气闪人,他才逃过一劫。
之后,他奋起勃发,仗着爷爷魏文侯和老爹魏武侯的家底,几年内又让魏国重新恢复强盛。然后,然后他就开始败家产,到处打仗,四处挑逗别人,结果把他爷爷和他老爹辛辛苦苦攒下的大量家产,几乎败得清洁溜溜了。最后“东败于齐,南辱于楚,西丧秦地七百余里”,使魏国开始走上衰落的道路,并在魏惠王死后九十四年被秦所灭。
不过魏惠王早期还是不错的,也做过不少好事,如废苛税、修水利、开放山林川泽等。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即开封,所以他也称梁惠王),这才有了开封之后两千多年的辉煌历史。
好了,不能多说坏话了,不然开封的人要找我麻烦了。
 
申不害因这次大大化解了韩国危机,让韩昭侯刮目相看,开始得到重用。
第二年,魏惠王又发癫去打赵国。在申不害的劝说下,韩国和齐国田忌、孙膑一起发兵打魏救赵,这就有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故事。
经过这两次事件,韩昭侯终于发现申不害这颗闪闪发亮的金子,任他为相国。申不害开始学魏国和秦国,对韩国进行变法改革。
申不害的改革内容如下:
政治上,打击贵族,整顿吏治,有功给赏,有能给官,还对官吏进行考核和监督,使官府办事效率显著提高。军事上,将贵族原有的私家兵,统统收编为国家军队,使韩国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经济上,则鼓励老百姓开荒种地,积极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
当时韩国的兵器天下闻名,尤其是弩和剑。
弩,相传是黄帝最早创造的,在春秋战国时已经成为一种常见兵器。不过,做得最好的就是韩国了。所谓“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这是因为韩国的宜阳是天下著名的铁山,有极其丰富优质的铁矿,同时韩国的冶铁技术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尤其是申不害改革后,重点发展兵器制造业,更是大大提高了兵器的生产水平。
除了弩,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陆断牛马,水截鹄(念‘湖’)雁”,砍人跟切菜似的。当时排行前几名的宝剑,都是出自韩国境内的铁矿,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龙泉宝剑(原叫龙渊剑,后来唐朝李渊为避讳,而改为龙泉剑)和泰阿宝剑(也叫太阿宝剑)等。
可惜有这么好的武器和资源,国家最后还是被灭,而且韩国还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灭的。所以,人才才是第一因素,当然,武器也必须是第一辅助。
关于弩,再说几句。
因为弩容易上手,即使是新兵,不需要太多的训练也可以操作,并能随随便便就杀死一个长期训练的骑士。所以有段时间,弩弓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的武器。这是十二世纪时,一个英国国王被弩射死后,外国教皇这么认为的。
当然他爱说说去,不必鸟他。你都打到我老窝了,还正当不正当个毛!莫名其妙。
不过,也因此可以看出,现在有些国家的无耻,是有悠远的基因遗传因素的。
申不害担任相国长达十五年,一直到去世。他“内修政教,外应诸侯”,使韩国国家太平,政局稳定,兵力强盛,百姓富裕,也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申不害在以法治国的策略上,更注重“术”。
“术”,指权术,或说城府、心机,就是君主控制、驾驭大臣的手腕和方法,是专门用来对付大臣的。
只是,申不害的“术”有着致命的缺陷。
因为“术”是让国君监督大臣,这就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如果君主比较开明有能力,国家就会比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遭殃。
所以韩昭侯一死,他的后面几代都不咋地,韩国很快又衰落下去。一百零三年后,它被秦国所灭。
不过,申不害重“术”的法治思想,却为后来历代帝王加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也为他们治理对付臣子找到了方法和乐趣。
所以,现在电视戏剧上那些和忠臣死顶的、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奸臣,其实,很多都是狡猾狡猾的皇帝老子故意安排的,用来制衡忠臣的。被骗的,都是我们这些善良纯洁的心灵。
这都要怪申不害。
还有,因为“术”要求国君能够控制大臣,而君主一个人忙不过来,就需要一些人来帮他了解、掌握大臣的情况,后来就由此而发展出专营特务密探如绣衣直指、校事、皇城司、锦衣卫、粘杆处之类的情报机构。对了,还有我们的“朝阳群众”,哈哈。
申不害著有《申子》,原有6篇,大多已失传。
说明一下。
这里的韩国,是中国战国时的一个诸侯国,不是现在的韩国;当然你硬要说是我也没办法。其实在春秋前还有一个韩国,不过和战国时的韩国不搭嘎,后来被晋国灭掉了。所以总的来说,它是比较悲催的。
 
声明一下:这样分段不是为了增加回复,而是整篇发不出去,分段才能发出去。不明觉厉!
 
慎到
慎到,约前370年—约前295年,也称慎子,战国赵国人(今河北邯郸),法家人物。
“摇摇摆,摇摇摆,我们一起来摇摆,摇到花开又花败。。。。。。”
清脆激越的歌声响彻城中广场。这是齐宣王为了丰富稷(念“季”)下先生们的生活,特意请来的劲爆歌舞团。她们正尽情地卖唱着。
“有只兔子跑过去。”突然有人大喊一声。
“在哪呢?”
“不对,是一窝兔子!”
“——追呀!”
坐在最前排的齐宣王转头一看,哗啦一声,广场上一下没人了。
“不至于吧,不就几只兔子嘛!人家还在台上表演呢,这也太没观众素质了。咦,台上的人呢——那个,慎先生,你在干啥哩?”
“穿鞋呢。奶奶的,早上睡迟了,穿了拖鞋就出来。”
“你不会也去追野兔吧?”
“当然追。那是没主的,谁抓到就是谁的。不像你,王宫里一栏一栏的,无所谓,别人还不敢抓。当然,你要是送我百八十只的,我就不去了。”
“你先跑!我也去穿鞋。”
选自慎到的《慎子》中“百人逐兔”的故事。这在法律学上是一个很有名的典故,说的是财物的所有权问题。就是当一个东西的所有权确定下来后,那它就专属某个人,别人不能再乱拿;而所有权未定的话,则人人都可以去占有它。
慎到小时候聪明好学,什么书都看。除了法家,道家的思想也对他影响很大,尤其是后来在稷下学宫时道家的另一分派黄老学说。
不过,当时的慎到过得实在不安宁。
在慎到出生时,赵国把都城从中牟(这里念“木”;今河南鹤壁,和列子老家今河南的中牟县,不是同一地方)迁到邯郸,已经快二十年了。慎到年轻时就一直呆在邯郸,并经历了邯郸被魏国的庞涓围困了整整一年、最后还被占领的悲情岁月。值得庆幸的是,两年后它又被归还给赵国。
赵国从晋国分家出来后(魏、赵、韩三家分晋),近百年时间里,基本上是配角的料。魏国老大哥就不说了,连国土比它小的韩国,都在申不害的改革下,成了雄主之一。而它只能跟着两国吃点残羹剩饭,动不动地还被魏国挤兑暴打。
可它自己还不检点,还四处打仗。一会儿打齐,一会儿打秦,闲着没事又大老远跑去打郑国,结果国力越打越衰落,所以最后都城才会被占领。
虽然邯郸归还了,但是赵国对魏国那个恨呀,开始和它死磕。当时魏国虽然被孙膑打得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结果赵国没讨到好,还把牙磕了好几个,丢了好些地盘。而秦、齐、燕趁机时不时地来打它,甚至连楚国也千里迢迢地跑来插一脚。真是风水轮流转呀。
这样一直到赵武灵王出现。这位后面还会介绍。他即位后,开始重整赵国,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前所未有地强盛,最终也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不过在赵武灵王还没现身前,慎到应该就离开了纷乱的赵国,到处游历。大约50岁时,他来到了齐国。
在齐国,他和孟子等人一起被齐宣王封为上大夫(上大夫是很大的官爵;不过这里可能是虚职,类似于教授),开始在稷下学宫讲学,还收了不少弟子。
 
说说“稷下学宫”。没有它,就没有“百家争鸣”,也就没有这本书了。
稷下学宫设在齐国国都临淄(念“资”),是齐桓公田午(不是春秋五霸的那个,是田氏齐国的第三任国君。田氏齐国后面会介绍)首建的,后来他儿子齐威王进行扩建,在他孙子齐宣王时达到最盛。
它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级学府,类似今天的清华、北大,是战国时诸子百家云集荟萃的中心,几乎所有学派的人都有。
这些人每天不干事,还拿着高工资,住着小别墅,就在里面唾沫四溅、面红耳赤地争辩着。不过这一争辩,倒争出了个“百家争鸣”,大大促进了古代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中国灿烂的先秦文化。
看来吵架也是有好处的,就是要找对地方。
 
慎到来的时候,正是稷下学宫最鼎盛的时期。里面各路神仙鬼怪云集,每天都跟菜市场似的,进去说话你得靠吼,不然听不见。所以,那儿方圆几里不见鸟畜、虾蟹、跳蚤等(好吧,我夸张了)。
其实稷下学宫的设施还是非常好的。高门大屋,雕梁画柱,规模相当宏伟,当年齐威王扩建的时候很下了本钱。另外,里面有花有草有树木,周围还有假山和小湖,环境那是相当优美。就是内部人员嘈杂了点。
慎到就呆在这豪华的“菜市场”中,边教学边钻研,结合道、法、儒、墨、阴阳等思想,研究出一套自己的法学思想理论,成为法家的一个代表人物。
这一呆就是二十多年,直到齐宣王去世,他儿子齐湣(念“闽”)王即位。因为齐湣王好大喜功,为人傲慢,不听劝谏,所以很多学宫里的人渐渐都离开了。
慎到因此也离开了齐国,往西南而去,最后在山东菏泽一带去世。
慎到的生平事迹其实也少得可怜,甚至到了后代,还出现了三个慎子的不同版本(让他说什么好呢。连这都要抢!)。其实另两个是墨子的徒弟禽慎子,和楚顷襄王的老师楚慎子。
慎到和几个法家人物不同,他是由道入法的,而且没有积极参与国家的改革变法,一生都在研究和讲学,宣扬自己的法学理论。
不过慎到的名气很大,比商鞅和申不害的都大。这个可能是跟他长期在“菜市场”有关,毕竟和谁都能混个脸熟。另外,他早期宣讲的黄老学说,很合当时各派学者的胃口,所以得到高度认可。
慎到强调法学中的“势”。
“势”,主要指权力和威势,主张要加强君主权威,认为君主要有绝对的权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这让当时还不是皇权时代、不能为所欲为的君主们很是开心。
但同时,慎到也指出,君主在做事时必须完全依法行事,在执法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平执法,一切都要以国家为主。这是君主不开心的,不过却是值得现在我们肯定的。
另外,慎到还提出了物品的分配权和所有权问题,以及“尚法不尚贤”的概念,就是要重法,不能只依靠仁德来管理国家。这也是不错的。
还有,由于受道家的影响,他也主张因循自然,清静而治。意思是在法治的基础上,依照事物的本性,顺其自然,法也必须遵循自然本性。
这个在现在叫人情,其实也可以接受。这里的人情,不是走后门,托关系,而是法院在判决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考虑,再进行量刑。
慎到著有《慎子》,原有41篇,现存7篇。
其中有一篇《威德》,里面挺有意思的,可以看看,也算是凑点字数。不想看的可以直接翻页。
用抓阄或抽签(也叫“搂”,第一声)来分配财物,不是说抓阄、抽签是最公平的。而是借用这种相对公正的方法,让那些分得好东西的人,不必对谁感恩戴德(当然你也可以说:感谢老天爷,感谢上帝,啊妈妈蜜之类的);让那些分到坏东西的人,不能对别人抱怨怀恨(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上完厕所没洗手等等),这样来堵塞人们的各种不平和欲望。
所以,用火烧过的龟壳,占卜吉凶祸福,来确立公正的认识。
用没做过手脚的秤,称量物体轻重,来确立公正的标准。
用符合法律又你情我愿的文书契约,来确立公正的信誉。
用刻度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短,来确立公正的审查准则。
用法令制度、礼仪典章的制定和执行,来确立公正的道义。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约束和减轻人性的私心和贪婪,让人更加和谐相处,安心做事。
毕竟,这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为什么你长得比我帅?为什么你轻轻松松考100分、我满头大汗才60分?为什么你有迷人的桃花眼,而我却是三角眼?
当然,除了要有相对平等的条件和竞争,同时,你也要比别人更刻苦,更努力。也许你没他帅,也没有桃花眼,但是你却可能比他更有能力,更有成就,更受人尊重。
 
韩非子
韩非子,即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战国韩国人(今河南新郑),法家人物。
没道理呀!
我的酒这么香,量给得这么足,环境又这么优雅,门口的招牌也很亮,再加上我这百年不遇的慈悲脸,怎么没人来买呢?
老宋郁闷地呷(念“虾”)了一口酒,龇牙咧嘴地说:“酸!”
这时,一个隔壁的老头远远地经过,老宋赶紧跑上前去询问。
老头一指门口:“就是它!”
老宋一愣:“你是说我的那条纯种比特犬吗?我没给它喝过酒呀!酒酸和它又有什么关系?”
老头说:“你有没给它喝过或跟它喝过,我不知道。但是你那野狗在门口张牙舞爪,流着哈喇子,逮着人就咬,咬了还不松口,你说谁还敢来!人家是来买酒的,不是来被狗咬的;你这酒不酸才怪呢!再加上你这狗有势利眼,穿金戴银的它点头哈腰,像我这样穿着普通的,它一声不吭,扑上来就是一口——它、它、它过来了。。。。。。”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里的“酸酒与恶狗”。它告诉我们:商店里服务员态度差,人们就不愿来买东西;机关单位里办事人员态度差,老百姓就不愿找政府,政策再好也无法执行。
所以,基层真的很关键。
韩非子应该是百家诸子中身份最高的。
他是当时韩国国君韩桓惠王的儿子,按现在话说,那就是皇子阿哥。而其他的人一般都是祖上阔气,然后中道衰落什么的,不能比的。当然,有时皇帝的孩子也混得不咋地。
韩非子就混得不咋地。他可能是韩王的小老婆生的,在皇子中地位不高,再加上从小口吃,所以不怎么被韩王待见。
战国前,诸侯国君的正妻就是大老婆,叫“夫人”,其他的小老婆,则称“妾”。战国时,因为各诸侯国开始称王,所以他们的大老婆叫“王后”,而小老婆都称“姬”。
正妻只有一个,一般是其他国君或卿大夫的女儿,也就是大贵族出身的女子,是要八抬大轿明媒正娶的。
姬妾则有很多种。有的是小门小户的女子,有的是花钱买来的,有的是被俘虏的诸侯公卿的女儿或媳妇,地位最低的是女奴隶;当然,要漂亮的。
正妻生下的儿子,都叫“嫡(念‘敌’)子”,最大的叫“嫡长子”,以后要继承王位的。那时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姬妾的儿子都是“庶出”,叫“庶子”。如果大老婆没儿子,或嫡子都死光了,大家都是庶子,则看谁的生母身份高贵就立谁,叫“立子以贵,不以长”。所以,并不是年龄大就可以继任的。
好了,男人们不要流口水了。养不起的!
年轻时,韩非子曾去楚国游历了一阵,并拜荀子为师,和后来秦国的丞相李斯是同窗。因为口吃,所以他就更加用功读书,文采比李斯都好。
学有所成后,韩非子回到了韩国。
当时,韩国虽然在申不害的改革下,雄起了一把,但在韩昭侯死后,又迅速地蔫下去,成了打酱油、搬道具的角色。
而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延续和张仪的帮助下,已经强大到七雄中最壮的一个。之后,秦国又任白起为将,范雎(念“居”)为相,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南破楚,东打赵、魏、韩,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步伐。
此时秦国已经把魏国赶过黄河,尽占河西之地,韩国一下变成秦国最亲密的邻居。
于是,秦大壮就时不时的拿隔壁的韩小酱当靶子,做陪练,稍不如意,不是打就是骂,还要抢占东西(那个,游戏机借我玩两天。之后就没还了)。
等到韩非子回国后,韩国已经失去了一大半的土地。
看到国家日趋衰弱,韩非子忧心忡忡,多次向父皇韩王上书进谏,希望改变当时落后的治国政策。
但是,估计韩桓惠王已被秦大壮欺负得心如死灰,又没有班主任校长可以投诉,于是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还宠用权臣,没搭理韩非子。
韩非子忧愤不已,又因为口吃说话不流利,无法向人倾诉,于是就躲在家中开始钻研写书。没想到书写成后传到秦国,让当时的秦王政(就是秦始皇)大为赞赏,提着大棒就过来要人。
这时,韩非子的老爹已经去世,换成他的同父异母兄弟韩王安在位。
因为被兄弟排斥,再加上为了国家,韩非子就以使者身份到秦国任职。但他很爱自己的祖国,所以秦王不敢重用,之后听从李斯等人,将他关进监狱,并毒死了他。
据说后来秦王还反悔,想放他,但已经太迟了。三年后,韩国也灭亡了。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学思想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
他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理论,并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国家,不仅为秦统一六国、也为以后的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思想和理论根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都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深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韩非子有许多思想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比如:他主张实行法治,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他倡导改革发展,因时制宜,反对复古,认为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会胜过古代。另外,他还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认识到经济和社会安定的关系,甚至还提出要实事求是、类似“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样超前的思想。
说了这么多好话,也该说说缺点了。
“君主专政”是其致命伤。不仅仅是韩非子,也包括后来的许多忠臣能人,他们所说的依法办事、法律平等,其实是排除君主在外的。也就是君主不受法律约束,可以为所欲为。这和我们现在的法律制度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它也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不断在重复的历史悲剧的根本原因。
所以,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然这条道路依然会磕磕碰碰,但我们必须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和完善它。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是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韩非子他们的。毕竟他们是活在古代,不能苛求他们要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精神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样的思想觉悟。这是我们要求太高了。
所以不管怎么说,韩非子都是一位极其杰出的人物。同时,只要是为国、为民办实事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韩非子著有《韩非子》,55篇。
《韩非子》除了叙述法治的理论和思想,还记载了许多历史上少见的先秦史料,其中有许多民间传说、寓言故事以及成语典故等。
比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自相矛盾”、“买椟(念‘独’)还珠”、“孤掌难鸣”、“老马识途”、“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远水不救近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等等。
 
提前加精品贴了,继续更新吧。
 
(兵家)
孙子
(此孙子,非彼孙子)
孙子,即孙武,约前545年—前470年,字长卿,春秋齐国人(今山东惠民),兵家鼻祖,被誉为兵圣。
由萨谬尔·格里菲斯翻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平装本《孙子兵法》,常年踞亚马逊网上销售排行榜之首。
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将《孙子兵法》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将《孙子兵法》列为必读参考书。
日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美国的现代管理制度,一个是《孙子兵法》的战略和策略。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运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在商场竞争中获得巨大成功,使中国的海尔走向世界。
在国外许多机场的书店柜台上,都摆有《孙子兵法》,并常看到有人在翻阅《孙子兵法》。
以上摘自网络(所以不太确定!)。
说这些,不是说外国人看重什么,我们就要看重什么(外国现在还死命宣传道家和儒家呢),只是想从侧面告诉大家《孙子兵法》的重要性。崇洋媚外的大帽子先别扣。
中国古代其实有许多灿烂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需要我们去努力探求和继承的,不要不动脑子地就全盘否定。当然,也不要一味盲目地推崇,更不要流于表面去糟蹋。
另外,必须要提醒一下。近代以来,西方一直都在对中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侵蚀和误导,如极力宣扬道家文化、西式民主、宗教思想、利己主义、扭曲的价值观,甚至是变态的审美观等,用心是极其险恶和无耻的。这也是我们要高度警惕的。
孙武祖上很阔气的,原是舜帝的后代,建立过陈国(所以其后裔为陈氏)。后因王室内乱,孙武的先祖逃往齐国,改田氏,在齐国依然很牛。到他爷爷时,因讨伐莒(念“举”)国有功,而被齐国的齐景公赐孙氏,从此他这一支族就姓孙了。
说说齐国。
齐国是姜子牙于公元前1045年建立的,一开始就挺强大。三百多年后,当时的齐僖(念“嘻”)公就小称霸了一次。到了他儿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更是成为了公认的春秋五霸的第一位。
但是在齐桓公还未死时,王位之争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几个公子哥打得热火朝天,连老爹死了都忘了去埋,结果尸体都长虫了。想想齐桓公生前独霸中原,死后却暴尸房间,这怨念得多大呀!
之后近百年内,王室仍旧内斗不止,不是兄弟相杀,就是叔侄互砍,使齐国国势一落千丈,政权也慢慢被几个卿大夫掌控。
卿大夫,是诸侯国君之下的官职称呼,卿的地位要比大夫高。他们一般由王室成员或功臣及其后代担任。所以,除了功臣,那些卿大夫其实大都是堂亲关系的亲戚。而为了利益,他们也常常打来打去,甚至还把同是堂亲的国君那一族干掉,亲戚都变成了最凶狠的人。
这样说,那些正在干架的亲兄弟表示不服。好吧,当我没说。
这里必须指出,有关春秋战国时的书籍里,经常出现父子、兄弟、叔伯侄互相砍杀的灭绝人伦的血腥事件,而这些事件大多是真实的,这是今天我们决不应该再发生的事情。
到了孙武出生时,如上所说,几个卿大夫又自己火拼起来,后来连孙武的爷爷、叔伯公也加入群殴。虽然当时有晏婴(晏念“雁”;小学课本里《晏子使楚》、生成了成语“南橘北枳〈念‘止’〉”、拒钻楚国狗洞的那个晏子)任相国,但也无能为力。
由于孙武整个家族势力很大,所以孙武小时候倒是没受什么影响,过得无忧无虑,还饱览群书,受到良好的教育。
大约20岁时,他离开家乡,出去闯荡历练。据说他曾到过上古(夏商时代)东夷文化发祥地的山东蒙山求学,并到处考察历史古战场。
这期间,他爷爷因有功而改姓孙。在改姓的第二年,孙武回到齐国,开始研究战争兵法理论。来年,他还结了婚,解决了人生大事。
六年后,齐国又内乱。为了不被牵涉到,在父亲的支持下,孙武带着妻儿迁往吴国,开始了在吴国的生涯。
孙武走后,他的叔公田乞慢慢掌控齐国国政,并于百年之后,由他的玄孙田和取代了原来的吕氏齐国(姜子牙建立的),自己做了齐国国君,历史上叫“田氏齐国”。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到此玩完。
这里说明一下。姜子牙是姜姓,吕氏(所以叫吕氏齐国),名尚,字子牙,其大名应该叫吕尚或吕子牙,只是后人以讹传讹,叫成了姜尚或姜子牙。说得不好听点,其实这是在骂他,因为在秦汉之前,姓是女人才用的。
秦始皇也是,他是嬴姓,赵氏,名政,真正名字叫赵政,叫秦政也还凑合,但叫嬴政就不大对了。
在吴避居期间,孙武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天赋,最终写成了《孙子兵法》。与此同时,他还结识了苦命的伍子胥(念“需”;好吧,其实当时他已当官了,不太苦了;下册再说),成了好友。
在孙武刚到吴国那一年,吴国发生了著名的“专诸刺王僚(念‘辽’)”事件。吴国的公子阖闾(念“河驴”!罪过罪过!因为和“闾”的读音一样的常见字,只有“驴”),派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专诸(这专诸下册也有专篇介绍),把他堂兄弟吴王僚给杀了,自己当了吴王。之后他重用伍子胥,并招贤慕士,广纳人才。
于是在32岁时,由伍子胥引荐,孙武被请出山,担任吴国的将军。据说刚开始时,阖闾为了测试孙武的能力,作贱把最宠爱的两位美姬送去训练,结果被孙武杀了,让他肉痛了好一阵子。
之后,孙武和复仇的伍子胥带领吴军,多次打败楚国军队,夺得大片领土。并在八年之后,他和伍子胥以三万吴军,千里奔袭,攻占楚国从不曾被敌侵犯的都城郢(念“影”)都,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从此得以名扬天下。
楚国人先别哭,二百多年后国都还要被白起再践踏一次(不过不是同一个地方,楚国之后迁都到别的地方了)。
再十年后,阖闾在和越国的争战中,重伤而死。孙武又辅佐夫差,为吴国重创过越国和晋国,对吴国的强盛和称霸中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62岁时,好友伍子胥被夫差所杀,孙武心灰意冷,于是退隐山林,最后终老吴地。
孙武文韬武略,深谋远虑,精通兵法,料敌若神。他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扁小越,帮助弱小的吴国在短短时间内,就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不过,更让他之后盛名远扬的,是他所写的《孙子兵法》,全书共13篇。
它是中国现存最早又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它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阐述了战争的规律、作战的战略原则、对敌的战术技巧和方法,以及军队的组建和后勤工作等,体现了一整套完整的军事思想哲学体系。
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并被译为多国语言流行于世界各国,另外在政治、经济甚至体育等许多领域中也被广泛运用。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兵者诡道”、“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念‘带’)”、“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等,都是出自其中。
兵家,是指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其对战略战争的研究内容,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
多说几句。
《孙子兵法》在国外非常受重视,甚至连儿童版的都有,很多小孩子都会看这本书。而在我国,它却几乎无人问津。这是我们文学工作者的过错,和国外相比,我们做得很不够。
分析一下其在国外受欢迎的原因,除了书的内容、译者的能力,就主要是版本的问题。
各种版本概括起来大致分两种。一种是非常简单,很薄,很容易看懂,不像其它的古典文籍,又骚又硬,这适合一般人。一种则是非常详细全面又精深艰涩,而且很厚,比几个砖头还厚,适合高端霸气骨灰级人物。
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卫国人(今山东菏泽),兵家人物。
镜头一:
洛水东岸,魏国营帐,朔(念“烁”)风萧萧,旌(念“京”)旗猎猎。
吴起正半跪着,帮一个新兵蛋子一口一口吸吮毒疮的脓液。
新兵蛋子眼泪哗哗哗地流。
镜头二:
乡下,土屋门口,一个老婆子也在哗哗地放声大哭。旁边几个乡邻在劝慰她。
一个乡人说:“你儿子只是个无名小兵,人家将军亲自给他吸毒疮,还不够你臭屁的。你哭什么呀!你哭什么呀!”
那位母亲说:“以前,我老公也在吴将军手下当兵,也生了个脓疮(也够巧的。看来脓疮会遗传,大家要提防),就是吴将军替他吸的。他为了报恩,打仗时不要命地往前冲,结果战死了。现在,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脓汁,我估计我的孩子也活不长了。我那苦命的儿呀!”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先不说真伪,这一段看似荒诞可笑,但其实是很让人感慨的。一边是母亲的慈爱,一边是将军的关怀,一边则是士兵的忠诚和奉献。
战争是残忍和血腥的。我们学习兵法,并不是为了制造战争,而是为了有制止战争的能力。
这个故事,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记录爱兵如子的故事。而做为故事的主角吴起,却是一个千古悲情英雄。
吴起和李悝一样,也是卫国人,小十五岁。他原来家境不错,他爹很会赚钱,不过早逝,但留给吴起很多家产。
因为早年父亲希望他能去当官,所以吴起年轻时,到处花钱托关系,但都是肉包子打狗,结果花光积蓄仍然一无所获。
27岁时,吴起只好离开家乡前往鲁国,拜孔子弟子曾参的儿子曾申门下。第二年,他母亲去世,他没回去守灵,被曾申认为不孝,就断绝师生关系。于是他弃儒学兵。
一年后,齐国发大军来打鲁国,当时的鲁穆公顿时满头冒白汗。
鲁国在齐国下方,以泰山为界,跟齐国同一时间建立。因为都在山东境内,所以有时傻傻分不清。
它是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的儿子建立的,早期也挺牛,而且没有像齐国的公子哥那样,频繁地砍来砍去(只砍过三次,还都是伯侄之争)。但是四百多年后,它也和齐国一样,被卿大夫掌控了政权,史称“三桓”。孔子当年就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但没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
好吧,说好听点,是失望而去。
直到这位鲁穆公上位后,才最终解决了三桓专政。但国家的势力已经是江河日下了,国土也被齐、楚、越等侵占得差不多,彻底沦为二等国家。一百五十多年后,它被楚国所灭。
不过,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难怪内斗比较少。所以,讲文明、懂礼貌还是必须提倡的)。它一直保留着周朝的礼仪制度,很多人都来这里学习,也因此出了像孔子这样崇尚礼仪的人。
但也因为崇尚礼仪,自始至终都用礼制来管理国家,所以它也一直无法成为强国。春秋时还好点,到了战国它就基本是混吃等死的节奏了。
当然,不是说礼制不好,只是在那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烽火年代,还傻愣愣地跟人家说礼乎仪乎的,不扁你扁谁!
所以,如果真要用儒学来做为国家的治国国策,至少也要等全世界都统一了再说。
大家可以遐想一下,最后一统世界的会是哪个国家!嘿嘿。
因为念书、鞠躬的本事不错,但拿刀冲锋就差了点,再加上这次齐军倾国而来,所以鲁穆公白毛汗一层一层地冒。
这时,吴起自告奋勇,随后被任为主将,开始展示他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是的,没看错,是无与伦比),三下两下就打败了齐国的强大进攻。鲁穆公乐得嘴都合不拢。但是三年后,他又莫名其妙听信别人对吴起的猜忌,把他辞了。吴起只好前往魏国。
此时,李悝正在魏国进行变法改革,并且卓有成效。在他的肯定下,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大将,专门攻打秦国的河西之地。
秦国开始悲催了,被吴起打得满地找牙,一年多点的时间,就被占领了整个河西之地。之后,吴起还帮乐羊灭掉了中山国,然后一直担任西河(就是河西之地)郡守。期间,他多次打败秦国的进攻,曾率领五万兵马,就打败秦国五十万大军。后来他还被借调到东边,又把齐国吊打了一顿。
另外,在郡守任上,他勤政廉洁,爱民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兵心,于是才有了开篇的那些事。
不过在54岁时,他又被人猜忌(当时是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在位,李悝也死了十来年),最后只好辛酸地离开经营了二十多年的河西之地,逃往楚国。
楚国在一百二十多年前被孙武打得元气大伤后,经过四代君主的不懈努力,到了楚悼王时,国势才恢复了一些些。但魏国在李悝的变革和吴起的帮助下,此时异常强大,它联合韩、赵西打秦,东打齐,还向南打得楚国毫无招架之力。再加上楚国自己内部各大家族势力纷争,因此国家一片纷乱。
所以,当吴起来到楚国,当时的楚悼王终于相信,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吴起先被任为宛城太守,第二年就直接提升为令尹(楚国最大官职)。他开始对楚国进行变法改革,并积极向外扩张,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
然后轮到魏国悲催了。吴起先向南平定百越,打下广阔领土。接着他又北上攻打魏国,打得魏国不要不要的,并一直打到黄河边,实现了楚国两百多年后,再次“饮马黄河”的夙愿(上次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然而再次“饮马黄河”后不久,楚悼王就去世了。因变法得罪楚国贵族,在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在葬礼上,尸身还被处以车裂之刑。
 
吴起是历史上少有的集军事、政治和思想为一身的人。他文武全才,用兵如神,战功赫赫,一生从无败绩,在军事和内政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军事上,他首建职业军人的“武卒制”,开创后代募兵制的先河,让其它国家后来纷纷效仿;并实行治者立信、严刑明赏及赏罚必行等条令,商鞅的徙木立信都是跟他学的。政治上,他主张军政结合,强调以法治国,强军强国;同时认为要谨慎用兵,反对穷兵黩(念“独”)武。另外,虽然身为兵家,但是他的法学思想对后代影响巨大,其中就包括商鞅等人。
而他的“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治国方略,即使是今天,仍然是国策的精髓。
吴起写有《吴子兵法》,原有48篇,现仅存6篇。它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极重要地位,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吴起也因此被封为兵家亚圣,位居孙武之后。
该说说他的悲情了。
做为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吴起的影响和贡献长期被低估。他一生到处被人排挤,被人陷害,不但惨死,历史上还一直名声不好。
在老家被骗光家财,在鲁国被师傅赶走,被人诬陷,在魏国被人排挤无法任相,又被人诬陷,在楚国也被人嫉恨,最后被乱箭射死,还被分尸。这还不够惨,死后还被骂得体无完肤。如杀邻人,不守孝,杀妻封将,贪名逐利,虚荣好色,刻暴少恩等等。
其实在司马迁之前,上面这些事一个都没人说,反而对他的褒奖比比皆是。如“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提七万之众天下莫当者,吴起也”等等。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就是崇拜吴起,而起名为“起”。
而在司马迁之后,就什么污水都泼过来了。这个很可能起源于曾申对他的不爽,以至之后儒家正统一再对他诋毁和贬低,这才让吴起饱受如此恶名之苦。
所以,是时候给这位千古英雄人物正名了。
 
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大致与申不害、孟子同时代。原名孙伯灵,战国齐国人(今山东鄄〈念“倦”〉城),兵家人物。
山里的风有点凉,现在正是九月的天气。草丛中的蚊子大得吓人,还飘着长腿毛,一叮就是半升血,让人一下有种飘飘然的虚幻感觉。
“嘘!不能打!挺住,兄弟!”一个小卒长对一个刚刚有点迷茫的士兵亲切地说道。
队伍的前头。
齐国统帅田忌悄悄地问:“孙兄,小庞子真的会来吗?”
孙膑摸着断腿说:“会的。魏兵比齐兵能打,一挑二,还不带喘的,所以他们看不起我们。再加上之前我们用增兵减灶的方法,把煮饭用的灶从第一天的十万个,减到现在的三万个,小庞子一定以为齐兵害怕,都逃跑了。所以,他要不追来才怪呢。”
“嗯,这次一定要狠狠修理一下他们;竟然不把俺大山东人放在眼里。”
“另外,我还让人把路旁的大树劈开,在上面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天黑,小庞子好奇心重,一定会点火查看。我们以火光为号,看到火光万箭齐发就好了。”
“这样行吗?”
“放心,这招很好用的。后来的小朋友都常用这一招,比如‘前方有联盟’、‘此处有便便’、‘离我远点’、‘后山单挑’等等。。。。。。哦,这个我穿越了。”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就是著名“马陵之战”的前奏。这一战,孙膑杀死庞涓报了大仇,并使魏国失去霸主地位,从此由盛转衰。
孙膑,据说是孙武的后代。年轻时,他跑到云梦山(今河南淇〈念“棋”〉县内),跟随纵横家的祖师爷鬼谷子学习。和他同期学习的叫庞涓,年龄比他大些。
当时两人是过命的朋友(后来成了要命的朋友),据说还结为兄弟,经常一起坐在云梦山薄雾缭绕的山谷里,畅想美好的未来。
几年后,庞涓耐不住寂寞,先下山打拼,孙膑则在深山老林里,继续苦练绝世武功。他们约好“他日富贵荣华处,莫忘年少轻狂时”。
用现代话说,就是:哥们,有一天飞黄腾达、吃香喝辣了,别忘了兄弟我呀。
后来真没忘,只是变成重口味了。
不久,庞涓得到了魏惠王(又见到他)的赏识。此时商鞅刚到秦国,才刚开始变法,魏国依然是老大。当时魏惠王卷起袖子正准备开撸,哦,是开打,所以立即聘任庞涓为将军,充当金牌打手。
其实庞涓也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他四处征战,屡立战功,帮魏国打下很多地盘。然后,某一天,他在啃牛排的时候,突然想起还在山里嚼菜梗头的兄弟,于是把孙膑请出来。
哈哈,终于该我上场了。意气风发的孙膑一来到魏国,就开始展露他盖世无双的武功,哦,不是,是才能。庞涓一看,不对劲呀。是自己当年学艺不精,还是师傅偷偷给他加料了,怎么这么猛!这一来,自己不是要成为二把手了吗?
于是,他就开始捏造罪名,陷害孙膑,最后对他施以膑脚之刑。就是砍去膝盖骨及以下的部位,所以才有了孙膑这个名字。
古人的刑法很残忍的。轻的打板子(鞭扑、笞〈念“吃”〉刑)、脸上刺字(墨刑,也叫黥〈念“情”〉刑;孙膑也被刻了字)、割鼻子(劓〈念“义”〉刑),重的将脚砍掉(刖〈念“月”〉刑,也包括膑刑)、割去生殖器(宫刑,如司马迁;女的则叫缝阴或幽闭术)、将人活活烤死(炮烙),还有车裂(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如商鞅)、凌迟(千刀万剐)、汤镬(念“祸”,煮东西的容器;将人煮死)、腰斩等等。
而且在那时,受过重刑的人是不能当大官的,所以庞涓才会下此狠手。
当然,这些酷刑不只是古代中国才有,外国也一样有的,一样残忍,而且即使现在还有些国家在使用。希望这些惨无人道的刑罚,能早日消失。
 
痛定思痛后,孙膑身残志不残,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人生。据说为了不被庞涓赶尽杀绝,他还装疯卖傻,睡猪圈马棚,还吃猪便便,最后总算瞒过了庞涓。
几年后,齐国使者来到魏国,进行和平谈判(当时齐威王刚上位没多久,魏、赵、韩就联手来打他)。孙膑偷偷去见他,最后看在老乡的份上,在使者的帮助下,他才秘密回到齐国,寄居在田忌门下。
一次,在赌马场上,孙膑用“田忌赛马”法(其实应该叫孙膑赛马法),帮田忌赢得了大量票票,让田忌开始刮目相看。之后田忌把他推荐给当时的齐威王,被任命为军师。
不久,赵国向齐国求救。因为之前它去欺负魏国的小弟卫国,结果被大哥大魏国打得很惨,才出现了邯郸被围之后被占的悲剧。
齐威王就派田忌、孙膑前去救援。孙膑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此时邯郸已被占,庞涓正开香槟庆祝呢,一听这消息,扔了酒杯就往回赶;老大在那儿呢。谁知孙膑不按常理出牌,转头蹲在半路的桂陵埋伏,一举擒获掉进坑的庞涓。
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战”,其中“围魏救赵”后来被列为三十六计之一,是后人常用到的招式。
不过两年后,庞涓又被放回魏国,再度为将。再加上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魏国国力损耗不多,所以它依然不消停,到处打仗。
桂陵之战的十二年后,轮到韩国向齐国求救。当时韩国虽然在申不害的改革下,也成了七雄之一,但比魏国还是要差,没人家壮,被打得满头是包,不得已只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又派田忌、孙膑去救援。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又哗啦啦来攻打魏国大梁(大梁说,我招谁惹谁了我!)。
因为之前被坑过一次,所以庞涓放开那韩国,气呼呼跑回来,要跟孙膑玩命。而孙膑则用增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庞涓追到马陵,在此设伏大败魏军,并射死了庞涓(真把命玩没了)。
这就是更著名的“马陵之战”。这一战不仅杀死庞涓,还杀死魏军十多万人,使魏国一下元气大伤,从此走向衰落,而齐国因此开始称霸东方。
另外,据说庞涓因常年征战杀人,让百姓非常厌恨。在他葬后没多久,就被人盗墓挖坟,暴尸荒野,连头都跑到齐国了(!)。后来还是孙膑为他重新修墓立碑的。
所以,做人哪,千万别太绝太狠。
马陵大战之后没多久,孙膑就辞官回归故里,著书立说,安度晚年,直至去世。
从军事史上看,孙膑不如他先祖孙武,但在文学、戏曲等艺术表演上,却更常出现。除了流传有很多民间传说、故事集锦,明末还出了一本《孙庞斗志演义》,不过很多都是虚构的。
之所以更出名,大概是因为他的生活经历更曲折坎坷,或说更能爆料,比如师兄弟内斗、截腿致残、赌马赢钱,还扮疯吃屎等。当然,除了赌马赢钱,其它的料不爆也罢。
孙膑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他深谙(念“安”)兵法,精通策略,主张必攻不守、因势造势的战略战术,讲究战斗的机动性。就是在作战中要出奇制胜,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积极主动进攻敌人薄弱的地方,努力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后来,红军在国民党的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就非常生动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战术。
另外,孙膑还强调“强兵”必先“富国”,同时要顺应民心军心,并提出一套完整系统的军队教育训练理论等。
孙膑写有《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原89篇,现存30篇。
这里说一下。
综合法家和兵家,可以看出:人才,真的太重要了。
谁先变革,谁就先强盛;谁得到那些人才,谁就能获胜。当然,是指有真学实才并能实干的人。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是绝对少不了和离不开这样的人(这其中,又以优秀的政治家为重。看清楚,是政治家,不是政客,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称号)。因此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必须是国家政策中的重中之重。
所以,各位在校的小伙伴们,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应该成为你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这里说一下墨子创立的“黑社会”组织。这也是墨家后来灭绝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好吧,不是黑社会。
墨家是一个具有高度的纪律性和组织化的战斗团体,类似一些宗教和帮派。它的最高领袖称为“巨子”(也叫矩子、钜〈念“巨”〉子,老大、帮主、带头大哥的意思),成员称为“墨者”,必须完全服从巨子的指挥。墨子是第一任帮主。
他们短衣草鞋,吃苦耐劳,严守纪律,墨守成规,到处帮助弱者弱国,并勇猛刚直,不畏强暴,重义轻生,慷慨赴死。
其实墨子并没有刻意去组建这样的跨国组织,只是墨子的弟子众多,他们自觉遵守派规,严格自律,慢慢就形成这样一个民间的相辅相助的团体。
所以不用太害怕,要是在当时遇到困难,它还会真心地、毫无要求地帮你的。这个绝对不是黑社会能做到的。如果黑社会能做到,那就不叫黑社会,而叫爱心会了。
当然,它的缺陷也是一目了然。
它严重阻碍国家的统一,扰乱国家的正常秩序,产生极其不稳定的社会因素,所以无论当时还是以后的众多国家,都是不愿意墨家发展壮大的。
想想,上面一个国家机构在管理,下面一个民间组织跟你对着干,那还了得。
另外,在现在法律越来越完善的年代,不按法律法规办事,不分黑白对错、正义与否,就凭着满脑子的热血侠义精神去为人处世,言行做事,是不对的,也很容易被人利用。就像后来墨家另一个巨子孟胜,就曾拼死帮助射死吴起的楚国贵族,还为之殉死一百多人。
所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是要看情况的。你至少要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你的真朋友,所做的是不是不违反法律道德的,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被刀插。
墨家,是以兼爱为社会伦理、以非攻为战争思想、以尚贤尚同为治国主张、提倡人与人平等相爱、反对侵略兼并战争、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又吃苦耐劳严于律己的学派。
墨家在战国时盛极一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经过秦朝和汉朝“罢黜(念‘触’)百家,独尊儒术”等的全力打压后,墨学消失得干干净净。
直到清末民初,因为中国被外国打得体无完肤了,才开始掀起墨学复兴思潮,希望用墨家的刚强无畏精神、兼爱非攻思想和科学创新理论,来振兴中国。只是依然不被重视。
现在,我们也开始重新重视墨子学说,摒弃它的消极防御方式、武装组织模式,以及太过严苛要命的节俭思想,重点发扬它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培养科学兴趣,普及科学知识,使中国不再重蹈曾被百般欺凌的悲痛。
毕竟,这百年来,我们经历过太多不忍回头的屈辱。一个泱泱大国,有过无比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却一次次被蹂躏,被践踏,留下至今仍无法抹灭的伤痕。这也是为何至今痛恨酸儒伪道的余烬不灭和不知悔改。
自己不自强,又怎能怪别人。所以,发展自己,强大自己,才是真道理。
向那些曾经和现在以及未来为中国做出贡献的科学家,致以深深的敬意。
 
禽滑釐(念“古厘”)
(名字有点怪,最好别惹他)
禽滑釐,生卒年、出生地都不详,大约比墨子小十来岁,与李悝、列子同时代。字慎子,战国时墨家人物。
宋城的城墙上,披甲执枪、严阵以待的士兵们一个个怒目圆睁,杀气腾腾。其间有一群身穿黑衣的人特别显眼。他们脸色黝黑,表情静穆,就是衣服有点破,到处打着补丁,在风中飘舞着撩人的寒碜(念“尘”,第三声)。
“卒长,那些人是不是丐帮呀?”
“丐你个头呀丐!小声点,让人听见了,一掌打得你灰飞烟灭。”
小兵一缩脖子:“可他们是干嘛的?尤其带头那个,生人勿近的样子,每次看他,我心里总有股嘛凉嘛凉的感觉。”
“他们是来帮我们一起守城的墨家子弟。带头的是禽兄弟,虽然看着年轻,而且酷酷的,但其实心地很好,他教了我们许多防守的策略。”
“哦,您老受累给说点。”
“比如,对方来攻打时,我们就先到城外封掉水井,砍光树木,多放点芒刺、碎石、破碗破盘的,让敌人踩得爽歪歪。再挖些壕沟地牢,上面架设机关木板,下面插尖竹。这要是掉下去,那场面——算了,少儿不宜。城里的呢,就加固城墙,加大巡逻,严防奸细混进城。预备好士兵的干粮,每人二斗;你小子省点吃!多准备弓箭、滚木、礌石以及炭火、硫磺、松脂等易燃易爆的东西,家里的木头、砖瓦、洗衣板、擀面杖,凡是能砸得头上起包的都要上缴。对了,还有石灰粉,敌人在城下时,手一得闲就往下撒两把。”
“我觉得猪血狗粪烂番薯也不错。”
“小子,脑袋挺灵光的嘛,可以考虑。对了,你看那些士兵,猜猜他们为啥火气那么大?”
“可能昨晚被老婆打了吧。”
“——这也是一种策略,就是选那些祖宗父母的坟墓就在战场上、或对敌人有深仇大恨的人来守城。想想你妈埋在外面,有人在上面踩来踩去,你是什么感受?”
“哥,我刀在哪里!”
选自《墨子》中的《备城门》,介绍守城防备的方法,是古代非常精辟的防守战术。当然,现在都是导弹、磁炮、核武器满天飞,不少方法已经用不上了,但也仍然很有参考价值。比如选用苦大仇深的人、到处埋地雷什么的。
先解释一下名字吧。
禽滑釐,也写作滑黎、骨釐、屈釐等。这里的“滑”通“汩”,读音念“古”,古意是流利、滑顺的意思。“釐”现在简化为厘。
禽是一个很古老的姓,出自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就是建立鲁国的那位。他姬姓,名禽,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先祖的名为氏,称为禽氏。如今,在山东淄博等地还有少数禽姓的人。
虽然看起来有点别扭,但追溯起渊源,它可比很多姓氏要显贵得多呢。
禽滑釐也称禽子,据说是墨子的首席弟子,因为他的字为慎子,所以后人还把他和慎到混为一起。不过他也是慎姓的来源之一。
禽子早年也学过儒学,可能对儒学也没什么兴趣,于是就改学墨学,拜墨子为师。从此他紧随墨子,直到墨子去世。
据说他面色黝黑,手上长满了老茧硬皮,好像练了黑砂掌一样。当然,这其实是长年辛苦劳作才有的,不过还是少惹他。光这老茧,都能把人打得一愣一愣的。
在拜墨子为师后,禽子严守规矩,跟在墨子身边,随时听从召唤。估计墨子也挺开心的。有这么个硬功了得的高手,走到哪儿都可以抖两抖。
而且禽子沉默寡言,淳朴谨慎,整天只是埋头做事,整整三年都不怎么说话,更不敢向墨子请教问题。
不过墨子厉害着呢。能当一个派系的祖师爷,那都是人精。他看出小禽禽的心事,于是有一天,他带禽子去爬泰山。在泰山上,感念于小禽的真诚忠心,墨子就将守城之术全部传授给了他。
泰山大家都很熟悉,尤其对结过婚的男人,也代表着老丈人,那都是“压力山大”的存在。当然,你要是愚公或唯我独大、傲视宇宙之类的人物,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当时的泰山是不能随便爬的。因为那是帝王封禅祭天的地方,严格控制,不是特殊人物或很有名望的人是上不去的。一般老百姓都只能在山脚下烧纸焚香,膜拜求神,叫“望祀山川”,表达仰望的敬畏之情。
现在当然不同了,平常人就多得跟米一样,节假日时更是脸贴着屁股往前挪。不过要收门票的,一百来块呢。
不久后,就发生了楚国请鲁班造云梯、要打宋国的事。墨子在前往楚国时,就派禽子率领训练有素的三百多名墨家子弟,去宋国的国都宋城帮忙,以防楚国变卦,做两手准备。
宋国就在鲁国西南方,紧挨着鲁国,比鲁国去楚国近,所以禽子他们先到了宋国。在取得国君宋后昭公的首肯后,禽子开始为宋城加固城墙,安排各种战术,准备迎战楚国。
这个宋城可以说一说。
宋城就是今天的商丘,是宋国国都。原来就叫商丘,孔子的先祖建立宋国后,改为宋城。
它自始至终都是宋国国都,跟鲁国国都曲阜(念“富”)一样,一直没变。不像其它较大诸侯国的国都,换来换去的,最少的也要换一次过过瘾(如魏、吴等),楚国更是换了六七次国都。当然,它那是有几次被人占了,不得不换的。
宋城(或说商丘)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古代的人工取火、养蚕丝绸刺绣、中国商业贸易等,都是起源于这里。远古时期很多部落,如燧(念“岁”)人氏、炎帝、葛天氏等,都在这里建过都城,它更是商朝的最早首都。后来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念“印”),就是因为其治所在宋城,所以把国号定为“宋”。
另外,那个用红绳绑在男女脚上定姻缘的月下老人的传说,也是源自这里。他是专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叫媒神(不是媒婆),很忙很忙。他有着极其发达的脑神经,能记得天下所有人的姻缘关系,不过由于太忙,再加上近代人口暴涨,所以现在也常出错。比如老离婚的、女和女男和男的,或者臭虫配蟑螂之类的。
在墨子赢了鲁班后,楚惠王本来仍要进攻宋国,直到听说禽子他们在帮宋国守城,这才不得不放弃。
这件事后,就没有什么禽子的记载了。他应该是回到鲁国,继续侍奉墨子。同时,他也收徒和讲学,晚年墨子去世后,他也可能去过魏国和秦国。
禽子没有留下什么书传,可能他的思想著作都归并到恩师墨子的书中。不过,他的学说当时也很有名,庄子曾把他的学说和墨子的学说一起相提并论。
而且禽子的弟子也不少,墨家后来三派中的相里氏之墨,据说就是他弟子和学说的延续。这一派的代表人物相里勤,在秦惠王(就是杀死商鞅的那位)在位时,延续深化商鞅的变革,对秦国的强大发展,也有过不小的帮助。
这里说下和墨家没什么关系、但和科学息息相关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数学巨著,从战国甚至更早时期开始,经历代各家的增补和修订,最迟在东汉前期就已成书。
书中详细讲述了几何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分数的运算法则,比例分配问题,平方、立方的演算方法,盈亏问题的解决公式(即“盈不足”算法,后来也叫契丹算法或双设法;盈亏,就是分配后有可能多余或不足),线性方程的解法(即一次方程解法,其在坐标上的表示是一条直线),勾股定理的通解公式,正负数概念的引入和计算,等等。
《九章算术》总结了先秦至西汉时期的众多数学成就,是中国数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对中国后世的数学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指引作用。即使在世界数学史上,它都应该有着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
它的分数运算、线性方程解法、比例运算、“盈不足”算法、正负数的概念、勾股定理的通解公式,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其中正负数的概念,比欧洲早了一千五百多年。盈亏问题的解法,则在传入西方后,被使用了一千七百多年呢。
另外,1984年初出土的《算数书》,是比《九章算术》还早近两百年的数学著作。只是因为它不完整,并且是抄本,所以只能算已知的最早中国数学著作。不过也由此可知,中国数学的巨大成就的历史,只怕要大大早于目前所知的年代。
所以,少年郎,不要低落和被人蛊惑了。你的国家不比别人差,反而更好,甚至好到你都不敢相信——敢相信,相信,信!
 
这里说下和墨家没什么关系、但和科学息息相关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数学巨著,从战国甚至更早时期开始,经历代各家的增补和修订,最迟在东汉前期就已成书。
书中详细讲述了几何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分数的运算法则,比例分配问题,平方、立方的演算方法,盈亏问题的解决公式(即“盈不足”算法,后来也叫契丹算法或双设法;盈亏,就是分配后有可能多余或不足),线性方程的解法(即一次方程解法,其在坐标上的表示是一条直线),勾股定理的通解公式,正负数概念的引入和计算,等等。
《九章算术》总结了先秦至西汉时期的众多数学成就,是中国数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对中国后世的数学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指引作用。即使在世界数学史上,它都应该有着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
它的分数运算、线性方程解法、比例运算、“盈不足”算法、正负数的概念、勾股定理的通解公式,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其中正负数的概念,比欧洲早了一千五百多年。盈亏问题的解法,则在传入西方后,被使用了一千七百多年呢。
另外,1984年初出土的《算数书》,是比《九章算术》还早近两百年的数学著作。只是因为它不完整,并且是抄本,所以只能算已知的最早中国数学著作。不过也由此可知,中国数学的巨大成就的历史,只怕要大大早于目前所知的年代。
所以,少年郎,不要低落和被人蛊惑了。你的国家不比别人差,反而更好,甚至好到你都不敢相信——敢相信,相信,信!
 
孟胜
孟胜,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吴起同时代,出生地也不详,战国时墨家人物。
“吴起你个混球。你就是这鱼头,我戳(念‘chuō’)我戳我戳戳戳!”
推开门,房间里到处是破陶瓷片,桌面上更是杯盘狼藉,很显眼的一个大头鱼头已经千疮百孔。阳城君红着眼,冷冷地看着门口的孟胜。
“你是吴起派来的猴子吗?啊,不是,我入戏太深。那个,孟兄,你知道吴起吗?”
孟胜点点头。
“你知道他往死里整我吗?”
孟胜又点点头。
“兄弟,派两个人把他干掉吧。”
“你以为我们真是黑社会呀。更何况吴起人不错,又有能力。他的所作所为虽然与我们墨家不同,但最后也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
“那怎么办?再这样下去,我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你也算半个墨家子弟了,要不和我们一起去闯荡江湖吧。”
“——我想继续戳鱼头!”
。。。。。。
走出高大精美的阳城君府,孟胜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弟子们迎了上来。
孟胜长叹一声,问:“你们大师兄在哪?”
“不知道,只知道田襄子师兄前段时间往宋国方向去游历了。”
“派人告诉他,一旦在哪儿落脚,马上传话回来。我要随时知道他的位置。”
。。。。。。
没出处。未完,也不续。
 
孟胜是禽滑釐的弟子。他早年应该能力出众,为人忠义,又刻苦好学,所以禽子后来把平生所学全都传授给他。
在禽子死后,孟胜带领弟子去各国游历。在楚国时,他认识了楚国的阳城君。阳城君是楚国的贵族,被封在阳城,所以称阳城君。
他对孟胜很好,热情周到,尽心尽力。于是孟胜就长住在阳城里,并时常向阳城君讲授墨学,可能年龄差不多,所以两人又当好朋友一样相处。不过从后来情况来看,这小子很不够义气。
那时,吴起还没来楚国,大家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不过楚悼王却过得很糟心。
当时楚国的正北面被魏、韩、赵打着,东北面又被齐国拿枪瞄着,南面还有百越少数民族在捣乱。再加上国内以屈、景、昭三大家族为首的贵族们,啥事不做,就天天争权夺势,闹得不可开交。所以,楚悼王每天都愁得把酒当水喝。
 
然后,吴起来了。然后,大家甜蜜的小日子都到头了。
吴起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没收贵族的特权,降低他们的爵位,减少他们的俸禄,缩小他们的领地,把所有贵族元老都恨得牙根痒痒的。估计阳城君也没少向孟胜痛诉。
只是六年后,楚悼王就死了,于是就出现了贵族们在葬礼上射杀吴起的悲惨事件。
不过,吴起也挺鬼的。虽然也有悲凉的意思,但也痛恨那些贵族们的残忍,临死前他特意跑到死去的楚悼王旁边,趴在遗体上痛哭。当弓箭射死他后,也有些因此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
按楚国的法律,毁坏王尸是大罪,要灭三族的。然后那些贵族就更倒霉了。
而这个阳城君也是其中一个倒霉蛋。新任的楚肃王趁机开始追究责任,诛杀这些贵族。阳城君吓得流亡逃窜,连家都不回了。除了诛杀,楚肃王还派兵去收回那些贵族的封地。
现在轮到孟胜犯难了。
之前因为和阳城君是铁哥们,所以阳城君很信任他,把身上的一块玉分成两块,一人一半,做为守城的符节。每次阳城君一出城,就约定,只有看到符节,才听从命令。
看似很美好,不过,阳城君怎么想的就难说了。毕竟墨家守城的能力,那是天下第一的。
说说符节。
符节,是古代办事情用的一种重要凭证,类似小令牌。它分成两片,双方各拿一片,办事时拿出来对合。对得上才给你办,对不上爱哪儿哪儿去,搞不好还要吃官司。
春秋战国时,它主要用金、玉、铜、犀角以及竹子等做成,有虎、人、牛、马、鸟等各种形状。春秋战国后,除了增加木、铅等原料,还用错金、错银等,而形状更是什么都有。
不过,不同的材料不同人使用。金和玉的,一般是王公贵族使用;铜和犀角的,一般是将军或官员使用;而我们百姓*丝们,就只能用竹子做的了。
另外,不同形状也代表不同的用处。其中最牛叉的是虎符,也叫兵符,是能调动兵马的符节,只有君王和大将军才能拥有。魏国信陵君的“窃符救赵”,用的就是这种虎符。
其它还有出使别国的长长的旌节,收税的竹节状的铜节,食宿不用钱的龙头状的龙节,商人用的方形的玺节,邮传快递的马节,出入关卡的人节等。
好了,等到楚军来到城下,孟胜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这老小子还真不够意思,跑了也不捎个话来。估计是成心的。这可难办呀。
毕竟,自己受阳城君所托,说好要有符节才听命令,没符节就不能把封地让出去。要知道,守信也是墨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在“墨学十论”的“天志”中,就有守信重义的详细阐述。
但是面对楚国的大军,自己所带的一百八十多名弟子,别说保住封地,给人家塞牙缝都不够。
其实,要说孟胜没想法,那是不对的。他可是当时墨家的第三任巨子。
在史书上,有记载的巨子,只有孟胜、田鸠(念“究”;即田襄子)、腹?(念“吞”)三个。不过一般认为,墨子是第一帮主(死后尊称的,他本人可能不愿意),禽滑厘第二(同墨子),孟胜则是第三任名副其实的帮主。
而当时墨家弟子已经遍及天下,再加上他们的高度组织纪律性,做为帮主,想要调动他们轻而易举。另说当时有点动乱的楚国,就是正常一个国家也得哆嗦一下。
但孟胜没有这样做。
他选出两个徒弟,让他们带着巨子令牌,去交给宋国的田襄子,传令将帮主的位子传给他。然后他带领其余一百多名弟子,护送这两名弟子突围,并和楚军大战,最后全部战死。
而那两名弟子在传达信息后,也返回一同殉死。
故事很悲壮,但也留下不少话题。现在有的人说他不值得,有的人说他曲解墨家的思想,甚至有的人说他让墨家走向衰败(这个有点危言耸听了)。
对于孟胜的所作所为,这里不做评论,毕竟那是他的选择,而且他并没有严重违背或损害墨家的实质。
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选择一个真正好的朋友,是多么重要呀。
孟胜除了与阳城君的故事,几乎没有别的史料留下,更不用说书籍著作了。
再说点墨家的事。
墨家在战国时期是最强盛的学说,没有之一。唯一和它有一争的是杨朱道家学派,儒家靠边远远站着的。
因为上文所说的原因,在秦汉之后,墨家相关的文献记载几乎被销毁殆尽,有关人物包括墨子本人,他们的生平事迹都是少得可怜。所以就不再介绍其他人物了。
所以李悝老先生就不要吐血了。做为如此显赫的墨家的祖师爷,墨子生卒年不确定(对墨子生卒年的判断,至今都没有统一确定,本书也只是从众多史料中,初步断定他的生卒年),出生地不确定(一说滕国,一说鲁国,一说宋国),而在《史记》中,更仅仅只记载了二十个四字。
你让他吐什么好呢!
另外,墨家后来也分成三派,所谓“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其实在田襄子之时,墨家就已经开始有所分化。到了第五任帮主腹?之后,墨家就正式分为了三派。
这三派分别是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
相里氏之墨,也称“秦墨”或西方之墨,一般在秦活动。它类似游仕派,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官职,宣传墨子的政治主张。这在墨子生前就已经在做了。
邓陵氏之墨,也称“楚墨”或南方之墨,一般在楚活动。它类似游侠派,平时游侠仗义,反对欺凌,专门帮助弱者。它对后世的侠客武士以及武侠文学,有巨大的影响。
相夫氏之墨,也称“齐墨”或东方之墨,一般在齐活动。它类似辩论派,主要传播墨家的兼爱思想,反对暴力,希望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他们常常与名家对喷,和名家有得一拼。
 
(儒家)
孔子
(这老头太熟了)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连出生去世的月日都有,这是古人中少有的),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儒家祖师爷。
“师傅,外面有个小毛孩叉着腰,穿着开裆裤,站在马路中间不肯走。”
“这事还要叫醒我吗?”
“我要把他赶走,他说想见见这里最有学问又最慈祥的人,所以我就叫您了。”
“嗯,你做得对。我这就下车。”
几片秋叶飞过。铜黄的土路上,一个小孩抬头,一个老汉低头,彼此温情地凝望着。画面清新隽(念“倦”)永,柔美和谐,除了小孩的屁股有些晃眼。
小孩说:“听说你叫孔子我叫项橐(念‘驼’)问你几个问题回答得出你打我屁股回答不出我打你屁股。”
孔子说:“。。。。。。”
项橐说:“为什么鸭子和鹅有蹼(念‘普’)脚能浮在水面上而鱼和蛇没脚也能浮?”
孔子说:“。。。。。。”
项橐说:“为什么大雁和仙鹤脖子长才叫得响而青蛙蛤蟆没脖子也哇哇叫得响?”
孔子说:“。。。。。。”
项橐说:“为什么早上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太阳大所以近但却没有中午的太阳热?”
孔子说:“。。。。。。”
项橐说:“把屁股翘起来吧!”
选自列子的《列子·汤问》和唐代的《孔子项橐相问书》。标点符号请自理。
孔子祖上是非常非常阔气的。他远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吓到了没!),商朝被灭后,其后裔建立了宋国。孔子的这支宗族最初也做过宋国国君,后来让贤做了大夫。不过到了他父亲叔梁纥(念“合”),因为避国内战乱逃到了鲁国,之后生了孔子。
据说孔子小时候丑得不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他“生而首上圩(这里念‘于’)顶”,就是刚出生时,脑袋中间低,四周高,像山丘一样,所以才名丘。
这个要么是真的,要么司马迁跟他有仇。
当然,关于“丘”的命名,还有个文雅的说法。是说孔子老妈在生他前,曾在她居住的尼丘山前祈祷过,所以给他取名丘。
不仅脑壳长得坑坑洼洼,名字有起伏不定的感觉,孔子的生活也是坎坎坷坷的。他三岁死了爹,十七岁没了娘,又因为之前母亲是小妾没地位,父亲去世后就被家族赶了出去,所以孤苦伶仃的,一直过得很贫苦。
长大后,他做过仓库管理员、牧场管理员。这期间,他开始自学各种知识,尤其是礼仪学。为此,他还专门去周朝学礼仪,并遇到了老子,拜他为师,学习了一阵。
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孔子也和其他文人一样,文绉(这里念“周”)绉、弱不禁风的,但其实不是。他是个彪形大壮汉,身高一米九六,这个搁在现在,也是让人眼神迷离的存在。而且他力大腰圆,曾把近百斤重的卡城门用的大门闩,当做杠铃像吃饼一样轻松地举来举去。
27岁时,孔子从周朝回到鲁国,开始办学,并积极参与政治。48岁时,他开始修订《诗》《书》《礼》《乐》等古籍,后来还做了不小的官(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部长)。
但因为对鲁国的政坛失望,以及受当时鲁国掌权的“三桓”的排挤,55岁时,孔子带领弟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荐自己的治国理念。
这次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但他不仅没得到重用,累得够呛,还被人像山贼一样围困了三次,差点没命。
68岁时,他回到了鲁国,五年后去世(没办法,只能这么简单地介绍一下,真正的孔子传能写成一本书呢;而且已经有人写了)。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儒学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和“仁”。政治上,主张用礼教和道德来治理国家;经济上,提倡重义轻利,不取不义之财;道德思想上,讲究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伦理观念上,包含有孝、悌(念“替”,敬爱哥哥)、忠、知、勇、信等内容;并提出了“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这也是今天发扬儒学的最主要的内容和意义。
他提倡“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认为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并亲自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据说有三千多名弟子,不过没收学费,就每人收了几壶酒和一些牛肉干,不然就大发了),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为中国古代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外,他提出的“因材施教”和“诲人不倦”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
教育的问题,是千秋大业的问题,事关整个民族未来的兴衰和强盛,所以这才是儒学要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然,这里是指先秦时的儒学,并且还要剔除其糟粕。
孔子思想中还有很多积极的东西。比如“直道而行”、正直不阿的个人修养,与人为善、言而有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态度,以及“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
但是,孔子思想的缺陷也是明显的。比如,对于国家的治理,没有法律的约束,光靠德治是不可能的,远远不够的。同时,它没有治理国家、富强国家的具体措施,只会泛泛而谈、空洞的道德说教。
还有,其中严格的等级制度,繁琐的礼仪形式,以及扭曲变态的孝道做法等,在今天都是不可取的。
应该说,孔子思想在和平的时期,还是可以用用,但也只能做为国家政策的辅助。另外,它虽然不能治理国家,但对个人的修养,倒是可以提倡。
孔子编著有《春秋》,修订了《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这六本书统称“六经”。另有一本《论语》,由他的弟子编写而成,是记录他和弟子们的言行的。
现在全世界有五百多所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并不是只传授孔子思想的。只是孔子名声比较大,信徒比较多,海外的影响势力比较广,所以才冠以孔子学院。
儒家,是以“仁”“礼”为核心思想、主张用礼教和道德来治理国家、重视伦理及教育的学派。
早期儒家只是百家中的一派,并且不怎么受欢迎。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才开始处于统治地位,从此成为官方的唯一意识形态。
另外,孔子本人的儒学思想和早期的儒家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在西汉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歪解,尤其是南宋朱熹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乱改后,儒学才变得面目全非,陈腐僵化,让人深恶痛绝,变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吃人的礼教”。
所以,今天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儒家,区别早期和后来的不同,完全丢掉后来胡说八道、头脑发癫的东西,才能使原来的儒家发扬其真正的意义。
这里说一下战国时儒家的八派。
在孔子死后,他的子孙及徒子徒孙们,因为各自不同的观点,把儒家慢慢分成八个派别。
这八个派别,分别是子张之儒(孔子弟子)、子思之儒(孔子孙子)、颜氏之儒(颜浊邹〈念“走”,第一声〉,孔子弟子)、孟氏之儒(孟子)、漆雕氏之儒(漆雕开,孔子弟子)、仲良氏之儒(这个未知)、孙氏之儒(荀子,也叫孙卿)、乐正氏之儒(乐正克,孔子徒孙)。
这些派别的人,都说自己是孔子思想的真正传承人,彼此吵得不可开交。不过后来影响最大的,是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当然,两派之间更是有你没我、不共戴天的对抗关系。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念“余”),战国邹国人(今山东邹城),儒家人物。
最近怎么心慌慌的。
刚才出去才到门口,一坨鸟粪就砸在脑门上。难道是鸡偷多了?还是鸡吃多了?其实我也就一天偷一只而已。反正隔壁养鸡场的鸡多,发现少了,也以为是黄鼠狼叼的。呸呸,我怎么和**相提并论!
还是不行,得去问问算命的孟半仙。
孟半仙眼皮一抬:“你额头有黑块,身上有骚臭,大难要临头。”
小偷一惊:“大师真乃神人也,连我刚才被鸟粪砸到都算出来了——哦,不好意思,刚刚没擦干净。”
孟半仙问:“你每天偷的鸡都自己吃?”
小偷说:“对呀,所以最近有点不自在,早上起来总想吼两声。”
孟半仙说:“你先把钱付了。好了,我给你指条明路。沿着这街走到头,再向东拐五十米,有座门口两狮子的大房子,那里有人会帮你。”
小偷说:“多谢大师指点——咦,那不是衙门吗?”
孟半仙说:“是呀。跟你身后的官差聊聊吧。”
(画外音:小偷说:我终于踏实了!)
选自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下·攘鸡》。这个故事是说一个小偷天天偷邻居的鸡,有个人劝他不要这样做,不道德。他就说,那好吧,我就不天天偷了,我改成每个月偷一只,这样总行吧!
这则故事还引出了一首据说是宋代的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其实是嘲笑孟子的。因为好玩,连写武侠小说的金庸老先生都忍不住引用了一下。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这与孔子相似,也属单亲家庭。
不过孟子好歹还有个母亲,而且据说他母亲很严格,为了让他学好,搬了三次家。从原来的陵墓附近,搬到市场边,再搬到杀猪场隔壁(!),最后搬到学校旁边,这才定居下来。
这和现在的很多家长很像。为了子女能进好的学校,有个好的学习环境,负债累累也要在学校附近买房子或租房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就是让学校周边的包租公包租婆们乐开了花。
年轻时,孟子曾经跟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学习儒学(有点绕)。学有所成之后,他就一直呆在老家教书、收弟子。
直到43岁时,他开始学孔子,也去出游各国,推行自己“仁政无敌”的主张。不过没什么人理他,所以他只到过齐国和宋国,因得不到重用,四年后就回来了。
这里说下先秦的诸侯国。
西周开国国君周武王,在灭商建周后,对一些宗室王族成员和功臣进行分封,赐予他们土地和百姓,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于是就产生了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以国君被封的爵位的高低,分为五个等级,就是五等诸侯。当时的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即五等爵。而封国的面积,则按爵位的高低而大小不同。
在周武王时,共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之后在周武王儿子周成王时,又大封了一次,使诸侯国达到了近百个。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齐、鲁、宋、卫、晋、楚等。
不过还有些国家,却是后世才被封的。如郑国是西周末期被封的,秦国更是东周初才建立的,而魏、赵、韩则是战国时才出现的。
这近百个诸侯国,在西周至春秋时,倒安逸平定了好长一段时间。不过从春秋起,它们就不再安生了,很多弱小的国家慢慢被侵占吞噬,亡的亡,灭的灭,到战国时,就只剩战国七雄及其它不多的一些中、小国家了。
周朝这种分封诸侯的制度,在后代如汉、晋等朝代时,也被沿袭过,不过其分封的诸侯国的规模和势力,都大大弱化了。
另外,周朝的分封制,不仅是“封建”一词的由来,还产生了中国很多姓氏。后来的不少姓氏,都是以当时所封国的国名来命名的。
在回家后的第二年,不甘心,孟子又带领弟子第二次出游。这次他先到滕国,和农家的许行的弟子进行了一场“农儒论”的大争辩,好像辩赢了。然后他去了魏国。
当时魏国正被秦国打得鼻青脸肿的。时任国君的魏惠王向孟子请教反抗办法,孟子跟他大谈仁义道德,把魏惠王呛得直翻白眼,之后就不搭理他了。
当然,不是说仁政不好,而是不适合当时彼此攻打、战争频繁的年代。老子让人打得半死,你还跟我说要对人仁慈,要和为贵,面带微笑;我咬人的心都有了。
没办法,两年后孟子只好又去了齐国。据说在临走时,他把新任的、不尊重他的、魏惠王的儿子魏襄王破口大骂了一番,这才离开。
到了齐国,这次他倒被齐宣王封为上大夫,并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不过齐宣王只是把他当做自己爱慕贤士的招牌挂着,并没打算重用他。几年后,孟子失望地离开了齐国,之后又去了宋国和鲁国,但一样没被人重视。
大约62岁时,他回到了老家,开始编写《孟子》,直至终老。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其政治上倡导实行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经济上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的理论,价值观方面强调“舍身取义”,人性上则主张“性善论”,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等思想,发展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等。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虽然这个理念最早是杂家的尸子提出的,但是孟子将它发扬并完善。不管后来帝王怎么咬牙切齿,怎么虚假标榜,但其思想的光芒是耀眼的。
另外,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原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是后来朱熹给乱改的。不过孟子的原意,也是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好吧,当我没说。
孟子还把道德修养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后来的董仲舒又加了一个“信”,称“五常”(是三纲五常的五常,不是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五常,也不是我吃不起的五常大米的五常,更不是那黑白无常鬼的无常)。其中仁就是宽厚,义就是正直,礼就是谦让,智就是才智,信就是诚信。
听起来好像不错,但怎么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过孟子的思想和孔子一样,治理国家不咋地,但做为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可取的。
孟子的名句很多,像“鱼我所欲也”、“男女授受不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摔个跟头都要大喊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等。
其实,孟子的历史地位在唐宋以前并不高,这才出现了上面讽刺他的那首诗。在唐代时,韩愈把他列为孔子思想的唯一继承人,孟子这才开始露脸,但出镜率还不高。直到南宋时,朱熹(又是他)把《孟子》定为“四书五经”之一,孟子才成为一线演员。而到了元朝,他更是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所以后人称他为“儒家亚圣”。这称号一直流传至今。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原11篇,现存7篇。
说说春秋战国的分法。
顾名思义,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是因孔子编著的《春秋》而得名,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从周朝东迁称东周起,到越王勾践败吴称霸为止。
战国,取名于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从春秋之后一直到秦国统一中国。
要注意的是,它们并不全部属于东周时期,因为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就被秦国灭掉了。
其它还有几种分法,是关于战国起始时间的不同。一种是公元前453年,当时魏、韩、赵三家灭掉智氏全面掌控晋国;一种是公元前403年,这三家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另外还有公元前477年、公元前468年等的分法。
不过现在一般采用第一种。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文学 最新文章
求对
当失去的记忆突然回归
吧友们帮我指点指点吧,第一次写诗
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
冬季的故事
各位大佬好,萌新求指点
??随念,花开??花落尽有时??
正规征文比赛
《心灵之声》——电台
浅谈文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7 22:56:13  更:2021-06-27 22:56:57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